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战之殇,是科技兴国”
——话剧《坦先生》简评

2023-12-17

剧作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兴国话剧戏剧

■ 施 媚

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

黑格尔曾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真实的东西了解和表现。”[1]P200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艺术真实源于现实,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是对时代精神的烘托。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基本要求,历来的理论家们都十分注重艺术的真实性。话剧《坦先生》取材于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时代楷模”、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的真实故事,编剧谭博通过真实的再现刻画了坦先生的艺术形象。从他学成归国到新体制雷达科研攻关成功,从最初团队的六人到如今的三十多人,四十年磨一剑,带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战略的“雷达铁军”,长期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的事迹,为我们所展现的是坦先生历经沧桑、不畏艰辛、矢志报国的科学家的舞台艺术形象。编剧谭博在创作时,将现实主义与历史有机结合,以“科技兴国”为主题,以坦先生数十年研究新体制雷达为全剧的主线,在人物艺术形象塑造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再现坦先生的经历,真实地表现了他的个人情感。坦先生在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面前不服输不低头,一心一意秉持着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的爱国初心,在有限的戏剧舞台上用真实艺术形象充分表现出了戏剧人物的生命力,立足于科学研究的热忱,体现了“科技兴国”的时代意义。

“把戏剧中描写真实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到了足以使被衬托的主体‘显出本来的面目’的高度,它就能‘使剧本生动起来’。”[2]P520艺术与时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会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反过来,艺术也可以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编剧谭博在话剧开幕中巧妙地设计了描述戏剧真实社会历史的画外音,也是坦先生内心的声音,用沉痛的历史唤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是整个话剧作品艺术真实的体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如果我们自己不够强大,强盗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闯进我们的家园。”我国的海岸线,从1840 年到1940 年,受到外敌的不断入侵,战争的伤痛,历史的悲哀,使中国民众苦不堪言。剧中坦先生的人物性格一直是乐观强大、谦逊温和的。无论在求学归国投入新体制雷达理论研究时期,还是在新体制雷达投入实践失败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坦先生强大的信念与执着。但同时,坦先生也是脆弱的,儿时战争的阴霾一直笼罩在他的内心当中,在他无助和彷徨的时候,是父母、老师、妻子,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不忘儿时立下的兴国志向。在这样真实历史的大背景下,坦先生才坚定着回国研制新体制雷达的信念不动摇,为新体制雷达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砥砺前行,在面对数次科研失败时,用钢铁一般的精神踏实而艰辛地走着科技兴国之路。

“科研,就是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就像大海中的礁石,永远卓立着,风雨不动安如山。”“我的脚下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雷达的发展之路,因此我永远不会迷路。”编剧谭博把生活中真实的坦先生用艺术的手法塑造成了典型的艺术形象,塑造了像坦先生这样为报效祖国而牺牲小我的科学家,其高度真实的艺术典型形象,既是坦先生爱国情怀、报国决心的再现,又凝聚了编剧谭博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创造,拉开了戏剧的主基调,揭示了科技兴国的主题。

丰富独特的戏剧情节

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现实主义戏剧中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不可或缺的。编剧谭博为此精妙地设计了三次坦先生摘眼镜的戏剧情节,用自由的舞台时空,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和人物展现在坦先生的内心世界里,用超脱时空的艺术手法进行深度挖掘,向观众展示了坦先生坚定不移的爱国操守,无不将时代爱国精神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个人心中。“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2]P521能细致、准确地写清楚“怎样做”,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简要特征,戏剧人物也是在“怎样做”的行动中展示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对于观众来说,坦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能粗浅地知道他对于国家和对于人民的贡献,并不真正了解这位科学家的真实性格,更加不能完全体会他的人生经历。但是通过观看三次摘眼镜的戏剧情节,我们不仅看到了戴着眼镜时,那个无坚不摧、坚守信念的坦先生,也读懂了摘掉眼镜后,那个追寻鼓励、渴求慰藉的刘永坦。独特的剧情一次又一次向我们剖析了坦先生科研瓶颈背后辛酸的内心世界,也不断地为剧中人生迷茫的坦先生指明他该“怎样做”。这独具匠心的戏剧情节设计,更加生动地突出了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

第一次摘掉眼镜,是在新体制雷达找不到目标时期,坦先生虽然对大家说:“困惑时时都会有的,搞科研不就是为了解决困惑吗?”可是,面对着浩浩荡荡的黄海,坦先生陷入了儿时的回忆。战争的苦楚与沉痛,十几年的逃难生涯,给幼小的坦先生内心造成了永久而无法磨灭的伤痛。他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受到战争的迫害,爸爸的回答则是:“中国太落后了。”坦先生在极度悲伤中,想起了儿时强烈的爱国志向,父母和老师告诉过他该“怎样做”:“我是中国人,中国人要保卫我们的国家,你们长大后要保卫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位卑未敢忘忧国”,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于是,他坚守报国初心带领着团队用八年时间攻克了科研理论难关,此时坦先生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得到了初步升华。

