村企联建 兴农助农
2023-12-17
来集镇苏砦村位于郑州市西南30 公里处,面积2.7 平方公里,耕地1500 亩, 村民3218 人。村里目前有8 家企业,拥有河南省唯一一家村级博物馆——白银文化博物馆。
我2008 年大学毕业后经营一家公司,做装修装饰工程,2019 年底,公司的规模产值将近亿元。这个时候,我们村的干部平均年龄在65 岁以上,老领导发生脑梗两次,村里处于一个无人管的状态。有领导做我的工作,也有村民跑到我家里说:“你现在过得好了,不行的话回村带着我们一起致富吧!”之前从没有接触过乡村振兴工作,当要和村民面对面打交道,带动一个村往前走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犹豫的。
我说要我回村,得满足我一个条件,即60 岁以上的村干部要全部清退。为什么呢?因为年龄问题,可能我们会聊到一起,但是我们的想法、理念,一定会有冲突的。
所以当时我提出让7 名干部全部下岗,也是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的。
为什么这样呢?要腾位置,我们村从985、211 高校挖回了4 名本科学历的学生,干部平均年龄结构降到35 岁。
一个村子也好,一个企业也好,要想做得好,人才非常关键。
我们当时提出了“引回返乡人,留住原乡人,用好新乡人”的人才政策。企业带回村里的高知分子,我们要用好的待遇、服务留住他们,把这一批新乡人留在村子里。然后又提出“三个换”,即换新人、换思想和换路子。当时换完之后,老百姓不理解,你们这一群平均30 多岁的毛头小子回来能干什么?群众工作推不下去。
我们入户走访,征求企业和村民对村庄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他们的急难愁盼是什么。后来发现一个问题,要想解决村里面的认知问题,就需从人居环境入手。当时我们提出,苏砦村要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我的企业带头捐出10 万元,带动其他企业捐款,围绕企业职工经常走的路、老百姓经常走的路,做了一批村庄绿化和亮化工程,以及道路的提升改造。在人居环境改善中,根据老一辈人的记忆,改造成他们脑海中乡村的模样,留住他们曾经的乡愁。
郑州市、新密市连续两年派出年轻干部到浙江、安吉,以及德清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当时我有幸被派到安吉和德清,学到很多新理念。他们注重乡村振兴方面的顶层设计,村庄规划非常重要。学习归来,我们围绕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长远的五年规划。我们村目前已经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河南省休闲旅游乡村,以及特色旅游乡村,也是郑州市50 个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
具体干了什么事?第一个要赚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项目基金,以及老百姓、企业家众筹,盖了一部分集体经济厂房,租给本村一部分企业。又从西班牙引回本村从16 岁就出去打工的一个人才。他做的3D 打印机、喷涂机、喷绘机等广告设备卖到全球80% 的国家。目前投入1 亿元正在建设一个电子项目。
村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只有把产业做强、做大了,他们才有钱可赚,才能在家门口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也做高效设施农业,目前已建成郑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年产值约5000 万元。去年和河南农业大学一起搞科研,研发盆栽蔬菜,有十几个品种是国内独有的,销售形势挺好。
农业能为老百姓、村集体带来多大效益?但实实在在解决了50 岁以上群众的就业问题,而工厂解决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在公益方面,村里面有一个传统,端午节慰问环卫工人,中秋节前后对村里考上一本或者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资助,学生的學费和生活费有保障了,不会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而且这个传统我们坚持了20 年。重阳节慰问老人,给他们添新衣、送去慰问金。
传统坚持下来,好在哪?农村问题要想解决,必须解决好三大类问题,即老人、孩子和就业问题。我们还吸纳了外面的人,包括城市里的人,将近300 万人。
农村的事没有多大的事,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一旦把每一件小事解决了,我们解决的就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头等大事。
我们村这一帮年轻人,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心里永远是百姓”。我相信我们会赢得民心,一定能带领苏砦村群众走向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