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再舫运用升陷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验案3 则
2023-12-17王素芹张曙光
王素芹 张曙光 李 鹤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中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
指导:汪再舫
汪再舫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教研工作50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善于运用经方治疗疾病,尤其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研究颇多。升陷汤一方即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由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组成,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证。笔者有幸拜师汪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汪老运用升陷汤治疗心系疾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
1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
戴某,女,78岁。2009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胸闷气短2个月。2个月来,患者行走20米左右即感胸闷气短难以忍受,被迫停止活动,引长一息为快。食纳一般,不咳嗽,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结缔组织病”等病史。患者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病史2年,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每天1粒半(75 µg),近期甲状腺功能检测在正常范围。曾因胸闷气短难以忍受,而进行住院检查治疗,鲜有效果,遂又至南京某医院门诊就诊,行多项理化检查后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用曲美他嗪及利尿剂并要求患者每天间断吸氧12 h以上。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长期吸氧难以接受,症状依然而来我院门诊就诊。刻下:胸闷气短,引长一息为快,并肢倦乏力,食纳一般,形体偏胖,舌苔薄白、质有紫气,脉细。此乃宗气不足,不能贯心脉、司呼吸。西医诊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衰病(宗气不足)。治拟益气升陷。方选升陷汤化裁。处方:
炙黄芪15 g,太子参20 g,炒白术15 g,山萸肉15 g,升麻5 g,柴胡5 g,麦冬15 g,炙甘草5 g,丹参20 g,红景天15 g,陈皮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9年11月1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予初诊方续服20剂。
后随访,患者诉药后症状消失,已能在室内正常活动而无需吸氧,也未服用曲美他嗪、利尿剂。1年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又服初诊方半个月,诉服药后外出活动散步2 km左右无不适感。
按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视,随着心脏彩超的普及,常有影像学提示,若早期加以重视及治疗,无疑对改善远期预后极为重要。汪老发现此类患者多以胸闷气短为主诉,或伴有其他心衰症状,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而无其他瓣膜病变,脑钠肽升高。本病多发生于老年女性、肥胖或有高血压病史人群。部分患者可伴有房颤、糖尿病病史。汪老认为其病机为宗气不足,胸中大气下陷,故取张锡纯升陷汤加减,升陷汤基本方组成为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具有益气、强心、升阳固脱作用。方中黄芪“能补气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汪老在临证时根据患者有无燥热情况选择生黄芪或炙黄芪,本案患者形体偏胖,舌苔薄白,无热象,故用炙黄芪。方中用知母本因黄芪燥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而汪老认为本案患者黄芪用量不大不需要知母克制,故去知母。又另合太子参、炙甘草加升麻、柴胡增强黄芪益气升陷之功。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流通血脉……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合麦冬则心肺同调,阴阳并举。加炒白术益气健脾,陈皮理气行气,使补而不滞。另外加用丹参、红景天活血通脉,使气行血运。诸药共奏益气升陷、通脉活血之功。药证合拍,诸症悉平。
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后
鲁某,女,58岁。2023年5月5日初诊。
主诉: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1周。患者今年3月因心绞痛植入心脏支架两枚,后胸闷症状缓解,口服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控制尚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刻下:自觉胸闷、气短,肢倦乏力,劳累尤甚,引长一息为快,心慌症状不显,食纳佳,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查体:血压148/10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1次/min,律齐。西医诊断:冠心病PCI术后、高血压;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证)。治拟益气升陷、活血通脉。方选升陷汤加味。处方:
炙黄芪20 g,党参15 g,肥知母12 g,丹参20 g,红景天15 g,山萸肉15 g,升麻5 g,柴胡5 g,桔梗5 g,陈皮15 g,益母草20 g,红花12 g,莪术15 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3年5月17日二诊:患者胸闷、气短明显改善,仍感肢倦乏力,活动量较大则心前区隐痛,食纳尚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苔薄白、质淡紫,脉缓。查体:血压146/81 mmHg,心率63次/min,律齐。治拟益气活血宽胸巩固治疗,予初诊方去莪术、知母、益母草、桔梗,加刺五加15 g、当归15 g、川芎15 g、丹参15 g、红景天20 g、三七4 g(冲服)、土鳖虫12 g、焦生山楂(各)12 g,14剂。
