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4年中国共产党战略选择与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研究

2023-12-17牛建立关淑平

关键词:豫西中共中央根据地

牛建立,关淑平

(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豫西地处中原,陇海铁路、平汉铁路连接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四面八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日寇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已是强弩之末,只能占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线上重要城市,客观上为共产党向南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和机会。当时,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是,日军主要占领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以东大部地区,国民党军队退到这两条铁路线以西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在日军占领的敌后建立广大根据地,如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有利时机,提出“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重大战略。创建豫西根据地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成果只论述了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①,而“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没有专题论述,需进一步探讨,以期深化对中共党史、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战略

1944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新的阶段。苏军在欧洲战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发动反攻,日本到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被盟军切断,德国、日本法西斯败局已定。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救援入侵南洋的孤军,摧毁粤汉铁路附近中美空军基地,于1944年4月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首当其冲受到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不能有效阻击日军进攻而向西败退,豫中、豫西及豫南大部地区沦陷,湖南、广东、广西沿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的地区被敌占领。中共中央一直关注豫湘桂战役的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战局,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快要胜利,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种历史变局中争取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还分析了1944年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日军主要占领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以东大部地区,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退到这两条铁路线以西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在日军敌后建立广大根据地。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已是强弩之末,只能占领铁路沿线大城市及附近地区,客观上为共产党向南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会。如果共产党在平汉路、粤汉路沿线两侧建立新的根据地,可以确保中国共产党在这两条铁路线以东地区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日军占领地区建立根据地,共产党不必担心与国民党军队产生摩擦。中共中央还预测,盟军可能在华南、东南沿海登陆,有了上述根据地,共产党可以配合盟军对日反攻,在打败日寇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外,中国共产党向日军敌后进军,与国民党的丢城失地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1]561,在民心、宣传等方面的收获更大,可谓一箭多雕。

在上述深入分析战略全局的基础上,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就是要向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发展。即,收复失地,连接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准备战略反攻。”[2]这是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转折时期做出的战略选择。为了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中共中央要求第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派出八路军向河南敌后进军,建立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电令新四军第五师沿平汉铁路向河南发展,沿粤汉铁路向湖南发展;又从延安派出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359旅主力(南下支队)沿粤汉铁路南下到湘粤边,同时电令广东东江纵队北上,与南下支队会师,创建五岭根据地。建立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抗战初期中共中央提出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

豫西地区位于平汉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有伏牛山、嵩山、熊耳山等山脉,物产丰富,人口稠密,连接西北、华北、华中和华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打游击、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开封,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日军经过黄泛区西进已无可能,但是,侵入山西的日军有可能南下进攻洛阳,豫西可能沦陷。基于上述分析,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动员平汉、陇海两铁路线上所有中心城市的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到乡村中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省委目前即应将河南划为两个主要区域……陇海线以南、平汉线以西为一个区……省委负责人首先应分一部分到豫皖边工作……省委另一部分准备即向豫西移动,加强豫西工作。”[3]20河南省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动员大批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到乡村工作,组织武装,准备游击战争。同时派省委宣传部长刘子久到豫西,领导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在河南省委和豫西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动员下,各地游击武装先后组织起来。如偃师中心区“组织了1500人左右的游击基干队伍”,洛宁县委“组织起来有300人的抗敌自卫团及防匪团,完全在党领导之下”,“洛阳同志自己有200人十支武装”,“郑州、荥阳、密县工作委员会有强大的农会组织,能把握千把武装”[3]28。陇海铁路工人“以洛阳为中心组织了抗日先锋队,有7个服务团,成为全路救亡工作的推动者。并组织了军事团,学习军事,准备敌人打到,陇海路车断时组织游击战争”;平汉路500多人成立“铁路破坏大队”[3]31。一旦豫西陷落,这些组织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破坏铁路,建立豫西根据地,有效地牵制日军的进攻。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毛泽东深入分析抗战全局,认为洛阳已成为北方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决定派军委统战部负责人、河南籍干部刘向三到洛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并交代办事处主要有三项任务,其中之一是:“日军一旦过河,在豫西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那里客观条件是好的。”[4]149-1501938年11月,刘向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协商,成立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后改为办事处,简称“洛办”),随后派人对豫西的政治、军事形势及伏牛山区、桐柏山区的党组织及地方武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为建立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做准备。1938年11月底,刘少奇在渑池主持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报告,深入讲解《论持久战》,阐明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统一战线的长期性的思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这次会议把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会后,豫西省委举办了2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课程,培训干部七八十人,大部分成为豫西各级党组织的优秀骨干。豫西特委会议后,各地委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也分别开办党员训练班。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紧张,中共中央决定豫西区委以上干部撤往延安,1945年初随王树声、戴季英回到豫西,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可以说,培训干部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开展豫西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做了必要准备。1941年1月下旬,日军进攻河南,豫西处于危险之中,中共中央再次提出创建豫西根据地。2月初,毛泽东指示洛办,“敌大举进攻河南,洛阳、南阳可能失守,如豫西沦陷,应同新四军彭雪枫部一起建立豫西山区抗日根据地”[5]18。根据毛泽东指示,洛办立即派人与彭雪枫部取得联系;又派人去南阳一带,同地方实力派王金声联系。同时,洛办与河南省委计划以“工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义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为建立根据地做准备。但由于后来情况有变,游击训练班没有举办。

