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的焊接人生路
2023-12-1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从不起眼的“焊工”做起,一个人能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呢?有一个人突破了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这个人勇于攀登,攻克难关,其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超过千亿,为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解决了焊接领域的难题。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中国高校焊接专业的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
艰苦的少年时代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1938年,他的父亲带着全家逃难到了云南昆明。1944年,潘际銮以云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入读机械工程系。
回顾幼年时光,潘际銮深有感悟。“我中小学念了不到六年,都在逃难,中间还做小工、临时工。大家说我从小就是学霸,我想了想,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个,其实基本都是这个类型。我分析,第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影响。抗战时期,全家老小十口人走到哪逃到哪,维持生活就很难了,但他们非常勤劳也非常正直。我父母从来没跟我说,你好好念书将来要如何如何,就说勤奋是很重要的。第二,我们家境很困难,没饭吃,挖野菜。我们非常团结,都是大的带小的。我跟哥哥漫山遍野地摘蘑菇,采竹笋,搞吃的。我每天下午去山上砍柴,背回家生火烧饭,新鲜树枝烧得满屋子都是烟。我十四岁从乡下挑水果走很远去卖,要走几十公里,家里车费都出不起。这很辛苦啊,就体验了人生的苦。那时,我就自觉地要学。”潘际銮说。
懂焊接的人
“当时中国最缺的是焊接,没人懂。机床有人懂,刀具有人懂,机械加工都有人懂,中国老工业都有。唯独焊接,中国老工业没有,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1950年,我从清华被选派去哈尔滨学习,一位导师是焊接权威,我翻了翻他的著作,觉得很有兴趣,就报了名。”潘际銮平淡地讲述着自己如何走上焊接之路。
潘际銮从这样的一点兴趣出发,长期从事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1987年,潘际銮担任秦山核电站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他亲自选拔工人,制定制度,激励团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他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他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000千瓦燃气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在国内外首创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为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在北京奥运会前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科学家的教育实践
1993年,潘际銮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在聘请潘际銮之初,江西省有关领导曾向他表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术活动和健康,哪怕去挂个校长的名,不做事也行。潘际銮说:“要么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实。”
潘际銮在南昌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扭转学风开始,他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和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开除)。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南昌大学的“三制”改革始终没有动摇。由于学生“三制”的全面实施,南昌大学的学风很快有了好转,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才不一样,教育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我老讲像游泳一样游到对岸去,姿势可以不一样,快慢可以不一样,因为人不一样啊。有人耐力好,有人爆发力强,有人擅长蛙式,有人喜欢自由式,但都可以游過去成才,也才会有不同方面需要的各种人才。强国时代需要更多这种教育,才会有更强大的原始创新。”潘际銮说。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的南昌大学,迈入了“211大学”行列。
潘际銮在寄语学子时说:“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模式多样,适己发展。第一个,我希望他们打好基础——理论的基础、实际的基础。第二个,将来长大了,要敢于思考,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学什么都注意学到真本事,物理也好,数学也好,化学也好,真正把它搞懂,要真正把技术消化了。”这些谆谆教诲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