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的统计调查

2023-12-16高顺成刘玉颖沈沛源

关键词:服装服饰纺织河南省

高顺成,刘玉颖,闫 莉,沈沛源

(1.河南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3.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产业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产品和原料全球联通,确保在需求不足背景下消除纺织服装服饰经济“内循环”障碍,推动河南省纺织服装服饰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区块链、数字化、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和产学研合作等一时间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帮助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企业(以下简称“纺服企业”)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内外循环”的关键所在。河南省纺服企业境况如何,在产、学、研、政方面有哪些需求,是否有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在与高校合作方面有哪些诉求,最希望与高校开展合作的领域、合作的模式、合作的目标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对河南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作了一次深入调查,希冀调查结果能对河南高校和河南纺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以此推动河南纺服企业早日迈入行业高端。

一、研究背景

(一)河南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发展概况

前两年受疫情冲击,国内外对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纺织服装服饰的需求迅猛增加。来自中国海关、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2912.2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10.2%,其中纺织品出口1540.75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30.4%,服装出口1371.45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下降6%[1]。2021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3154.7亿美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8.4%,其中纺织品出口1452.1亿美元,与2020年相比下降5.75%,服装出口1702.6亿美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24.0%,服装出口比疫情前的2019年净增188.9亿美元(1)数字来源:本研究根据2021年和202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2021年,出口居全国前3位的浙江、江苏和广东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分别为821.6亿美元、517.3亿美元和457.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04%、16.40%和14.51%[2]。来自郑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27.06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的0.93%,2021年则下降到20.86亿美元,占全国的0.66%,仅有广东省的4.56%。2020年,河南省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21.79元,2021年此项支出增加到1405.18元[3]。同时期,广东省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分别为1044.50元和 1278.00元[4]。与广东省相比,河南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出口能力偏弱,但是省内市场需求强于广东。

《河南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11家、从业人员455.04万人,全省工业资产总计54669.23亿元、利润总额2823.18亿元。表1为2020年河南及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由表1可知,202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1318家、从业人员35.2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6.65%和7.74%;资产总计1544.08亿元、利润总额156.8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82%和5.55%。

表1 2020年河南省与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2为2021年河南省与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21年,河南省及部分省份纺服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逆势而上,企业数、从业人员数、总资产和利润总额在总量上均有明显增加。虽然浙江、江苏等省个别指标在全省占比有所下降,但是河南省上述4个指标在全省占比均明显增加,尤其是利润总额由2020年的156.08亿元、占全省的 5.53% 增加到2021年的164.80亿元、占全省的 5.62%,分别增长了7.92亿元和0.0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仍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上缴利税、提供就业岗位、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表2 2021年河南省与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表3给出了2020年和2021年河南省与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经济效益对比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2020年和2021年河南省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总资产)、平均利润(利润总额/企业数)、平均资产(资产总计/企业数)、人均利润(利润总额/从业人数)4个指标略低于福建省,高于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与湖北和山东两省相比有高有低,进一步说明河南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始终是河南省政府主导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表3 2020年和2021年河南省与部分省份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经济效益对比

图1给出了2001-2021年河南、江苏和广东三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企业数量、年末行业总资产、年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从企业数看,广东和江苏两省在2010年、河南省在2016年分别达到最大值;从年末总资产、年利润总额看,三省在2016年达到峰值,随后的几年里略呈下降趋势,2021年河南和江苏两省略有回升,说明河南省纺织服装服饰业发展与沿海基本同步。

图1 2001-2021年河南省、江苏省和广东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走势

(二)河南省与部分省份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科研活动情况

表4为2019-2021年河南省与山东及福建两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科研投入、支出及产出情况。由表4可知,2019-2021年三省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内外部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呈增长趋势。河南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无论是人员投入还是经费支出均低于福建省,而且差距较大;河南省研发经费外部支出中用于高校的支出金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又低于山东省。

表4 2019-2021年河南省、山东省和福建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科研情况对比

(三)河南省与部分省份高校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表5为河南省与部分省份高校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情况。由表5可知,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开设纺织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在4所以上;广东、浙江、湖北、福建四省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超过10所。这两个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的学校也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

表5 河南省与部分省份高校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情况统计

前述各种数据表明,河南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河南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经济总量与部分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二是2016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大形势影响,国内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不足,各种经济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河南省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产业降中有升。三是河南省纺服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人员与资金投入低于部分省份;纺织服装高等工程教育略弱于江苏、浙江两省,但与福建、广东两省相比有一定优势。受疫情冲击,纺织及纺织服装服饰业面临更大挑战,产品同类同质、创新后劲不足、高端人才匮乏、行业吸引力偏弱等因素使得产业发展形势日趋严峻。在市场竞争中,河南纺服企业要想实现新突破,必须寻找新机遇、新路径、新资源,充分挖掘高校高端人才、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尤其是纺织服装类高校的合作。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主题、内容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2019-202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调查主题为“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与高校合作需求、合作意向调查”,调查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发放给被调查企业,要求被调查企业中层及以上任职人员逐项认真填写,涵盖企业是否成立研发机构、是否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方式、是否有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对高校期望等15项内容。