后随访患者胸闷痛较前明显缓解,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按语: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为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堆积而成粥样硬化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逐渐增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疗效确切,但术后部分病人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汪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虚、瘀、痰(浊)、气(郁)关系密切[2],本虚以心、脾、肾三脏亏虚为多见,在气血阴阳之中以气虚为主,心气不足,不能正常运行血脉,致使血脉痹阻,正如汪老引《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根据宗气对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汪老认为冠心病病机中的气虚乃宗气虚。本案患者为宗气虚陷,不能鼓动血行,因此,予升陷汤加味治疗。汪老在冠心病治疗中一直强调活血化瘀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强调在升陷汤的基础上加丹参、红景天、益母草、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益气活血,气行血行。本案患者在二诊时诉活动后胸部隐痛,考虑气虚基础上,血瘀程度较重,故于二诊时加用了活血行血之当归、川芎、丹参、刺五加、红景天、焦生山楂、三七等,同时考虑久病入络,故而加用虫类药土鳖虫以破血逐瘀,以此加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此方在升陷汤基础上加味,后被命名为“益气舒心汤”,多应用于冠心病、心衰的临床治疗中[3]。
3 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吴某某,女,48岁。2023年1月31日初诊。
主诉:胸闷、气短、心慌1个月。患者因新冠病毒感染后确诊心肌炎于外院住院半个月。刻下:胸闷、气短,引长一息为快,肢倦乏力,夜间盗汗,食欲欠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微腻,脉细。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中医诊断:心悸(气虚痰阻证)。治拟益气升陷化痰。方选升陷汤化裁。处方:
黄芪15 g,知母12 g,炒白术15 g,红景天15 g,瓜蒌皮15 g,陈皮15 g,郁金15 g,山萸肉15 g,柴胡5 g,升麻5 g,桔梗5 g,炙甘草5 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3年2月13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舌苔薄黄微腻,脉细。予初诊方去炒白术、红景天,加太子参15 g、天冬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10剂。
后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后累及心肌细胞、心内膜、血管以及心包脏层的炎症反应。感染新冠肺炎后一些患者因没有注意休息,病毒侵犯心脏而并发心肌炎,虽经过积极治疗,后期仍会遗留胸闷、心慌、气短、但得一息为快等症状。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风温”“心悸”“胸痹”“虚劳”等范畴。病因为感受外邪,邪气侵犯心包,同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正气亏虚为本,感受外邪为诱因。疾病发展渐至正虚邪恋,若邪气亢盛,留恋日久,正气不能得到及时扶助,则演变为正气抗邪无力,正虚气陷而致病情反复[4]。《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云:“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病毒邪气可从皮毛、口鼻侵犯肺卫,损伤肺气,或损伤脾胃致宗气生成不足,或病毒直接侵犯心经伤及宗气。本案患者经过治疗后仍遗留胸闷乏力、气短,考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耗伤,肺胃首当其冲,故而宗气生成不足,同时要考虑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案给予补益宗气的同时,也要辅以健脾化痰、宣降肺气,在升陷汤的基础上加用瓜蒌皮、郁金等化痰之品。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未见血瘀之象,故去红景天。且发现舌苔转为薄黄微腻,考虑病久气虚及阴,阴虚可能化火。基于未病先防的原则,去偏温燥之炒白术,以防碍运助热。加用药性平和的太子参、麦冬、天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缓缓图之。全方共奏益气升陷化痰之功。药理研究发现天冬还可帮助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在遣方用药过程中要考虑养阴和化痰介入的时机,养阴会妨碍脾之运化,容易助湿生痰;健脾化痰易化燥伤阴,这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审时度势,既要关注病机变化的侧重点,也要处理好化痰与养阴的关系。
4 结语
汪老运用升陷汤化裁治疗心系病经验丰富,从以上验案不难看出,虽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PCI术后、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等病例“病、症”有所不同,但究其运用升陷汤的本源还是证的相同,即常说的“异病同治”。汪老强调宗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去抓病机、抓主症。升陷汤的病机就是宗气亏虚,主症常常是胸闷气短,气不足息,引长一息为快。这与《伤寒论》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深入学习汪再舫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进一步开拓临床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