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梁的修建看古代地方社会治理
--以南安丰州金鸡桥为例
2023-12-16洪思慧
洪思慧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河流众多的闽南地区,桥梁是重要的交通设施。金鸡桥位于福建南安丰州镇,始建于宋代,是泉州境内横跨晋江、沟通丰州两岸的重要桥梁。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交通功能,金鸡桥在历代都得到较好的修缮与维护。金鸡桥的修建更是与民间“积德行善、修桥铺路”的观念紧密相连。修建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涉及多方人员的参与,反映出古代泉州社会对公共事务的经营方式。
1 金鸡桥的修建背景
桥梁位置的选择与当地的人口、墟市分布及地理条件有关。金鸡桥(图1、图2)位于今南安市丰州镇①,古称武荣镇。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在丰州建置东安县,南朝梁天监(502-519)置南安郡,为全省三郡之一。唐武德五年(622),在旧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设在金鸡桥所在的丰州。唐贞观九年(635),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两县隶属泉州,此后,南安一直隶属泉州管辖。直至1936年,丰州一直为南安县治,是历史时期内福建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②。金溪位于丰州九日山下,是晋江流经丰州的一段,居江口之上游,为晋江东西二源汇合处,江面深广。六朝时,金溪一带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港口,发泊放洋驶向海外。当时的郡县设置在金溪上游飞阳山前庙下村一带③。当地还流传有“金鸡斗黄龙”的传说,故金溪在民间还有别名“金鸡溪”,其渡口与桥梁便以金鸡命名。最初金溪上只有古渡通行,俗称“金鸡渡”。为了行政管理与经济交流,建桥成为必然。在泉州的造桥史上,金鸡桥展现了重要的技术水平。金鸡桥采用了“睡木沉基”法,使桥墩建在坚实的基础上,增强桥墩的坚固性,既简便,又省工省料。
图1 在古金鸡桥遗址上修建的金鸡拦水闸
图2 1900-1910年的金鸡桥
金鸡桥的建成在历史上也有传说色彩。当地有谚语“金溪行人,状元方始生”,指的便是在金鸡桥建成后不久泉州第一位状元梁克家出生。梁克家,出生于宋靖康二年(1127),绍兴三十年(1160)参加殿试时由宋高宗钦点状元及第。这则传说亦印证了金鸡桥在泉州的知名度和地位。
2 金鸡桥的修建过程
金鸡渡自古有之,而金鸡桥直到宋代才建成,其建成背景与宋代泉州社会有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泉州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当时的泉州港北负洛阳江,南面晋江,带以金溪石笋之阻,跨越浩浩江流,须有桥梁津渡连贯,构成运输动脉④。金溪两岸聚集了大量的百姓,是泉州重要的经济聚集地。
北宋宣和二年(1120),邑人江常因葬母渡溪,在江上联舟架板造浮桥。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郡守叶廷珪命僧守净募捐造桥,造石墩十七,高四十尺(约13.33米),架以木梁,复以楼阁。南宋末年桥被水冲坏,郡守真德秀又命僧惠魁重修。元代僧人介胜又重修金鸡桥。乾隆《泉州府志》载:“修造圭峰报亲寺,并造金鸡桥,所费巨万,悉出己资。凡百经营,一手操劳,时贤称之。”⑤宋元时期的四次修建使金鸡桥的规模日益恢宏,不仅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同时成为行人休憩的场所。
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地方桥梁的修建与中央政策密不可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下令各地桥梁应由官府兴修,要求各级官府切实执行。明代是金鸡桥修建次数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时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知州胡器重修金鸡桥渡。明永乐元年(1403),桥梁又毁于火灾,仅存石砌桥墩。成化十年(1474),郡守徐源命南安县令马燧重修金鸡桥,成化十五年(1479)年告成,本次重修历经五年,是历次重修时间最长的一次,中断近百年的金鸡桥重修恢复通行。弘治六年(1493),知府李哲与知县黄济重修金鸡桥。正德四年(1509),金鸡桥再毁于火,其间再无重修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泉州佥事王豫将残存的桥墩筑坝截流,凿渠灌溉农田⑥。数任地方官曾想重修金鸡桥,但因财力、物力及动乱等原因无法实行。万历二十一年(1593),南安县令蒋如京下令重修金鸡桥。《南安县志》记载:“金鸡桥功力浩大,久废不修,京提倡兴修,不一年而桥成。”在这次修建中,蒋如京耗资千金,累基架梁,使金鸡桥焕然一新,两岸复通。但是这种盛景仅持续了二十年。二十年后“而桥亭及樑,日倾以圮,行者凛凛惧焉”⑦。万历四十三年(1615),南安县令赵时折去长廊,构桥亭三座于桥上。三年后,桥又坏,崇祯三年(1630)南安知县李九华重修金鸡桥,又将长廊复盖于桥上,亭屋增至九十三间。此时的金鸡桥规制宏丽,全长百十七丈(约56.67米),宽二丈(约6.67米)。
清顺治五年(1648),郑成功率军同清兵在丰州一带作战,金鸡桥因战火而焚毁。直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南安知县李廷基复修金鸡桥,金溪两岸再次互通。但好景不长,金鸡桥又被损毁,仅剩桥墩,之后长期失修。
3 金鸡桥修建背后的多重力量
