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锦与东南亚织锦研究现状述评*
2023-12-17韦玲
●韦 玲
“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壮锦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起花,纹样组织工整、复杂,多用几何、写实和吉祥图案。”①吴伟峰:《壮族织锦技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第1页。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壮锦与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的民族织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在织造技术、图形纹样、文化内涵和工艺特征上也有诸多共通之处。织锦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证,也是中国与东盟区域命运共同体历久弥坚的情感纽带。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壮锦与东南亚相关织锦的研究上,现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简评,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历史渊源
壮锦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自汉代起,不少古籍史料对壮族先民的纺织品、纺织技术进行记载。这些纺织品及纺织技术是壮锦技艺产生、形成的基础。现当代学者的研究中,《壮族织锦技艺》②吴伟峰:《壮族织锦技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第36-66页。《壮锦》①吴伟峰、蔡荭:《壮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28-58页、33页、53页。《壮族通史》②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第369-371页、724页。《广西通史》③周建明、麦思杰:《广西通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1190-1192页。等书籍也对壮锦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了一定的梳理。在考古领域,1976 年发现的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时期的纺织工具及纺织品残片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第86页。,其中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被认为是目前广西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锦⑤吴伟峰:《壮锦图案漫谈》,《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4期。。《华阳国志》记载了东汉时期,广西先民僚族、越族所织造的一种“兰干细布”已如绫锦一般⑥〔晋〕常璩:《华阳国志》卷第四《南中志》,顾校廖刊本,第51页。⑦吴伟峰:《壮族历史上的纺织业》,《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可知当时的麻织品已采用提花技术。”⑧吴伟峰、蔡荭:《壮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28-58页、33页、53页。这是壮锦起花技术的基础。宋代,广西先民夏天着綀子布,冬天则着緂布⑨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第369-371页、724页。。綀子布用苎麻编织而成,“轻凉离汗者也”“有花纹者,为花綀”⑩〔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六《服用门》,中外交通史丛刊,中华书局,1999,第222页、223页。。而緂布“佳丽厚重”⑪〔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六《服用门》,中外交通史丛刊,中华书局,1999,第222页、223页。“上有遍地小方胜纹”⑫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广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第70页、71页。。壮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且传统方胜纹一直是壮锦的经典纹饰。南宋以后,“广西各地壮族都能织出比緂更华丽贵重的织品,开始称之为‘锦’”⑬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广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第70页、71页。。明清时期,壮锦发展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当时的壮锦,既是贡品,也是市场流通之物。“到近现代,壮锦生产遍及广西各地……壮锦作为一种真正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织锦备受人们的喜爱。”⑭吴伟峰、蔡荭:《壮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28-58页、33页、53页。