第二次摘掉眼镜,是在新体制雷达投入实践失败时期,坦先生坦然和大家面对了失败——“理论不能沉醉在书本漂亮的理论里面,得让这些理论出来解决问题。”面对失败,坦先生决定对原系统进行彻底返工,其实他的内心是崩溃、迷茫且无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时,坦先生的父母又一次出现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父母隔着时空给予坦先生坚定的支持和鼓励,也又一次告诉了坦先生该“怎样做”——像岳飞一样,修得一身本领,报效国家,要记住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科技,“要胸怀大我,才能精忠报国”。于是,他重拾爱国信念和报国决心乘风破浪、勇敢向前,带领着团队从头再来,坦先生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三次摘掉眼镜,是新体制雷达投入到国家海防建设时期,坦先生带领着团队科研攻关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坦先生重新戴起眼镜,跨越时空向父母、老师、及远方的爱人汇报成功的喜悦,回顾与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坚守,他在爱国信念和护国信仰的意志支撑下,坚定了“怎样做”的最终使命,止战之殇,是科技兴国,坦先生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也升华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次摘眼镜戏剧情节的精巧设计,充分体现了坦先生科技兴国的决心与毅力,一步步深化了科技兴国的主题。

匠心独具的艺术意境

“情景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3]P278正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编剧谭博在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础上,融入了写意的手法,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意境,运用了诗词穿插、舞台写意、音乐衬托等手法,不仅使坦先生的人物形象至于臻化,还为观众提供了对戏剧人物精神内涵再次解读的审美意象。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又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4]P31编剧谭博运用“观”和“高致”的审美理念,用诗词将坦先生的爱国信念推到思想与审美的高度,又博古通今站在时代的高度,将坦先生的艺术形象塑造得颇具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不朽的审美价值。“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4]P31剧中坦先生研究新体制雷达从成功到失败再到最终的成功,通过诗词的隐喻和意象,以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为主线诗词,再配以陆游《病起书怀》、毛泽东《忆秦娥》、岳飞《满江红》等辅线诗词,将坦先生事业的成功与报国的志向融合为一。这些诗词无不满怀精忠报国之志,历历在目的辞藻和隽美壮丽的语言为话剧创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让观众在诗词营造的意象氛围中与坦先生感同身受,悲他所悲,喜他所喜,意境融彻“超以外像,得其环中”[5]P483,引发爱国情怀的共鸣。

整部话剧的舞美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审美意象的借鉴。《周易·系辞》中“圣人立象以尽意”[6]P96,是寓意和物象的统一,当审美意象在同一语境中多次出现,就往往会在这个文化语境下形成约定俗成的传统审美意象。话剧《坦先生》在舞美的整个大屏幕上,覆盖了一个“海浪”的背景,从坦先生留学归国、科研立项、创建理论、建实验站等幕中都在使用,当完成应用工程时,“海浪”的背景全屏化,为观众展示出辽远而广阔的大海,这无不是剧情推向高潮的写意体现。观众看到的是海,进而联想到的就是“雷达凌波卫海疆”的坦先生为着我国海防潜心攻关,在艰难和挫折中激昂奋进的一幕幕剧情的递进,感受到的是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爱国情怀。编剧谭博这种审美意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

音乐的意境是指通过音乐所创造出的情感、形象、场景和氛围等,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音乐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可以借助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来传达和营造各种不同的意境。话剧《坦先生》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音乐的衬托,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强化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也可以创造出特定的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场景。在剧中,坦先生因为新体制雷达的设计与实践失败的时候,背景音乐则是运用大提琴沉重的音响效果来诠释坦先生内心的伤感与挫败,悲伤的音乐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悲伤的情绪;坦先生在与伉俪秉瑞回顾感情岁月时,柔美的音乐突出了几十年相濡以沫爱情中的浪漫和温情;坦先生在超脱时空回忆儿时战乱东躲西藏时,激烈的音乐则表达着紧张和惊心的氛围;当坦先生带领着团队再次回忆科技兴国志向的时刻,宏伟的交响乐庄严而崇高,雄浑的音色、浑厚的和声和庄重的节奏可以营造出肃立、崇高的意境。尾声激昂的交响乐,用肃穆和仪式感,凸显出坦先生为海防建设奋斗终身的信念和意志,升华了科技兴国的主题。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科技强国。话剧《坦先生》中,编剧谭博用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丰富独特的戏剧情节、匠心独具的艺术意境,向我们展现了满怀深厚家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刘永坦先生从孩童时期萌生报国志向、到学成归来打造“海防长城”的真实事迹,不光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坦先生的艺术形象是真实可感的,他为追寻科学真理更是真实可赞的,观众可以跟随着戏剧情节感受坦先生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艰辛,也可以通过艺术意境与坦先生科技报国的宏图之志而产生精神共鸣。话剧《坦先生》是成功的,它既能彰显出文艺的力量,又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时空、不同时间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成为跨越时空、引领时代的共同语言。话剧《坦先生》用舞台艺术讴歌科学精神,用科技题材表现科研人员爱国情怀和科技报国的顽强意志,是一部具有引领“科技兴国”时代意义的优秀文艺作品。

猜你喜欢

兴国话剧戏剧
山歌迎你到兴国
话剧《坦先生》
有趣的戏剧课
西和赞歌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话剧《二月》海报
兴国之歌
手术病人大多吃错了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