3.1 地方官员的主导作用
桥梁的建设与维护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金鸡桥的修建过程中,地方官员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宋代,金鸡桥在郡守叶廷珪和真德秀的主持下修建完成,明清时期的地方官亦多次重修金鸡桥。
金鸡桥在明代的修建极具代表性。由于税制改革、闭关锁国政策与倭寇侵犯等因素影响,明代福建沿海地方财力吃紧,万历至崇祯年间,福建的地方财政濒临崩溃,明后期福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也往往由于官府的失职而日益毁坏⑧。地方的社会稳定与财政情况直接影响到桥梁的修建。在明代金鸡桥的修建记录中,亦谈到筹备资金的困难。南安知县李九华在《崇祯庚午重修金鸡桥记》中谈道:“盖不筑舍,难;不后时,难;费靡帑出,役靡农妨,难;知人而诚任之,无扑抶呼召之,难。”⑨清代由于闭关锁国与地方迁界政策影响,福建地方政府更无力负担桥梁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明清时期福建许多桥梁的修建政府无暇顾及,只能依靠民间力量。但从文献记录来看,明清时期地方官员仍在金鸡桥的修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究其缘由,地方官员建造维护金鸡桥,一方面出于传统,一座修建得当的桥梁是其政绩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金鸡桥位于南安治所丰州,连接县城两岸百姓,人员贸易往来密切,更具修建价值。此外,由于金鸡桥修建较为频繁,桥虽有毁坏但桥墩尚在,且基本结构完整,修建难度较低。
为完成修建桥梁的德政,在缺乏公款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往往会带头捐俸,并积极倡导各界力量参与修建。蒋如京谈到前任县令夏碧泉筑城时曾按籍计产、出率钱、拦水道税船及往来旅渡者。他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本以利民而强之,为德几何”,强征民财民力并不符合勤政爱民的思想。但为了修建桥梁,他不得不想办法筹集资金,他“先捐俸以倡”,同时报告上级官员,兴泉永道杨公与太守汪公也捐出俸禄,又有“上津李逸吉捐俸二十四两,买延福、报亲二寺田各十二亩以食之,给以券”。通过多方协助,蒋如京得以“不动官帑半锵,不役民间一夫也”完成了金鸡桥的重修工程⑩。除了蒋如京以外,明清时期金鸡桥的修建中,基本都有地方官员带头出资的记录。万历四十三年(1615)南安县令赵时“捐俸银百五十金,继以锾赎。佐政李亦捐俸金十两助其费”。万历崇祯二年(1630),李九华“于是捐俸鸠工,令耆老洪邦杨等董之”。修建金鸡桥也为地方官员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与政绩。地方志载:“徐源,巢县人。天顺元年进士,成化间以户部郎出知泉州府。创新闸于桥南,修金鸡桥于南安。人名其闸与桥曰‘徐公’。”徐源重修金鸡桥后,人们曾一度称呼金鸡桥为“徐公桥”,以表彰徐源的功绩⑪。成化十八年(1483),知府陈勉重建金鸡桥上的长亭。《崇祯庚午重修金鸡桥记》称赞李九华“若候之善政种种,则载在通国之口碑,不能尽也”⑫。李廷基在南安担任县令时期,修建了包括金鸡桥在内的许多公共设施。康熙四十五年(1706)擢锦州牧,离任之日走上街头送行的百姓延绵数里⑬。作为有稳定俸禄的地方官员,在修桥的过程中不仅发挥了统筹调配的作用,还作为经济支撑,成了桥梁修建的重要资金来源。
3.2 僧侣的协助参与
在修建金鸡桥的过程中,僧侣主要扮演了两种角色:一种是负责募捐者,另一种是桥梁修建的主持者。宋元时期,泉州港贸易繁华,市舶之利十分可观,这一时期修建了许多桥梁。在这一过程中,僧侣发挥了主持修建的重要作用。《泉州府志》曾记载宋代泉州有四十二座桥梁的修建与僧侣有关。究其缘由,一方面因为造桥这一利民渡涉行为与佛教中普度众生、济世度人的观念相符,因此许多僧侣经常通过参与造桥来广积功德,扩大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另一方面,佛教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泉州不仅僧寺众多,且有足够的财力与人力用以修建桥梁。
为了修造桥梁,官员经常求助于僧侣。宋嘉定年间,郡守叶廷珪命僧人守静主持建造金鸡桥于笋江上,石墩木梁,上盖亭屋。《晋江县志》载:“僧守净,有道术,安平朝天楼,兴化军安利桥、延平可渡桥、武荣金鸡桥皆其所建。”⑭守净的师傅了性禅师同样精通工程建设,除了建造桥梁外,师徒二人还参与了泉州东西塔在宋代的修建。金鸡桥南岸建有金鸡宫,元代僧人重修金鸡桥时也在旧址上重建金鸡宫。
宋元时期僧侣的参与为金鸡桥修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桥墩采用的“睡木沉基”保存完好,20世纪考古发现中其结构仍保存完好。明清时期,僧侣参与桥梁修建仍旧存在,但所发挥的作用较宋元时期已大为弱化,主要为参与募捐,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威望号召捐款。九日山石佛亭后岩壁上有一纪事石刻《重修金鸡桥、秦君亭记》,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延福寺僧人察浩、圆清参与重修金鸡桥的过程⑮。
3.3 士绅与地方百姓的共同参与