在样本的选取上,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纺服企业省内布局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市纱、布和服装产品产量,有针对性选取被调查企业。表6给出了2021年河南省及省内纱、布及服装产量位居前三的城市的产量。

表6 2021年河南省及省内纱、布及服装产量前三的城市产量

由表6可知:2021年河南全省纱、布和服装产量分别为329.23万吨、170279.80万米和75818.42万件;周口市三种产品产量分居全省第二、第三和第一位,分别占全省的19.53%、19.63%和32.80%;商丘市的纱和服装产量分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分别占全省的25.21%和29.25%;南阳市的纱和布产量分居全省第三和第一位,分别占全省的16.77%和23.04%。周口、商丘和南阳三市成为河南省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大市。另外,信阳市、驻马店市等的布和服装产量在全省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调查样本重点选取表6所列河南省的城市,同时兼顾省内其他城市,具体分布如表7所示。

表7 调查样本各地市分布情况

表7显示,被调研企业主要集中在纺服企业比较集中的周口市和信阳市,两市规模以上纺服企业分别占全省此类企业总量的42.11%和23.16%。河南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郑州市和洛阳市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仅有1家,曾经靠纺织业发展起来的郑州市近年来纺织业有所衰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电话访谈、在线调查和电子邮件询问等手段完成数据的收集和采样。紧紧围绕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与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现状、面临问题、合作意向等视角设计调研提纲,共涵盖29个问题。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具体的数据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企业设立科研机构情况

表8为样本科研机构建设情况。由表8可知:规模以上纺服企业中已经成立科研机构的有75家,其中纺织企业33家,服装服饰企业42家;尚未成立科研机构的有20家,其中纺织企业8家,服装服饰企业12家。

表8 样本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出了样本企业科研机构人员数:设立专职科研人员2~10人的有32家;11~20人的有20家,21~30人的有14家,31~40人的有0家,41~70人的有4家,71~100人的有0家,100人以上的仅有2家。从与企业管理者座谈得知,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占80%以上。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企业,仅有3家,其他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多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问题,对于产品研发、流程改造、工业软件开发与维护等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问题仍需委托专门机构协助解决。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在被调查的95家企业中,目前已经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有38家:购买高校科技成果的有9家,承接过高校博士科技挂职服务的有10家,接受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或企业冠名班的有24家,校企共建教科研实体、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有37家。尚未开展任何形式合作的有57家。目前,纺服企业与高校合作意愿偏低,合作形式比较单一,真正与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企业较少。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95家企业中,只有20多家企业与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河南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等高校在纺织服装类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和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项目。另外,有不少高校采取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这一合作形式目前较难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例如,高校教学阶段性强,当学生进入短期实践教学阶段时,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提供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作岗位供学生集中实习,而一旦实习结束,学生需要返校进行理论学习时,这些岗位因无员工而闲置,由此导致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学生。调研中了解到,不少高校和企业双方都有合作意愿,但是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能够切实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实际问题的合作点。例如:某纺织企业从国外引进的高端设备出现故障,依靠自己的技术团队解决不了,请教高校专家,专家缺乏相关设备的真实数据加上缺乏实际经验,同样解决不了,最后企业不得不出高于市场价格数倍的费用聘请生产厂家安排技术人员前来解决。

(三)产学研合作需求重点分析

1.工艺提升、技术改造及管理优化

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传统劳动密集型纺服企业不同,现代纺服企业大量引进自动化、智能化工艺装备,工作环境明显改善,用工量明显减少,对员工个人素质要求大大提高。2010年,河南规模以上纺服企业平均每家用工量为295人,人均年利润为3.99万元;2021年,两项指标分别为246人和4.64万元。高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员工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产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生产信息管理技术、常规生产数据处理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操控与基本维修技能。现代纺服企业对人员能力需求已扩展到工艺提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管理优化、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化、智能化和机械制造设计等综合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纺服企业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最集中、最为迫切的是工艺提升、技术改造及管理流程优化,60%的被调查对象表现出有这一需求,其次是产品设计、新产品及纺织服装智能材料开发,占23%。

