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3-12-17杨继忠
杨继忠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甘南 747600)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很多猪群一出生就会接触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就会在仔猪的消化道当中长时间定植,但大多处于潜伏状态。另外大肠杆菌还可以利用患病猪的排泄快速向着整个养殖群体传播蔓延。猪群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强,或者养成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抑制一些病原菌的入侵,促进机体合成维生素K3。一般情况下大肠杆菌与猪群处于共生关系,但当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或者肠道组织出现损伤,不能够很好的消化利用营养物质,由于菌群繁殖受到抑制之后,致病性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诱发猪群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仔猪阶段的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差,胃肠道消化功能并不是很完善,一旦受到应激刺激就会给大肠杆菌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养殖户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该种疾病的有效防范。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征
周身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属于肠道菌群的一种鞭毛,能运动,无芽孢,夹膜两端对原呈现短杆状。该种病原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37℃24 h就会形成透明,灰色的湿润菌落,肉汤培养基上会旺盛生长,并形成浅灰褐色容易扩散的沉淀物,一般不形成菌膜。单种致病菌在自然条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60℃15 min就可以将其杀死,一般消毒剂也能够短时间内将其灭活处理。
大肠杆菌划分复杂,可分为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和表面抗原。菌体抗原在菌体胞壁及菌体的内毒素,具有耐热性能。表面抗原主要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菌表面,有表面抗原的菌体不能够被菌体抗原型血清凝集,但有抵抗吞噬细胞的能力,可以用活菌制备抗血清,以试管或者玻片凝集作为鉴定。鞭毛抗原目前已知有4种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固定,不耐热,具有凝血性,这种凝血性被称为吸附因子。鞭毛抗原属于不耐热的蛋白质,存在于有鞭毛的菌株当中与致病性无关,病原性大肠杆菌与肠道内寄生的大量存在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征,生化反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在抗原结构上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肠杆菌具有不同的独立因子,受到不同毒力因子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过程。
大肠杆菌的外毒素一般划分成不耐热的肠毒素和耐热的肠毒素,前者具有抗原性能,分子量相对较大,60℃ 10 min就能够被破坏,能够激活长毛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的产生,使肠黏膜的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脱水和腹泻,后者可以激活回肠上皮细胞绒毛上的颗粒性鸟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的产生,同样会引发分泌性的腹泻。在大肠杆菌的外膜中存在着一种脂多糖,细菌被破坏的时候,会释放出很多的内毒素,这些内毒素中的类脂物质拥有着生物作用,是一种毒力因子,能够引发猪群发热,内脏组织出现广泛性的充血出血,所以会表现出特征性的败血症经过。细胞毒素是造成猪群出现水肿病和典型病理特征的主要毒素。
1.2 流行特点
当前在规模化养殖场当中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在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大量仔猪生产时期进入到发病高峰期。新生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更强,通常在出生3 d内就会发病,最晚在7 d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说来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的几率更大,经产母猪产下的仔猪症状相对较轻,或者不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极其复杂,不同养殖场具有不同的致病原因。母猪在生产过程中自身会携带有大量的大肠杆菌能够通过排泄排出病原菌,污染母猪的皮肤、乳房,仔猪吮吸乳汁时就会吃入大肠杆菌。
1.3 发病原因
1.3.1 母猪因素
