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式琉璃珠的制作工艺与保护
2023-12-16韩鉴卿
韩鉴卿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 730050)
蜻蜓眼是以单色的玻璃珠作为母体,在其上镶嵌不同颜色的玻璃,在表面形成多层圆环状纹饰或圆环状凸起,这种纹饰恰似蜻蜓的复眼,故名蜻蜓眼。在我国古代,玻璃亦称琉璃,直到汉代,琉璃才被用来指代我国本土生产的玻璃。由此本文统一为蜻蜓眼式琉璃珠。人造琉璃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初期只有一种颜色,1000多年后才出现彩色琉璃,公元前15世纪琉璃珠上出现了彩色的斑点条纹图形,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镶嵌琉璃,可认为是蜻蜓眼式琉璃珠的雏形。地中海沿岸虽与我国中原地区相隔万里,但两个地区中间活动着众多的游牧部落,他们经常往返于中西亚荒漠地带,随身携带着琉璃珠,一方面他们认为琉璃珠拥有神秘的眼睛,具有无限神力,可以驱逐邪恶,带来平安;另一方面琉璃珠可以用来交换所需之物,所以它还扮演着货币的角色。大约于公元前5世纪传至我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致使这种具有神秘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变成了身份和权势的标志(图1)。《淮南子》载:“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图1 战国蜻蜓眼式琉璃珠
我国蜻蜓眼式琉璃珠出土年代较早,为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如河南固始侯古堆M1中出土了春秋末年的琉璃珠①。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73粒琉璃珠(图2)②。山东临淄郎家庄M1③和河南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④出土的琉璃珠均属于战国早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
图2 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
1 造型分类与装饰纹饰
蜻蜓眼式琉璃珠在制造工艺上属于手工制造,与制作者本人的技术运用与情感体现具有一定的关联,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唯一性,根据“眼珠”制作工艺的不同,对蜻蜓眼式琉璃珠进行分类,“眼珠”造型也是其主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分类如下:
一是层状眼珠。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玻璃料,由下至上加以修整而成。或者单独制作眼珠,在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创作,打磨修整。“瞳孔”在眼眶正中位置,即同心圆纹眼珠。蜻蜓眼式琉璃珠是较早的作品。离心圆纹眼珠位于一侧,整体营造“斜视”的呈现效果,为珠体增加了活泼的效果。
二是圆斑状眼珠,即“简易点状眼珠”,是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使用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嵌入未凝固的母体修整制成。或是突出圆斑状眼珠,使滴进的玻璃料凸出母体,通过修整突出强调圆斑状眼珠。先是制成穿孔的圆形内胎,在胎的外部涂白色的料,再涂各种彩色料,由此构成各种不同的纹饰。
三是嵌环眼珠。把不同母体颜色玻璃料制成细条,做成近环形,构建“眼眶”,使环内母体的颜色呈现眼珠的形态。眼珠给人以“斜视”的氛围,此种制作工艺主要存在于战国时期。
四是套圈眼珠。在大圆圈中套小圆圈,一般为六七个小圆圈,其中一个位于中心位置,其余环绕置于周围,也被称之为“六星纹”“七星纹”。
五是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构成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形状,使用珠体表面眼珠相分隔,形成不同的小单元。
六是组合型眼珠,即复合眼珠。制作时使用不同的装饰手法。
蜻蜓眼式琉璃珠造型、色彩、制作工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质地有陶胎、玻璃胎两种,玻璃胎有透明、半透明状之分。造型上有方形、圆形、管状形,还有相对内敛、平滑、整体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夸张眼珠凸出的造型。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蜻蜓眼式琉璃珠的造型多为不规整的球形,尺寸较小,一般直径在1~1.5厘米,珠子母体多为绿色、蓝色或黄色,呈半透明状。战国晚期蜻蜓眼式琉璃珠的母体直径稍大,有的甚至超过2厘米,甘肃省博物馆就藏有直径较大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图3)。
图3 蜻蜓眼琉璃珠(甘肃省博物馆藏)
战汉时期的琉璃珠用料多为蓝色、绿色,在蓝、绿为主基调的基础上,辅之以赭、黑、白、黄等不同颜色,不同时期配料有所差异。蜻蜓眼式琉璃珠的纹饰多样,蜻蜓眼珠纹饰多设计为套环状,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从外表看上去类似蜻蜓的复眼,小眼数目包括三星、五星、六星、七星、十二星纹。纹饰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式样的图案,如对称图案、点线连接、连珠纹等。春秋时期出现了泼墨纹的珠子,呈现出水墨大写意的雏形,纹饰妙绝,配色精美,给人勾魂摄魄的美感,体现了独有的中国风格,是当时人们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2 制作工艺
琉璃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与青铜器铸造基本同期。古法琉璃最初的制作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产生的副产品中提炼获取的,琉璃是一种烧制技术,属于青铜烧制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制品。
