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大运河历史文脉汇入新时代大潮

2023-12-16孙安民

中华魂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文/孙安民

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脉。2006 年,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从古至今,从文化传承到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弘扬大运河精神,让大运河历史文脉汇入新时代大潮。

一、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基因,要增强全社会保护传承大运河遗产的良好氛围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 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3 部分,全长2700 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 个省、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 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它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内涵。

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它通过一项项工程和一个个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精神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文明基因,为中国的统一与持续发展、中华文明的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以及近代以来的民族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大运河精神主要包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也是中国精神的写照,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先民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离不开全社会公众参与,需要营造人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社会氛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为了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大运河精神内涵的挖掘,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站位,凝聚共识,认真落实《规划纲要》。要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规划纲要》实施,保障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三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水体治理、河道疏浚、调水、防洪、堤坝整修等工作的开展上,注重对运河原生面貌的维护,守护运河的现实空间是守护文化场域的基础。四是要挖掘、凝练大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扬大运河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大运河精神的现实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

二、大运河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历史纽带,要让大运河文化流动起来造福人民

大运河沿线丰富多彩的生活塑造了璀璨的文化,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150 个县(市、区)的文化资源丰富,涵盖了吴越、淮扬、中原、齐鲁、燕赵、京津等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戏曲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大运河的贸易交换、人员交往和信息交流孕育出独特的以开放性、兼容性和互利性为主要特征的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沿线一直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商贸兴盛、人才济济的地区,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最活跃的地区,文学、艺术、戏剧、书法、绘画、音乐高度繁荣,名家辈出。

大运河成为贯通中华南北大地的一条文脉,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下形成运河独有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给我们的文化比起运河的物质形态更深刻、更久远、更广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当前,我国运河遗产保护存在着碎片化状况,尚未形成统一体系,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机遇。2020 年,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2021 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要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着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再次为大运河未来的建设发展明确了方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只是景的打造,更要突出文化的传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任重道远,守正创新是基本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落实的关键。首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资源活化利用,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让大运河文化融入民众生活。其次,把运河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好,坚持实现文旅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把运河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各方面,既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又从中获取发展动力。再次,坚持创新融合,让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不断凸显。非遗是传递大运河文化内涵的名片,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在深入提炼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不断融入当下生活,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

三、大运河是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要增强大运河文化精神的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运河是各国靓丽的国家名片,是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河流”,是运河文化的生长载体和空间生产的重要场所。世界运河承载着全球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人类智慧,也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各国、各地区运河流经的城市,也开始在认真地评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运河所扮演的角色,并重构运河与城市共融共生的新形象。运河所承载的水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开放、包容、共生”的普遍价值,又有在不同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的个体特色。千百年来,大运河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主要动脉,也是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纽带。要坚持合作共享,努力打造世界运河城市文旅产业共同体。

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中国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纽带,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中国大运河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随着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也使大运河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为大运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运河分布于全世界50 多个国家,运河文化是铭刻于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共同记忆,大运河非常适合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发挥大运河融合共生的精神。

大运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既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形象,又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景象,还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运河变迁史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成为世界遗产不是大运河的终极目标。保护大运河,使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大运河最根本的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高度重视,提出到2025 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大运河遗产和文物保护水平迈上新台阶,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先行先试、文旅深度融合,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基本形成“千年运河”统一品牌,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使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第一,千年大运河,串起古今之美,它不仅讲述历史,也面向未来。要搭建起大运河沿线各省市文化交流和交往的平台,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传播大运河精神和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全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以举办大运河国际文化节活动为契机,促进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持久兴旺的关键,举办国际运河文化节,有利于以文化为载体,深化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再现大运河包容开放天然属性,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重要平台。

第三,大运河构成了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成就了众多城市生命的辉煌和荣光。要发挥北京市和杭州市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好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的互动交流,带动各地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

第四,要以运河文化为引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区域融合创新、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大运河造就了文化生命的新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景观。保护传承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剔除文化糟粕,传承优秀文化,沿线各城镇要有组织地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使传统节庆活动成为滋养百姓的精神营养,使淳朴厚道的民风代代相传,使运河开放创新的精神接续不断。

第五,要充分运用大运河沿线文博场馆建设及其开展的各项展陈活动,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元素,吸引人们参与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且不说其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以及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特别是那些厚重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民俗、史学等不同领域的精神镜像,都可以为运河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重要的资源、灵感与思路。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