调研得知,对于河南各地市规模以上纺服企业而言,当前技术攻关面临的难题较多,问题汇集如图2所示。

图2 河南纺服企业由“织造”向“智造”转型面临的问题梳理

(1)如何推动纺服企业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三化”)管理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数据主要靠手工记录、手工输入电脑存储,需要的时候再从账本或电脑中查询抽取,这种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智能制造智慧管理模式的要求。一些老牌纺服企业生产设备来自不同厂家、不同年代,通信输出端口、传感器、条形码技术标准不一,在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方面受到种种限制,无法实现各种设备生产数据与管理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成为企业打造数字工厂,实现生产、物流、产品质量检测等各端口数据自动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障碍[5]。如何推动企业实现变手工采集数据为物联网采集数据,变“事后数据”为“实时数据”,变“传统工厂”为“智慧工厂”,是河南不少纺服企业亟须实施的技术改造工程。

(2)如何推动纺服企业由“织造”向“智造”(“一造”)转变,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一驱动”)转变,是企业技术改造的主题。当前,有不少中小纺服企业面临如何实现图3所示的由单台生产设备自动化向整条生产线智能化再向企业综合管理智慧化转化这一技术难题。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局域网与物联网融合,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等智能技术,将销售接单、原材料订购、产品生产、物料配送、成品入库、分销等环节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环境检测管理等模块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打造出全新的智能工厂,实现管理者足不出户即可借助手机、平板、智能终端等现代通信设备对生产现场和公司整体运营进行现场或远程全智能管理和监控,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图3 高校助推河南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由“一造”向“一驱动”转变切入点汇集

2.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及员工培训

调研中了解到,河南省多数规模以上纺服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质量检测、检验和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岗位空缺较多的有质量巡(品)检员、跟单员、审核员、内部QC员、检验员、质量体系专员、质量工程师、品管工程师、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等。这些岗位专业技术含量高,大多要求从业人员接受过正规的质量管理专业知识教育或培训。但是,国内纺织服装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企业质量管理岗位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企业内部其他岗位抽调或自我培养,专业构成相对复杂,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相对不足。

2000年以来,每年能够入围中国纺织企业500强的河南企业屈指可数,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有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更少,导致河南省纺服企业在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设计等方面落后于沿海同类企业。同时,河南省纺织服装类高校数量偏少、科研实力略弱于沿海同类高校,校企科研合作氛围不浓。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适应飞速发展的5G、大数据技术、智慧生产和智能制造方面,地处中原的企业危机感明显增强,对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设计、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与高校合作意愿明显回升。不少受访企业明确表示要加大与高校科研合作力度,聘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企业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活动,尽快建立河南纺服企业自己的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6]。

四、拓展河南纺服企业产学研合作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推动企业向“三化”转变,向“一造”“一驱动”转变

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不断涌现的新概念,纺服企业特别是中小纺服企业在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无从下手[7]。纺织服装类高校和纺织科研院所应立足河南纺服企业实际,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助推行业整体向“三化”转变,向“一造”“一驱动”转变。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纺织服装类高校和纺织科研院所要立足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基石,摒弃“自我创收”观念。如图3所示,数据采集、跟踪预警及智能管理三大模块各自对应的每个方格对一些企业而言都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等现代技术,帮助企业解决某一设备或某条生产线整个生产流程的各种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局域共享、数据挖掘、智慧化分析、智能化推送分析报告等问题。二是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可与企业技术骨干组建攻关小组,解决某一工序、某一设备或产品质量的自动检测、自动监测、故障预警等问题;发挥高校计算机智力集聚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制能够对企业生产订单进行全区域跟踪、全流程监控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平台,打造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三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企业培训计算机、电子商务高端人才,使广大中小纺服企业能够自主利用各种产业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主动融入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链,帮助企业积极发展内容电商、跨境电商等网络营销新业态。四是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应为纺服企业提供MES系统、WAS系统、PLM系统与ERP系统等各种管理系统之间的集成和融合方案;提供纺织设备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纵向横向乃至端对端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示范车间或智慧工厂,提供全流程智能制造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努力成为驱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智慧大脑供应商”。

(二)跨高校、跨学院、跨专业融合,组建智能纺织、服装服饰新产品研发团队

国内外对智能织物产品、穿戴产品的研究如火如荼,纺织新材料、新产品、智能鞋袜、智能情感衣物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具有防水功能、蓄热功能、自发热功能、记忆功能、环境感知功能等系列智能织物产品,出现具有情绪感知、健康监测、医疗保健功能的风衣、鞋、袜等穿戴产品[8]。河南纺服企业进军智能纺织新材料和智能服装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内纺织服装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智能织物方面取得的先进科研成果还很有限,而前述纺织智能材料、智能服装产品的研发很难由某一家企业或一所高校单独完成,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进行产品研发,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因此,纺服企业要想在纺织新材料或智能穿戴产品的某一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应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吸引若干家骨干企业、重点高校,跨专业、跨学校、跨学科组建新产品联合研发团队。智能纺织材料、智能织物、智能穿戴等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联合物理学(声、光、热、电方向)、仿生学(环境监测与仿生方向)、电子电气(电子信息与传感技术方向)、计算机(智能网络技术方向)、生物医药、化学(纺织新材料方向)、电磁学(人体电磁传播方向)、机械制造等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例如,在产业基础雄厚的南阳市、周口市、安阳市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可以省、市政府科技攻关招标立项的形式联手当地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智能新产品研发团队,集聚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科研人员。