在泰国,泰族织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壮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对泰族织锦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学者却对此有较多关注。覃圣敏在《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介绍了泰族的纺织业,并对泰国各地土布纺织进行了简单对比,指出泰族先民“在史前时期就已经会用棉、麻、丝等来织布”“时间距今不少于3000 年”⑮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五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3046页。。国外的研究也指出:泰国考古发现的丝绸、大麻、棉花、石棉纤维以及编织绸、编织席等,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00—500 年。这些早期发现的纺织品的结构都是平纹和纬纱编织,和今天泰国的纺织工艺一样。在泰族织锦发展过程中,高棉纺织品以及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纺织品影响并改变了泰族织锦的图案和使用方式⑯Mattiebelle,Gittinger and H.Leedom Lefferts,Jr.:“Textiles and the Tai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1992,p.19-29.。
在越南,岱侬族织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越南学者的研究表明:大约公元前2500 年,越南北部就有编织技术的出现,这既有考古学的证据,也有语言学方面的证明①Mattiebelle,Gittinger and H.Leedom Lefferts,Jr.:“Textiles and the Tai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1992,p.19.。国内学者李未醉在《古代中国与越南的科技文化交流》的研究中指出:“越南脱离宋朝独立后,为了在丝绸衣料上自给,李太宗曾积极组织宫女学习中国的织锦技术。此举促使了中国织锦技术输入越南。”②李未醉:《古代中国与越南的科技文化交流》,《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6期。而越南北部的岱族、侬族,和广西壮族一样,都出自百越族群。相关的族群研究证实:岱族“是经广东、广西迁入越南北部东北区的一支”,侬族“原居广西境内,为壮族中的侬人支系”③谢永新、刘光创:《广西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族源文化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由于他们在生活、文化习俗上有许多共通的特点,越南人通常合称他们为“岱侬族”。岱侬族文化是壮族文化的延伸和转变,岱侬族织锦和广西壮锦有着共同的文化联结。
在老挝,老龙族人也有着悠久的桑蚕生产和编织技艺。“老龙族与壮族是同一起源,同一祖先的共同体。”④范宏贵:《壮族与老挝老龙族、泰族的渊源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9卷第4期。他们同属于壮侗语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⑤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所记载的“兰干细布”⑥〔晋〕常璩:《华阳国志》卷第四《南中志》,顾校廖刊本,第51页。,也是老龙族的先民和壮族先民共有的传统技艺。织锦业是老龙族人重要的经济活动,传统织锦的图案纹样(如Lue textlie)看起来和壮锦的图案纹样极为相似⑦Laurent Chazée,“The People of Laos Rural and Ethnic Diversities”,White Lotus Press,p.32-37.。
可见中国的壮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岱侬族、老挝的老龙族,在织锦的生产和使用上有着悠久、深厚且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元素。
二、染织技术
在染色工艺上,一些学者分别对壮锦、泰锦、岱侬锦、老龙锦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这些织锦在纱线的染色上,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均使用植物染料。但因地域不同,所选的植物也有差异。壮锦常用的染色植物有茜草、姜黄、蓝草、紫草、树皮以及绿草等,以草木类为主。吴伟峰等学者对壮锦的不同颜色所使用的植物原料做了细致的研究,并指出了不同颜色的调配、制作过程⑧吴伟峰、蔡荭:《壮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101-112页。。泰锦使用的是紫檀的树枝、藏青果的树皮、红果榄仁树的枝皮和果、柚木的嫩叶、红木的果、冠状狗牙花的果、郁金的根茎、夜花的花柄,海巴戟类植物以及紫葳料和蝶形花科植物的叶子等。覃圣敏在《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对此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不同色树的取用部位和染成颜色①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五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3047页、3048页。。Mattiebelle,Gittinger等人也指出:“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天然染料(紫胶茜草、靛蓝和乌木浆果)的使用在该地理区域(泰国)很普遍。”②Mattiebelle,Gittinger and H.Leedom Lefferts,Jr.:“Textiles and the Tai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1992(251),p.30-34.传统岱侬锦和壮锦一样也有蓝靛染,“由板蓝根的树皮、叶片和根系组成……加入紫胶原胶的昆虫还可染出深紫或红色”③张耀军:《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丝绸》2016年第53卷第4期。。老挝老龙族等织锦的染料“主要有乌木(包括树种和木材)、罗望子(包括种子和木材)、萃取自胭脂虫的红色染料、姜黄、木蓝。五种天然基本色是黑色、橙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可以混合调出无数种颜色。其他几种微妙的天然色有土黄色(萃取自印度喇叭紫薇的树皮),粉红色(萃取自苏木),以及金黄色(取自木波罗和面包果树的木材)”④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编《老挝》,中国地图出版社,第309页。。
