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设计美育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12-16胡珂
胡 珂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2020 年的深秋,举办了一场颇有意义的展览“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用数百件珍贵藏品致敬先贤,百年前的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脉络、自己的主体思想。同时展览更提出思考:百年前开始的设计启蒙,东方的文化美育,今天也许仍可以持续。在现代教育的视角下,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审美的素养和创造力,更需要关注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与责任感。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东方设计的传统与创新是对未来的思考还是对设计元素的堆砌?在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的同时,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和塑造真正“有用”的技能?如何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引发内在天然的对美的追求,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何由“美育”引领到“智育”和“德育”,让学生真正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都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的议题。
一 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方针政策
(一)价值观教育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的理念,把爱国主义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通过专业知识背后的精神、价值、艺术和哲学思想,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化传承教育
将正确的审美追求、文化理想和家国信念有效传达给学生。推进文化自立自强,培养学生关注传统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建立创新传播的意识。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核心,坚持以文传道、以美育人,从而建立特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通过观看互联网传统工艺传播平台、走进非遗等一系列短片,启发并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综合素养,汲取鲜活的艺术原创特征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弘扬东方传统文化。立足传统、传承创新,以符合当今生活情境的设计方式和媒介,启发年轻人去进行设计活化和创作,探索文化传承和文化输出的新方向。
(三)精神文明教育
通过专题设计项目的导入,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贴近现代生活的文创主题使设计有创意有灵魂。无论是传承红色基因,还是非遗乡村振兴,讲好中国故事,以极具认同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传递当代设计力量,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回归。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工匠交流等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和精神文明素养,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四)素质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全面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立德为先的原则,以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设计技术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观念,激发“讲好中国故事”精神,培养出具有爱国精神、时代责任,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优秀人才。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职业素养。
二 设计美育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实践:以《东方视觉与现代传播》为例
《东方视觉与现代传播》的课程目标,一直秉持着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全球视野,本土关怀,打造艺术教育和人文思想的东方高地”的发展战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为切入点,推动中国文化精神结合视觉传播的当代设计实践。
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这门课就是探讨平面设计从传统媒介向创新设计领域的拓展实践。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梳理,进行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设计交叉研究。通过课程教学,我们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的文明素养,更可以深入探索当下的东方设计理念。学习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次适应当代发展的创新设计体系和方法,尤其在不断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这也是建立设计师的文化身份,寻找创新设计的发展的新路径。探寻符合时代需求、跨文化传播以及跨媒体应用的设计研究与应用。
课程一直在探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培养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希望通过多方合作,让传统手工艺走进教学课程,帮助传统手艺再生活化;让传统手工艺走近年轻群体,提升学生对于东方审美的认知。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拓展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协同跨界的模式,完成从造图到造物的设计阶段,将传统东方文化进行重塑,激发学生在实验性拓展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课程通过调研单元和主题设计内容,结合学生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设计知识积累,大胆地对传统手工艺产品进行改造,让传统工艺适应现代审美,来传递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经过创新活跃的思维碰撞,颠覆传统手工艺结构或技法,丰富传统手艺的视觉传播渠道,传递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
课程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建立传统东方文化的创新传播意识。通过结合传统手工艺活化、非遗产品推广、乡村振兴等专题设计项目,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结合东方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历史典故等内容。通过系统的课堂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手艺”课堂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融入他们的课堂之外,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的人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进一步打开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的通道。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核心,坚持以文传道、以美育人,从而建立特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意识。以“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传统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弘扬东方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传承民族文化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设计召唤民族意识,强化民族文化认同,进行融合时代的“再设计”。传统手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甚至千年,一定有超出其使用价值的意义。而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把其中机械化生产和科技无法取代的部分提炼出来,即翻开工艺的外壳看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依然拥有存在的价值。真正了不起的还是蕴含在手工艺人身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从中汲取养分,这些是我们的灵感源泉。手艺人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让传统文化能够走近年轻学生群体。通过运用当代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的制作方式,将其与当代的文化元素相互交织,以满足当代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为传统的制作方式注入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奠定基础。
