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MPA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实践探索

2023-12-16卢智增谭雪婷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大思政专业课程育人

卢智增,谭雪婷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党和国家向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均衡发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作用。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专门知识[1],更要有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思政理念融入MPA专业教学,既是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时代价值

(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具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功能。课程思政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培育的统一。MPA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公共部门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政策素养的公共服务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公共事务理论素养和掌握科学的公共管理技能。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MPA专业教学,既满足了MPA专业学生对公共政策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公共价值理念和素养及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高质量MPA人才应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强调要建立一支对党忠诚、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其次,MPA教育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尤其注重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最后,从MPA的报考条件来看,目前我国MPA专业学生大多数是具备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公务员及在非政府公共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岗学习的背景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更需要课程思政教育,促使其在工作中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理性思考。因此,MPA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时代培养公共事务管理高级应用人才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践行了MPA专业学生服务人民与社会的理念,可以增强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不断满足形势多变的社会发展需求。

(三)培育时代新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代新人是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孕育出的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是指具备高水平素养修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时代新人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必须适应现代化发展。MPA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与技能,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等专业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这些凝聚着政治认同、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要素的MPA专业课程,既能够推动学生接受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也能够推动学生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引导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MPA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符合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二、逻辑基础

(一)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价值引领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三全育人”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符合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MPA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与应用性。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MPA专业教学全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行为,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兼具思想政治性和较强的专业学理性等特点,其独特的价值底蕴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知识的讲授方面,更多是科学的立身做人之道的传授,借助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思辨的语言,把思想之道和科学之理阐述清楚,以达到以理服人、启智润心的效果。MPA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服务人民与社会且具有公共管理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其培养方向与目标应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激发MPA专业学生了解党情国情民情的热情。

三、现实瓶颈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难以融合

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是MPA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3]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知识的“求真”,而思政教学则要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把握专业知识领域的“真”与思政领域的“真善美”融合的内在关联是教师所面对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脱节现象是课程思政建设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内涵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由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两部分组成的。这无形中割裂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对MPA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知识结构等研究得不够透彻,并未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而是将思政元素强行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无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最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把握,难以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教师的思政意识较为淡薄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3]然而,教师思政意识相对淡薄或思政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在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地位,尚未建立价值传递的主动自觉性。[4]一方面,部分教师对MPA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性专业思维,缺乏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意识。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特点相比,MPA专业课程具有难以挖掘思政要素的隐性特点,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将实现课程思政价值目标停留在教学设计层面,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教师的思政意识受高校唯科研量考核方式的影响。部分专业教师只注重科研,对思政目标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也是其思政意识淡薄的因素之一。[5]部分MPA专业教师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同时,受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知识认识不够深入,思政意识相对淡薄,导致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性不足。

(三)教师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决定了相关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系统思维、系统理念和系统方法,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始终是一个整体性协同运行过程。[6]但教师技能不足成了MPA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绊脚石,主要体现在部分专业教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仍有少部分教师缺乏从MPA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出发的意识,教学设计存在盲目性,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未能激发MPA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性和积极性,导致师生难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产生有效互动。MPA专业学生应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单一的讲授法无法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同时,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

四、破解路径

(一)强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应立足于专业教材的修订、教学设计的完善、教学管理的完善等各方面,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中的育人元素,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育人的目的。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理念,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要坚持在教学内容、能力、方法上协同育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与时俱进的思政理念既是时代形势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要求,也是当下高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要依据MPA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授课要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因时因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备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现实案例,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德育目标,还要在实际授课中通过典型鲜明的案例讲好思政内容。通过讲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的来龙去脉,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MPA专业学生对现实政策的政治敏感度与觉悟,并使其在此过程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公共意识,以形成较高的政治素养。此外,专业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对国内国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循序渐进地引导MPA专业学生理解国家政策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深挖MPA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思政元素,提升MPA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思政素养与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项育人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师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构建德育新格局。因此,学校应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是要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力度。学校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5],在坚持发展MPA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学校可以依托健全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开展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政治学习会,使广大教师学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三是教师要更新课程思政观念,增进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专业教师要积极融入现实社会,用整体性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历史变迁和发展,用理性思维捕捉时政热点,将社会阅历、理论功底融入教学实践,引导MPA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做出理性的社会行为。四是教师要拓宽视角,在跨学科交流中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灵感,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要整合教育资源,理解“和而不同”的跨学科理念,建立开放立体的课程思政分享平台,共享学科间专业知识与育人经验,形成育人合力。学校要进一步激发MPA专业教师的创新活力,培育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推动教师将立德树人理念转为实际教学行动。

(三)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与教师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教师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把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提升教学实效的出发点。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要把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具有说服力,达到沟通心灵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展板、慕课等技术,拓展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演讲法等MPA专业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渠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文化”一章中,MPA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处机构的组织文化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采用鲜活的案例共同探讨组织文化对个体及其组织机构的影响。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增强MPA专业学生对自身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把传统的理论讲授转变为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田野调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经典阅读读书会等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使MPA专业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洗礼,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炼可复制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促使专业教师广泛观摩、交流和借鉴,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四)巧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巧用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是实现思政育人的关键,契合MPA专业培养目标。MPA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立足本土培养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以师资为教育的保障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深入挖掘和巧用教学素材,提高MPA专业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丰富思政教学实践。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包括社会调查、案例编写、答辩总结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把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政策优势与中国特色,增强公共问题分析能力,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另一方面,举办研讨会或论坛。研讨会或论坛旨在为参会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互动交流中达到思想碰撞或凝聚共识的效果。研讨会及论坛的开展要根据MPA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选取贴切的会议主题,确定好举办时间、参会人员等会议细节,发挥研讨的功能与实效。例如,可以选取公共管理领域“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公共危机”等贴合MPA专业学生工作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采取小组汇报、组间互评、专家互评等方式,鼓励MPA专业学生参与研讨交流,激发其公共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真正发挥育人的功效。

MPA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课程思政与MPA专业融合教学,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效统一,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MPA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工作指导。面对MPA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强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思政素养与育人能力、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巧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大思政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