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富荣、陈灵:风雨桥上点灯人

2023-12-15曾美意毛雨贤

广西电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杨成助学资助

代 进 曾美意 毛雨贤 陆 雯

当你在大山里贫困潦倒、缺失关爱,突然你的生命里出现一个人,像一束光照进你的生活,即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他的关怀就是一种托举你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里是广西北部十万大山深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那个年代,两地不少女孩几乎面临初中毕业就失学,毕业就嫁人的现实。为改善贫困导致的少数民族女童失学状况,政府、民间、外乡、当地,很多人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引导下,有组织或自发性努力奔走。

17 年前,黄富荣老先生和陈灵等人开始奔走于大山之间。

泥泞路大山深处,寻找向上生长的渴望

2005 年,黄富荣在三江、融水开展农网改造,电力工人在田边立电杆,好几个女孩跟着父母在田里插秧苗,这一幕场景让黄富荣觉得不是滋味。

当时,黄富荣是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的副总工程师,因为负责农网改造工作,经常跑偏远山区。有一次,他看到有个瘦瘦的女孩背着婴儿,光着脚走过悬索桥,他跑过去问,“怎么不去读书?”女孩儿答,“早就不读了。”

黄富荣揪心不已,“明明是初中生的年纪,却只有小学生个头,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就当妈妈了!”

究竟有多少女孩没书读?山里一名老校长感慨,“一些学校只有两三个女生,多的也只是五六个,个别教学点是清一色的男生。”黄富荣听了这话,更想搞清楚情况,他就利用每一次“下乡”机会摸查。

黄富荣一直生活在柳州市区,对山路不太熟悉,也不会讲侗话,平时入户接触的又多是老年人,因此,时任三江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陈灵负责带路和做翻译。陈灵是土生土长的侗族汉子,从2006 年开始,他就和黄富荣一起进村入户。

17 年前,三江、融水的偏远乡镇交通不便,村屯里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民每次到镇上采集生活日用品都要步行来回6 小时。因为闭塞落后,人的思想自然传统封建。“无论多贫困,家家户户都要生三四个孩子,直到生儿子为止。初中毕业或辍学的女孩很多,只有男孩继续读书。”陈灵回忆说,黄富荣非常痛心和生气,“女孩不读书,当了母亲观念没改变,生了女孩继续不给书读,这不恶性循环吗!”

有一个女孩与众不同。在融水洞头乡甲朵村付培屯,黄富荣和陈灵见到了贾习花。在破旧漏风的吊脚楼里,木头墩子上课本堆得高高的,贾习花借着天窗的光写作业,“我当时对外面的世界没什么认知,只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养的鸡鸭拉去镇上换一些钱,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却坚持送贾习花上学,“我希望她的世界大一点,不要一辈子像我。”2006 年,贾习花考上了融水县高中,成为该屯第一个女高中生。哪怕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两块钱,贾习花能坐在教室里也非常满足。

黄富荣对这位母亲很佩服,很受感动。“‘出路’不仅是考取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让女孩也能读上书。”陈灵说。

1989 年,我国第一个旨在资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项目“春蕾计划”启动。各地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解决了一大批女童入学问题。

“我们要为山里做些事情。”通过多次家访,黄富荣决定帮助山里的女孩,问陈灵是否愿意一起。“当然愿意!我在山里长大,小时候习以为常,走出大山后更能体会女孩的苦。”

2006 年,黄富荣和陈灵等人的贫困山区女童助学扶智计划启动,首批选定了6 名在读贫困中学女生,黄富荣认助了贾习花,直到她考上大专。开学前,黄富荣与爱人亲自送贾习花去学校报到,为她添置新衣服,周末经常叫她到家里吃饭。“他们就像我的亲伯伯、亲伯娘,我和他们的女儿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姐妹。”贾习花说。

自那以后,每每有电力能源行业的人来柳州考察工作,黄富荣就一遍一遍说山区的事,只要对方愿意,就带去三江、融水的学校、村民家走访。大家听不懂侗话,陈灵就现场当翻译。

“我们资助对象的标准——品学兼优、有强烈读书意愿、女孩和少数民族这四个条件。”陈灵说。刚开始,钱不多,只能先从在读的优秀贫困女孩起步,把她们培养成才,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19 年2 月23 日,黄富荣(右一)在融水中学捐资助学 陆雯/摄