母猪因素是引起仔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消化道内的菌群是处于动态平衡的,一些常在菌并不会引起猪群的腹泻,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破坏后,猪群的免疫力会逐步降低,常在菌群就会被打破,进而引起母猪的感染性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对猪群的生命构成威胁。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会随粪便排出,导致养殖环境被病原严重污染,并且在皮肤乳头上也有可能会附着有大肠杆菌,当仔猪与母猪皮肤接触或吮吸乳汁时,就会通过消化道感染大肠杆菌而引起疾病。
哺乳期一只仔猪发病可能会导致一整窝哺乳仔猪全部发病。此外,在哺乳期间母猪的营养物质供给不充分,身体素质比较差,饲料质量不好,管理不科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对消化道功能进行破坏,从而导致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逐步提高。特别是对于快要生产的母猪,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饲料调控不合理,或者突然更换饲料,都会对猪群后期的泌乳产生影响,导致后代仔猪无法获得足够的乳汁,消化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引发大肠杆菌病。在泌乳初期,如果给母猪喂以能量水平较高的饲料,会使乳汁变得粘稠,乳脂含量明显升高,仔猪吮吸后极易引起理性腹泻,造成肠道损伤,这时候就会有大肠杆菌侵染定植。
1.3.2 仔猪因素
仔猪阶段的消化能力比较弱,机体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消化系统。在这个时候,如果饮水不充足,饲料的营养价值比较低,乳汁质量不高,环境卫生不好,都会为大肠杆菌的侵染和传播创造条件。在仔猪出生后可以让母猪提前适应哺乳阶段的饲料但如果饲料搭配不合理,饲料当中的油脂含量相对较高,使用了大量的青草和清泻类的饲料,都有可能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例如:在配制饲料的时候,如果油饼、米糠类的物质过多,仔猪自身的消化能力还没有成熟,喂食后不能很好地消化,就会引起营养性腹泻。如果是发霉的饲料,通常会含有大量的霉菌毒素,喂食后会破坏消化道系统,为大肠杆菌的定植繁殖提供了一个环境。仔猪发病后,一般都比较活跃,此时若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有时会导致仔猪采食饲料后喝尿液,经常与粪便接触,进而扩大大肠杆菌的感染范围。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仔猪出生之后需要加强圈舍环境的有效调控,尤其是应该做好温度湿度的有效把控,严格控制好圈舍温度湿度的变化,营造一个干净舒适整洁温度适宜的生长条件,如此才能够满足仔猪的生育需求。但是很多养殖户在生猪养殖管理期间,不注重做好环境的有效调控高密度养殖,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比较低,受到了冷应激的刺激,贼风袭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排泄物都没有被很好地处理干净,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剂刺激性相对较大,对猪群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黏膜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给大肠杆菌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入侵提供条件。另外圈舍防寒保暖性能相对较差,猪群之间拥挤在一起取暖,长时间接触也会给大肠杆菌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从而使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率显著增加。
2 病情探讨
2020年3月下旬,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中生产的新生仔猪突然出现了以腹泻为主的消化道疾病。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症状更为严重,发病周期更短,一般在发病1~2 d内就会死亡。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进程较长,但整体造成的死亡率依然比较高。出现发病仔猪之后,养殖户首先将养殖场进行了封锁隔离,避免病原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接着,对患病仔猪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最初的阶段,患病猪的临床症状会有更大的改善,但是在使用了3 d后养殖户就会停止使用这些药物,此时,患病猪的临床症状会突然变得更严重,再次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效果逐渐变差,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降低,养殖场发病仔猪的数量逐渐增多,死亡率显著升高。看到多种治疗方案无效之后,才将病情上报了当地兽医站,截止到养殖户上报病情已经有5 d的发病时间,死亡13头仔猪。