制作工艺一般具有时代和区域的特性,我国古代金、银、玻璃器的制作虽然都有自己的原始开端,但是它们在发展进程中与西方工艺有着密切联系⑤。当来自古埃及的蜻蜓眼式琉璃制作工艺在传入我国后,逐渐被本地文明同化,琉璃珠灿烂夺目,受到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需求量,这也促使我国匠人利用本地原材料加以模仿,逐步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匠人就逐渐掌握了蜻蜓眼式琉璃珠制作方法,至汉代,蜻蜓眼式琉璃珠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其制作工艺被少数贵族掌控着,冶炼技术秘不外传。后因战火连连,社会动荡不安,制作工艺的流传也仅在短短的几百年间,蜻蜓眼式琉璃制品在民间难以得到,珍贵程度远胜过玉器。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琉璃是琉璃石和琉璃母熔合烧制而成的,琉璃石是有色的水晶料石,琉璃母则是一种可以改变水晶结构和物理特性的人工炼制材料。从出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纹饰来看,不同的装饰效果采用了不同的制作工艺。蜻蜓眼式琉璃珠的蜻蜓眼珠纹饰完全不同于传统流行纹饰,因缺少传承因素,所以这些蜻蜓眼珠纹饰的突然出现,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从国外传入的⑥。蜻蜓眼式琉璃珠的嵌入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其主题都是同心圆为主,细节上各有不同,越是细致制作工艺越是复杂(图4)。烧制前首先预制作大小渐次的琉璃片叠加制成多个同心圆状,然后烧制料棒,也就是胎体,在大致成型未冷却时分区嵌入同心圆眼珠再加温整形,使其熔合成为整体(图5)。烧制时窑温控制在1400摄氏度以上,并设定严格的升温、降温曲线,杜绝太大的温差。事实上蜻蜓眼式琉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成功率极低,这种镶嵌烧造工艺在历史上出现时间很短,并无文字记载,以致失传,确是遗憾。
图4 战汉陶胎琉璃珠蜻蜓眼(大英博物馆藏)
图5 三十眼琉璃珠(长沙市博物馆藏)
3 美学特性与审美感受
蜻蜓眼式琉璃珠在创意表达及内涵上具有独有的美学特征(图6~图8),当时玻璃制作技术精良,制作工匠们结合自身的感受与认知,选用多种抽象的几何形图案组成琉璃珠的装饰图案。蜻蜓眼式琉璃珠在整体呈现上,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美感。审美是人们针对社会实践与客观事物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具体物品创作过程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关系。蜻蜓眼式琉璃珠不断融合了多项艺术设计元素,结合外在表现形式,能更好地反映与体现某种气质与想象。“蜻蜓眼”是琉璃艺术中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表现关系,构建了一种生动可感的表现形式,实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意志实践关系与理智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当时的相关制作工艺以及人们的思想认知、审美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持。
图6 春秋末期蜻蜓眼玻璃珠串(山西博物院藏)
图7 战国早期蜻蜓眼琉璃珠(河南徐家岭楚墓出土)
图8 西汉几何线间隔蜻蜓眼玻璃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4 保护修复
琉璃的主要成分为Si02、氧化铝和矽加助溶剂氧化铅。其中含有铅钡氧化物成分的琉璃是中国自造的,属于PbO-BaO-SiO2系统,国外传入的琉璃含有钠钙氧化物成分,属于Na2O-CaO-SiO2系统。琉璃和玻璃是高温状态下熔合制成的产物,可以再生,硬度一般是莫氏5.5,但琉璃的硬度要高于玻璃。琉璃的质地较脆,不宜碰撞拍打,故运输搬动时要格外谨慎。琉璃属混合物质,没有确定的密度。
一般琉璃珠上的病害与出土地环境有很大关系,受地下埋藏土壤中水分及其他物质的侵蚀,原本半透明状的珠体表面会蒙上一层混浊的白色或微黄的薄膜。要清除琉璃珠上的此类物质可以采用弱酸溶液局部擦拭,如5%的柠檬酸或1%硫酸等。若是还有其他的病害需清理,要视琉璃珠的具体状况优先操作,例如有薄片将要剥离琉璃珠体时,应先进行加固处理。对于表面有较厚的沉积物存在时,可采用物理方法去除,使用牙科清洗器能较好地去除有害物,牙科清洗器是利用超声振动波作用于刀具端口,在触及附着物时即可将其粉碎,使其脱落。对于有机物腐蚀的污斑,可以使用5%过氧化氢液浸泡清除,然后用蒸馏水反复冲洗,避免残留过氧化氢液,最后在乙醇液里做脱水处理。
修复破碎的琉璃珠时,应选用无色透明的黏合剂进行粘接,多半还需借助放大工具粘接稀碎渣粒。对于残缺部分一般要求保持原样,当然有时候因要保持它的完整性也可以补配复原,采用透明环氧树脂胶调和恰当的颜色进行补配是可行的办法。具体操作时,应先视需补配的情况选择取模方法,在缺损部位薄涂一层防护隔离液后以泥土或蜡等材质雕塑成立体原型,在此过程应把握比例、线条与纹饰,每一笔每一刀都必须极其精准细腻,然后制模,翻模成为阴模,在模内用树脂造型,若有多种颜色需要同时补配时,要依原器物的特点,找到匹配树脂及填充物依次操作,需要等一层干燥后再添加下一层,确保颜色分开。出模后精细打磨和做旧处理,贴合观察无误后粘接复原。修复后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应保存在较干燥的环境中,存放在柔软吸潮的囊匣内,一般温度为2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为35%上下为宜。因蜻蜓眼式琉璃珠的珍贵和质地较脆需防震的特性,应当制作与其特点相符的支撑托架。
5 小结
我国古代的琉璃制品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西周时代。战国时期,琉璃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升,战国工匠将外来的蜻蜓眼工艺演化到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秦汉时期琉璃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日趋成熟,对火和炉温的控制能力逐步提升,掌握了助熔剂技术,这一时期的琉璃流光溢彩,耀眼生辉,与金银、陶瓷、青铜、玉翠合称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珠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一颗小小的珠子体现了古人做人的精致、做事的细腻,将艺术魅力和思想感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蜻蜓眼式琉璃珠高超的技艺与独特的制作方法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有着高度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为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手工业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宝贵实物材料。
注释
①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1-8.
②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与论文汇编[M].武汉:湖北省博物馆,1979.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院.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⑤宿白.中国古代金银器和玻璃器[N].中国文物报,1992-05-03(006).
⑥高至喜.论我国春秋战国的玻璃器及有关问题[J].文物,1985(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