东方文化创意的衍生与拓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设计学思想与方法带入课题中思考。开始理解艺术设计是反映当代人的价值观,设计活化既不是复古的设计,也不是盲目地创新。课程在培养学生关注传统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建立创新传播意识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通过专业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艺术和哲学思想,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审美追求、文化理想和家国信念有效传达给学生。通过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方视觉课程,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东方情怀。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深入探究,在已有的思想政治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拓展和开发,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流价值观和艺术观的指导。
三 探索新时代设计美育的培养目标
在新时代设计美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课程教学培养同学们的两种能力,一、是“与古为徒”,学会在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知识海洋中学习的能力,学国画有句老话叫“学画不师古,夜行如灭灯”,可见不师古人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二、是“与古为新”,学会古今融通、推陈出新,更要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学会艺科融合、被时代所用的能力。
(一)增强问题意识和思辨感知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中坚持以问题意识导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要义。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意识,才能始终与时代同步。这就提醒我们,要立足于时代,着力于解决当下的社会难题,并且要深入挖掘,结合“社会洞察力”,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与探索,最终确定一条明确的解决方案,推进社会的进步。
追问是人类求知本性的需要。探索与发掘一直以来是人类的天赋,从古至今,我们以好奇的眼光探索宇宙的奥秘。哲学的发展,来自我们不断探索的精神,而要获取真正的智慧,必须不断地从自身出发,并与他人进行互助与合作,共同探索、共享成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中去寻找答案。站在学生的视角,参与问题式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强调问题引导,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让课堂更具吸引力,突出感染性和实用性。
(二)提升文化传承和跨界创新的能力
综合了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点,秉承“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从传统文化到当代创新形式的研究。注重“传承与创新”的转换思考,研究如何搭建从“传统”到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的桥梁。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创意设计进行交叉研究,对原本具有鲜活的艺术原创特征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挖掘和梳理,寻找出其适合当下设计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将传统文化资源创造为时代所需,即创造新的日常。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在不停地碰撞。究竟怎样传承传统?传统到哪一个限度会被打破?传承传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基于传统的设计,不应该脱离现代设计的骨架。传统应成为设计的元素来源,而不是完全照搬传统,将其奉为圭臬。
四 新时代艺术审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在他的著作《拇指一代》中曾提到,新科技的进展使得信息和活动变得更加灵活,这种灵活性使得它们可以被外部的资讯和密码所控制,这种控制使得它们可以被用于变化和创造,并为设计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进展,它们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革命,改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构造。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思考模式。它不仅仅局限在一种简单的技能,而且还能激活人类的创造能力,拓宽人类的思考边界,帮助人类从多种角度去探索、发现和创造。
设计教育就是培养未来生活的变革者,我们必须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社会现实,激发对新领域的知识建构,建立设计推动社会创新意识,将过往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当下的力量和重启的社会契机。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虽万物互联,时代在与AI 双驱进化,设计教育如何创新培养复合型的跨学科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最初的简单的视觉到后来的多元视觉,再到如今的多媒体网络和数字视觉,这些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推动了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演进。当我们欣赏最前沿的科学发展,“精神内核”这一审美赋予的技术也同样重要。
因此,设计美育不仅要紧跟当下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艺术与科技的特色,创造出全新的美育形式,而且还要突破传统艺术学科的界限,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满足数字互联时代的新需求,实现全面发展。审美不仅仅是一种外观,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激发出新的价值观念,从而赋予技术以更大的生命力。从视觉艺术表现和时代审美的角度,立足当下媒介传播的角度,在观念、技术、材料和方法上重新思考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问题。让艺术审美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活力。
通过把艺术的审美融入数字技术中,我们才能给它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使其具备独特的价值。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特点,并且要加强我们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让它成功。因此,我们必须把审美融入技术中,让它具备独特的魅力,并且让它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在这种新的环境中获益。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精神、文化和哲学,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我们的梦想和期望。
五 结论
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的设计美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心理为基础,深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以期达到将美育的实施策略和形式与他们的心智发展紧密结合的目的。在当今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构建设计美育体系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系统化的思维,深入挖掘设计美育课程的潜力,并在融合的背景下,找到最佳的实施方案。
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也要关注当下年轻人的心灵归属和精神状态,给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声的机会,通过深度参与设计实践课题,培养并锻炼他们坚韧的品质和共情的能力。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营造一个更加有效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价值观念、知识传播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让年轻人有机会自主选择,并且建立起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将教育融入到人际交往中,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热情的目标。通过将价值观融入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培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是设计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美育的使命是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它要深入探索国家政治意识、文化道德的内涵,并将具有人文价值的“中国味道”学习研究融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