兽医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一方面,养殖场当中的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圈舍的防寒,保暖性能相对较差,温度较低,地面的垫料严重板结,污水横流;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圈舍当中能够存在年龄不同、来源途径不同的仔猪,仔猪群大小不一致。养猪场仅为猪群接种了主要传染病疫苗,各种肠道传染病的抗体均未达到标准。在征得养殖户同意的情况下,对已死亡的猪只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学,其胃肠道的病变是最显著的,收集了相关的病样,将其送到了实验室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可以从病原体中提取出一株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浅粉色病菌,伊红美兰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的致病菌菌落。结合上述特征可以判定病原为大肠杆菌,并将分离到大的病原进行了进一步的致病性试验,能够使小白鼠死亡,表现出严重的肝周炎,由此可以判定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并根据这一结果选择了一些敏感的药物进行应急处理,有效控制了疾病发展,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3 临床症状
在养殖场当中,先是有1~2头的哺乳仔猪出现,发病迅速并快速漫延至整窝仔猪,甚至会向着隔壁猪栏的猪群传播。发病后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出现腹泻排出黄白色的腹泻物,将肛门周围严重污染,逐渐引发肛门周围的黏膜出现发炎,形成结痂。严重的患病猪会在腹泻时排出水样腹泻物,仔猪还会伴随呕吐症状,腹泻严重时导致机体严重脱水,身体消瘦,体重减轻。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刺激迟钝,皮肤呈现蓝灰色,双眼无神,拒绝采食乳汁,身体迅速消瘦,一般在发病2~3 d后会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作更深层次解剖后可以看到,在消化道黏膜上,存在着严重的损伤和坏死,胃出现了膨胀现象,内不存在少量气体,内容物呈现黄白色夹杂有很多没有消化的乳块,具有特殊的酸臭气味。胃部黏膜潮红,被大量粘液所覆盖,偶尔还会有出血斑块。十二指肠有显著的胀大,肠壁显著变,薄黏膜浆膜出现了炎性水肿,常常当中存在很多黄白色的稀薄内容物夹杂有凝乳块气泡和少量的血液。回肠通常会出现轻微的病变,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臌气现象。消化道周边的淋巴结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肿大现象。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通过对该病猪群进行药敏试验,初步确定了对该病的用药方案。选择使用氧氟沙星使用剂量为2.5 mg/kg,并内服0.2 g/kg的维生素C,上述两种药物混合之后,每天服用2次,连续使用3 d。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猪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5 mg/kg。同时选择使用秦皮100 g,金银花100 g,白头翁100 g,蒲公英150 g,黄芩50 g,黄连50 g,白芍50 g,甘草30 g,木香35 g,水煎煮,药液添加到饮用水当中,每天饮水2次,连续使用5 d为一个疗程。按照上述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为期6 d的治疗,大多数患病猪症状逐渐消退,有些病猪由于病情较重,经救治后效果不佳而被淘汰。有一些仔猪在恢复健康以后,会出现不再生长的现象,同样将其进行了淘汰处理。
6 预防措施
防控仔猪大肠杆菌病,应该从母猪妊娠阶段入手,注重做好妊娠母猪阶段的针对性养殖管理,提供营养价值全面的日粮,促进猪群能够吮吸富含营养的初乳,增强身体抵抗能力。在疾病发生流行的高峰期可以采取预防性用药方式,通过在饲料当中添加适量的抗菌类物质,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另外母猪在分娩前的40、15 d可以接种一次大肠杆菌多价菌苗,这样仔猪出生之后就能够从乳汁当中获得免疫球蛋白,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加强环境清理,保持整个圈舍干燥整洁,调控好圈舍的温度和湿度,注重做好母猪妊娠阶段的针对性管理,确保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矿质元素充分供给,防止妊娠母猪体况过肥,保障仔猪的身体素质。产房和仔猪的养殖圈舍应该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及时清除圈舍当中的粪便,防止垫料出现板结,保证垫料输送整洁,在乳汁投喂过程中应该做到定时、定量、定人,防止仔猪受寒,避免仔猪引用脏水或者污水,乳汁的温度调控到37℃左右,不能过高也不能够过低。对于经常出现大肠杆菌腹泻的养殖场,应该在仔猪出生三天内口服土霉素或者皮下注射黄连素,能够很好的预防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综上所述,大肠杆菌病属于一种在大型生猪养殖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传播速度也比较迅速,发病较为严重,一旦防控不及时,将会对猪群的健康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再加上传播速度较快,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将会导致大量的猪死亡,给养猪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作为养殖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其流行特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在短期内将其控制住,以免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