在明清时期金鸡桥的修建历史中,士绅担任了重要的领袖角色。如前文所提,受地方经济衰退影响,明清时期金鸡桥的修建开始倾向于“官倡民修”,即地方官倡导捐俸,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士绅”主要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⑯。理学思想所提倡的仁义、慈爱促使士绅阶级热心于地方公益活动。因此,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阶层在民间扮演了将国家与地方社会整合为一体的中介功能,在当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在修建金鸡桥过程中,士绅阶级与当地较有威望的耆老往往积极响应地方官的号召,担当筹备资金与督工的角色,号召民间捐款捐工。成化十一年(1475),当时的郡守徐源便委托邑人耆老黄裳监工,黄葵、陈继明募缘捐助。金鸡桥重修之后,黄裳、黄癸等人还邀请诸山僧众在石佛岩结夏⑰。万历二十一年(1593),蒋如京耗费千金修建金鸡桥,其中“又为募簿五十余,委坊里约正副,就民题之,有无多寡随愿”。金鸡桥重修完成后,他又在桥头立下碑刻:“爰立石记与桥始末及有大功于兹者。上而两院,下逮耆民,皆书其爵里姓名于左;其诸助资少者,不能悉书,榜其数于各乡约所。”⑱足见在这次修建过程中民间的士绅、耆老、义民都起了重要作用。万历四十三年(1615)“缙绅士民续有募役而输工者”⑲,由此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修建金鸡桥时,在士绅阶级的倡导下,许多百姓参与进来了。
4 结论
金鸡桥作为一座地方桥梁,与地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其修建过程亦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一个缩影。金鸡桥建成的宋元时期,泉州正处古代经济社会发展鼎盛阶段,开放包容的环境使政府与僧侣共同为当地百姓修建了金鸡桥。至明朝中后期,随着财政萎缩与沿海倭寇侵犯,地方政府无力承担公共设施的维护,金鸡桥经历了屡次破坏,但得益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地方官员“仁政”与士绅阶级的协助,金鸡桥多次重修。在金鸡桥的历次修建中,展现了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社会资源,开拓筹资渠道,号召地方乡绅百姓共同参与到公共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地方财政经费大幅度缩减,除桥梁外,包括城墙、水利等公共设施的修建只能靠发动捐款来解决。许多地方公共设施修建逐渐形成一套由政府、地方士绅、百姓共同出资出力、共同办事的做法。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下降,民间参与地方管理的力量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士绅、宗族在内的民间力量成为地方多元治理中重要的一环。地方士绅、家族的组织与领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百姓从原来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桥梁修建,也与明清时期福建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相符。
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古桥旧址上兴建金鸡桥闸,实现了“破金鸡,灌晋南”的愿景。80年代又于桥闸东侧建金鸡大桥,金鸡桥再一次屹立于金溪之上。
注释
①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建市,由泉州市代管。
②福建省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安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
③李辉良.南安掌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5.
④程光裕.宋元时代泉州之桥梁研究[C]//史学汇刊:第二期.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69.
⑤黄任,郭赓武.乾隆泉州府志:卷65:方外[M].[出版信息不说]:18.
⑥黄柏龄.九日山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55.
⑦⑩⑱蒋如京.万历癸卯重修金鸡桥记[M]//陈国仕.丰州集稿.杨清江,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92.
⑧郑振满.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变:兼论明中叶的财政改革[J].中国史研究,1998(1):147-157.
⑨⑫周维京.崇祯庚午重修金鸡桥记[M]//陈国仕.丰州集稿.杨清江,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95.
⑪晋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代晋江县续志[M].晋江:晋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0:992.
⑬李深水,潘用庭.南安人物选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71.
⑭周学曾,等.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64.
⑮黄柏龄.九日山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74-76.
⑯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M].上海:中西书局有限公司,2021:18.
⑰黄柏龄.九日山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59-60.
⑲柯有斐.万历乙卯重修金鸡桥记[M]//陈国仕.丰州集稿.杨清江,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