以上学者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为了保证植物染料着色牢固,壮锦、泰锦、岱侬锦、老龙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着色方法。壮锦纱线“在染色后,还用黄豆磨成的浆和从山上采来的江棚(一种植物)煮沸,加上适量的猪、牛血混成的液体浸泡”⑤吴伟峰、蔡荭:《壮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第111页。。岱侬锦则是“在染料中添加牛皮胶保持色牢度”⑥张耀军:《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丝绸》2016年第53卷第4期。,老龙族织锦是加入“酸性物质或者灰土作为添加剂来保证染料不变质”⑦邓海霞:《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丝绸》2017年第8期。。
在织造技艺上,学者们的研究也指出了较多的相通性。Mattiebelle,Gittinger和H.Leedom Lefferts 认为泰国的泰锦、越南的岱侬锦、老挝的老龙锦都有十分精密的纬线,且多以条形平纹样式为主,在织布机的造型和用法上也有许多共性,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地方都使用的是踏板织布机⑧Mattiebelle,Gittinger and H.Leedom Lefferts,Jr.:“Textiles and the Tai Experience in Southeast Asia”,1992(251),p.30-34.。这些都和中国壮锦有很高的相似性。泰族的“织布机可分为两类,即抬式机及嵌式机。抬式机可移动,置于地面上,装卸方便,用硬质木料制成,机型与嵌式机一致,但放得高些,这样织布时脚踩机器拉线就比较方便,不会触地。嵌式机用柱子埋入地下固定,不能移动,置于高脚屋底下,妇女们非常爱用嵌式机”⑨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五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3047页、3048页。。泰族还有一种“披哇”布,是一种“深红地调配各种花纹及色泽的披肩布,纺织时须配合刺绣工艺,全部材料采用最细小的丝条,至于花纹则以工具将染色的丝条挑浮”⑩《诗丽吉皇后殿下御办促进工艺专业基金会》,兰素他印刷厂有限公司,2000,第123页。。岱侬族的织机“构造复杂,机型呈‘L’字。织造时,面料在织工胸前形成‘L’形卷在织机的一根棍子上,变大变重后就会储存到织机后方。综丝长度决定织物长度”①张耀军:《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丝绸》2016年第4期。。老龙族的丝织品则根据地域的不同,织机的形制也不同,有脚踏织机和手拉织机②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编《老挝》,中国地图出版社,第309页。。“织机有提棕装置,可以织条块状几何花纹。”③邓海霞:《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丝绸》2017年第8期。这些和壮锦的织法,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已有研究多以简单介绍为主,系统的梳理各类织机的装置及织造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的,目前还付之阙如。
三、图案纹样及内涵
无论是中国的壮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岱侬族、老挝的老龙族,对于这些民族而言,织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织锦图案的研究是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关的研究较为丰富。
覃彩銮在《壮泰民族传统审美观之比较》一文中指出:“壮泰民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样装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行云流水、鸟兽虫鱼,无所不有。”④覃彩銮:《壮泰民族传统审美观之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泰国民族传统艺术》一书介绍了泰族织锦的用途和花纹。“花纹多半是横行的。即是一层一层的。它用各种线条作隔断,大花纹与小花纹相互穿插。纹样种类多的数不清。以北部(清迈)织锦为例,常见的动物有马、狮、象、孔雀、凤凰、神鸟、鸡、雉鸡、鱼、螃蟹、龟;植物有花、草、树、藤、叶、芽、果;几何图形纹有菱形纹、涡状纹、齿状纹、三角纹等。”⑤林仁风、玉腊:《泰国民族传统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第271页。
郭康丽在《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的服饰图案比较研究》一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图案的类型,指出:“壮族和泰族传统服饰中所织造的植物类和动物类纹样图案都来源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原型。”⑥郭康丽:《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的服饰图案比较研究》,《西部皮革》2020年第17期。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常使用孔雀、大象、狮子、凤凰、老虎、蛇、鸟、龙等动物图案,不过泰族还使用松鼠纹、猴子纹、乌龟纹、海螺纹、蜘蛛纹等等⑦郭康丽:《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的服饰图案比较研究》,《西部皮革》2020年第17期。。这在壮族织锦图案中比较少见。泰国中部族群最具特征和最精美华丽的纺织品——莱祝布,“一般是连接或间隔重叠的花纹”⑧《诗丽吉皇后殿下御办促进工艺专业基金会》,兰素他印刷厂有限公司,2000,第118页。,极为典型。