(三)创新订单培养模式,为河南纺服企业定向培养质量管理高端人才

订单式培养指高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订单,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和实习实验平台等,既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针对性,实现校企“双赢”[9]。当前,国内开设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0多所,河南省内仅河南工程学院开设有以纺织服装类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质量管理本科专业。解决河南纺服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可以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应走出校门,深入省内纺服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切实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人才需求特点、人才技能要求、供给现状、人才短缺情况等信息,联合省内若干家知名纺服企业开设“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管理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纺织服装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吸引企业资金充实纺织服装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实习、实验用教学设备。从大二开始,为“订单班”的每位学生指定企业内部纺织服装类产品质量检测工程师、质量控制工程师等“大工匠”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基本的纺织服装类原材料、半产品和产成品的质量检测、检验技能,使学生一毕业即可到企业质量管理岗位担当重任,成为质量管理中坚力量,切实解决河南纺服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对于“订单班”,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定课程体系、联合投资打造实习实训基地、联合授课,企业出资设置“订单班”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用真情吸引学生毕业后主动到企业就业。

(四)探索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纺织服装类创新人才

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中职技校)均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不同的是,前者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从事生产管理、产品研发、新产品设计等科研创新工作;后者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如纺机或织机的操作技术、焊接技术、机械维修技术等,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但是,国内一些纺织服装类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明显不足[10],借助传统纺织服装理论和课程教学体系、传统纺织服装实习实训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大数据、智能化生产背景下的企业需求。不少从纺织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精神和吃苦耐劳意识等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纺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些许脱节,学以致用难以实现。一方面,个别高校招生数量多,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相对紧缺,以及校企合作目标不太明朗的情况下,高校对学生进行精准式培养的条件不足;另一方面,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高校的不少课程知识体系理论性强,与生产实践关联性弱,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偏重于掌握基本理论、满足于考试过关,走出考场所学理论已忘掉大半。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深度思考、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弥补这一欠缺,高校应与企业联手,探索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

如图4,以纺织专业学生纺纱工艺实习实践教学为例,在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教学前,学校应通过对纺织企业的广泛调研,收集整理纺织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传统纺织设备与新型智能设备的区别与联系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人为设置一些机械故障,在实习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我思考、自己动手、自主解决这些故障,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在解决故障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新创意。有条件的高校应将实习生分散安置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纺织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切实参加一线生产活动,为学生配置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掌握基本生产技术,使学生参与各种生产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学生智慧、锤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校、企、政三方协作,助力打造河南纺服企业知名品牌

河南纺服企业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含金量低等问题。虽然河南省不少县的纺织产业集聚区企业众多,但是不少企业以外销、代工或贴牌生产为主,缺乏自己的独立品牌。表9给出了从“服装行业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介绍”和世界品牌实验室收集到的纺织服装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纺织服装业)”各省分布情况。从表9可以看出,国内纺织服装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地处中部的河南仅有4家服装企业入围“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拥有量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

表9 2022年纺织服装业河南省及部分省份“中国驰名商标”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拥有情况

如何将河南省纺服企业培育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应成为高校与河南省纺服企业协作创新的一个新亮点。高校营销与品牌策划、艺术设计专业的专家学者应更多关注河南省纺服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多研究阻碍河南省纺服企业品牌发展壮大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探索做大、做强河南省纺织服装服饰品牌的路径与对策。纺织服装业在河南省周口、商丘、南阳等市的一些县、区已经成为当地的民生行业,省、市政府应在对外宣传、品牌培育、产品展播等方面对河南省纺服重点企业、省内知名品牌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费用优惠,制定河南省纺织服装国内外知名品牌培育五年或十年规划,弥补河南省在“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数量偏少的缺憾,夯实行业基础,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媒体应开辟河南品牌专栏,持续宣传河南省纺织服装服饰及其他各行业知名企业,让河南人民知道、记住河南自己的品牌。

五、结语

国内纺织服装类高校、国家重点院校要切实助推河南省规模以上纺服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就必须了解企业真实需求,结合高校自身优势,积极寻找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间共同的契合点,组建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科研骨干组成的创新团队。要避免合作流于形式,高校专家学者要经常到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真实了解企业需求、一线管理面临的问题,定期与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开展创新研讨活动。唯有如此,高校、企业、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服装服饰纺织河南省
澳洋纺织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电脑服装画
2016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