由于形势的变化,日军一时无力进攻豫西,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向国民党控制的豫西地区发展,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战略暂时没有实施,但中共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和河南省委、洛办等为此而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后来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

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一系列指示,派军队和干部深入河南。194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指示北方局,“令太行、太岳派两个健全小团,配备得力干部,逐渐深入登封、临汝、密县、禹县、鲁山一带和新安北部山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6]3。7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要求入豫部队“插入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在敌伪区及其边沿去建立抗战秩序,……以建立根据地”[7]428。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皮定均、徐子荣组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嵩山、箕山地区,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起来抗日,所到各县普遍建立群众团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地方上层人士同共产党合作抗日,建立了以嵩山、箕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很快打开了豫西抗战局面。对此,延安《解放日报》作了综合报道,称赞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去年(1944年)9月至年底的短短的时间中,即获得了不小建树”[8]。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开辟豫西根据地的部署》,派戴季英、王树声、刘子久等从陕北率2个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1]551。毛泽东找刘子久谈话时强调“这次南下开辟豫西,战略意义很重要”[6]100。1944年11月,王树声等率领河南省委(后来改为河南区党委)、省军区和抗日军进军河南,同去的还有“几个到豫西的工作队和干部大队,大部分是1941年撤退到延安的豫西地下党骨干,准备重返豫西负责政权建设”[9]5。中共中央为他们举行出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发表重要讲话,鼓励南下的同志,克服困难,建立起巩固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可以说,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一直从战略上谋划、领导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到达豫西,与先期到达的八路军会合,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工作方针,对部队统一整编为6个支队和6个军分区,成立6个地委和专署。在河南区党委领导下,各支队互相配合,积极主动出击消灭日伪军。同时,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到1945年8月,豫西根据地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建立26个县政权,八路军发展到3万人,民兵5万人[10]。在抗战全面反攻时期,河南抗日军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向日军发动强大攻势,光复了登(封)、密(县)两城和无数的乡村,解放豫西,取得抗战的胜利。

四、豫西抗日根据地建设

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根据地建设思想,根据地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人民积极开展各项建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第一,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基本经验之一。豫西地区是河南省建党最早的地区,1921年12月,就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是河南省重要建党基地。党组织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等,组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豫西特委(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党员的指示,在豫西地区建立了5个地委,大多数县委恢复和发展组织,动员优秀青年入党。1944年9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建立根据地,11月,在延安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到1945年2月,建立了6个地委、26个县委以及郑州特支和各级基层党组织。各级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组织和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参军参战,支持抗战。为了培养和提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能力,先后创办各级党校、豫西公学等,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干部,仅豫西公学就培养了1 000余名党政军干部,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政权建设。豫西抗日根据地参考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根据地政权体制,设置了行政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基层政权的体制。共产党在豫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6个专署、26个县政府、2个县级办事处,以及区、乡、村政权[6]11。在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三三制”②。毛泽东在谋划1945年的工作任务时指出:“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根本路线。共产党人和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多商量,多座谈,多开会,务使打开隔阂,去掉误会,改正相互关系上的不良现象以便协同进行政府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11]239根据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和新区政权建设指示,豫西地区各县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吸收进步人士、开明士绅、知识分子、中间人士参加,如进步人士裴子明、李旭等分别被任命为偃师县独立团长、偃师县民主政府县长。对联日反共的国民党郑州专员王光临等反动势力予以坚决打击。通过“三三制”政权建设,共产党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和动员了人数众多的中间势力,共同抗日。

第三,经济建设。经济是一切的基础,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有直接关系。为调动农民、地主等一切力量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等经济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1945年6月,河南区委发布《减租条例草案》和《河南灾期卖地倒还条例》,各专署、各县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掀起减租减息运动和“倒地运动”,土地“回家”,合理征税,减轻贫苦农民的赋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民主政府还创办一些工厂,如被服厂、制鞋厂、电池厂、小型兵工厂等。

五、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1944年,中共中央提出“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战略的一部分实现了,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由于在华南地区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中共中央放弃了建立五岭根据地的计划[12]。而豫西根据地的创建,完成了中共中央的“巩固华北华中”战略,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使共产党的几大战略区连成一片,为豫西战略反攻打下基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打乱日军的战略部署,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开创和发展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始局部反攻,破坏或切断了平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严重威胁日伪军的后勤补给线。经过豫西军民的英勇战斗,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的西进。其次,使八路军、新四军的几大战略区连成一片。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有效沟通了西北、华北、华南、华东各战略区之间的联系,共产党领导的几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八路军、新四军可以协同作战,更好地打击敌人,保护和发展自己。最后,为豫西战略反攻打下基础。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主动出击,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粉碎日军“掠夺财富,以战养战”的阴谋,也使日军花费巨大代价打通的平汉铁路时断时续,为我军最后战略反攻打下基础。开辟豫西根据地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47年8月,陈赓兵团挺进豫西,两克洛阳,势如破竹,彻底解放洛阳、豫西。

注 释:

① 见王志军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倒地运动研究》载《江汉论坛》2017年第8期第116-119页;高秀用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原因初探》载《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63-69页;王鑫宏的《包围城市:豫西抗日根据地对洛工作述论》载《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71-75页.

② “三三制”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政权政策.这一政策规定,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猜你喜欢

豫西中共中央根据地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豫西“三软”煤层支护工艺研究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