壮锦图案的种类也很丰富,传统纹饰以几何、图腾图案为主,后逐渐受到传统的吉祥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吴伟峰在《壮锦图案漫谈》一文中对此进行了专门介绍和论述,总结了传统壮锦图案的三个类别,“一类是几何图案,一类是以图腾崇拜为主题的图案,一类是明清时期壮族与汉文化交流融合而产生的具有吉祥平安等寓意的图案”。“留存至今的壮锦图案,大部分都有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印迹。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是民间应用最广泛、民众最喜尚的题材之一。”①吴伟峰:《壮锦图案漫谈》,《艺术与民俗》2022年第4期。
张耀军在《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中指出:“岱侬人服饰的图案题材类型包括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人物纹饰、几何纹饰、文字符号等。人物图案多见于侬族道服……大多来自中国佛、道文化中的神话与传说,如玉皇大帝、北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等。常见几何纹有T 形、X 形、米形、三角形、方形、涡旋纹、星形等。侬族道服上还绣有诸多中文字符,如长生保命、光明、救苦、慈尊、福寿、卯、辰、己、万、牛、木、申、德等。”②张耀军:《越南岱、侬族纺织图案研究》,《丝绸》2016年第4期。可见岱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挝老龙族织锦也是一样的色彩艳丽,民族特色鲜明。在东北部地区,“大菱形图案最常见。而在苗族和瑶族部落中,织工们在方形布匹上进行刺绣和绗缝,从而生产出惊艳多彩且含有仪式意义的抽象图案织品,被称为花布”③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编《老挝》,中国地图出版社,第309页。。邓海霞《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也介绍了老龙族织锦的纹样特色,指出:“有些图案是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图腾那伽(佛教中曾保护过佛祖的蛇神,是老挝宗教艺术中的重要符号)还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象、花、鸟、蟾蜍、鹿、马、骆驼、钻石及佛教建筑尖塔等,用来保佑穿衣者的好运。”④邓海霞:《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丝绸》2017年第8期。
从已有研究来看,壮锦、泰锦、岱侬锦、老龙锦的图案纹样都比较丰富,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图案纹样的取材有不少共性,例如取自于植物、动物、神灵、几何图形等。泰锦、岱侬锦以及老龙锦中有不少纹样元素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族群文化的影响,是文化延伸、交流与互鉴的结果。此外,各民族织锦的图案纹样往往有着共同的美好、祝福的寓意,表现了文化共同体中人们相似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追求。
四、简评
以上将壮锦和东南亚相关织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类和梳理。已有研究多围绕历史渊源、染织工艺、图形纹样及内涵等方面来展开,显现的普遍特征:一是相比于欧美各国,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尚少,国内学者的关注以国内各类织锦为主,较少进行跨国、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二是对织锦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史料尚为薄弱,且与考古资料的相互论证较少,缺乏对新近考古发现的关注;三是在染织工艺的研究方面,壮锦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而对东南亚相关织锦如泰锦、岱侬锦、老龙锦的染色和织造的介绍,内容较少,很难形成系统的对比分析;四是在图形纹样及内涵方面,已有研究较多,但主要见于归类,对文化内涵和相关织锦同异性的挖掘还比较少。期冀未来的研究能对这些方面有更多的关照,有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产生。
从知网的相关论文也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在关注传统织锦及其图案纹样的创新和利用①王颖:《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壮锦文创产品与IP开发》,《包装工程》2023年第10期;李学奇:《壮锦艺术在服装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棉纺织技术》2022年第12期;覃莉方:《壮锦工艺在服饰中的时尚化设计探索——以“壮美锦艺”研发项目为例》,《装饰》2020年第12期;陈良:《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美术大观》2018年第10期;郭兴:《一带一路视野下忻城壮锦工艺传承与产业开发》,《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促使了织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出现结合的趋势,这是一种好的现象。织锦的研究,不仅要回望过去,还应放眼未来,同时也应扩大视野,放在更广阔的文化共同体的视角下去进行探讨。
中国与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是山水相连、息息相关的近邻。无论是中国的壮锦、泰国的泰锦、越南的岱侬锦还是老挝的老龙锦等,“织锦”作为这些区域共有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各民族织锦拥有优秀的共性,也存在着灿烂而独特的个性。它们集历史、技术、艺术、文化以及民族性于一体,反映了人们的族群族源关系,也反映了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生存方式,以及独特的信仰习俗和审美意识等。以织锦作为研究和探索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各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