风雨桥若你勇敢前行,我愿护你一程

晨雾笼罩下的侗寨,卧在山间,犹如熟睡未醒的婴儿。风雨桥、石桥、索桥横跨村口河溪,是村民与外界接触、讨生计的必经之路。

有人跨得过去,有人止步于此。每年清明节,杨晓丹都会去风雨桥上走一走。“这是我第一次遇见黄伯伯和陈灵叔叔的地方。”杨晓丹说。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高中,曾运莲老师拿出一沓厚厚的资料,里面记录着该校学生接受助学的情况。

“国家扶贫政策好,我们接触到很多资助主体,最多的是国家助学金,还有柳州市的企业捐赠,但老黄和陈灵是我见过最亲切的人。”曾运莲说,为了确保真实性,他们10 多年来坚持到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家里家访。

2023 年4 月,广西三江侗寨茶山的茶树发出绿油油的茶芽,陈灵再次走进平岩村杨晓丹的家,正在采茶的杨晓丹爸妈听说陈灵来了,赶紧跑回家摆板凳、切西瓜。

“晓丹是我们见过最能吃苦和最励志的孩子。”陈灵说。杨晓丹姐姐出生后,因为是女儿,她妈妈不受爷爷奶奶待见,连吃一口腐乳都是奢侈。由于母亲营养不良,导致杨晓丹患有先天性佝偻病,双腿畸形、脊柱严重弯曲。直至10 岁,身高只有1 米2 的杨晓丹被误诊为缺钙。后来,父母背着杨晓丹四处举债求医。幸运的是,2007 年,杨晓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主治医生,并在主治医生帮助下,许多爱心人士施以援手,为杨晓丹做了4 次大型手术,“把整张背打开,再合上。”说到这里,杨晓丹妈妈闭着眼睛直摇头,一下子哭了。

2011 年,黄富荣和陈灵得知杨晓丹的故事后,便经常去看望她,为她家里介绍生计,提供学业和生活资助。命运不会放弃努力的人。小学时,父母和姐姐轮流背着上学;初中时,在妈妈的陪读下拄着拐杖坚持上学;手术康复后,也坚持送她读高中、大学。“没有人放弃过我,我更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杨晓丹从小喜欢画画,在河边捡各种颜色的石头,在门口平地画着自己的未来。后来,杨晓丹考取了北海艺术学院,留在柳州从事影视工作,并在职校做外聘教师。得知杨晓丹来柳州工作后,黄富荣和爱人张阿姨邀请她到家做客,带她游览柳州。考虑到杨晓丹出行不便,还教她开电单车,希望她像其他年轻人一样生活得自信。“那是我人生中相对轻松的一段时光,黄伯伯的外孙还跟我学画画,我感到自己的价值。”目前,杨晓丹正在广西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攻读研究生学业。

陈灵到学生家中走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陆雯/摄

遭遇人生重大创伤的孩子还有杨成鹤。初中时期,杨成鹤失去双亲,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里少了主要经济来源,兼顾农活、照顾弟弟的重担落在了年仅13 岁的女孩身上。陈灵通过学校了解到杨成鹤的遭遇后,立刻列入捐助名单,报告给黄富荣对接资助人。“他们总是牵挂我们。那年夏天,黄伯伯和陈灵叔叔走了好几小时的山路来我家,一进屋就和爷爷握手,像家人一样关心爷爷奶奶的身体。他是一个特别温暖细心的长辈,主动提议帮我们拍合影。爷爷奶奶从未拍过合照,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杨成鹤回忆道。

高中时,杨成鹤的爷爷奶奶相继患病离世,姐弟俩彻底变成了孤儿。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杨成鹤看不到未来,几近想要放弃学业出去打工。每个学期,黄富荣和陈灵都到学校看望杨成鹤,鼓励她什么都不要想,把书念完,“怕什么,有伯伯在,有叔叔在。”杨成鹤最终考上大专后继续努力专升本、考研究生,现在南宁师范大学攻读学前教育硕士。

唯你勇敢前行,我们才能护你一程,就像那侗寨河边的风雨桥。“要倾注大量资源去培养一个女孩,贫困的家庭往往不愿意。但面对那些对读书抱有强烈渴望的孩子和家庭,你的援手就显得格外被珍视。”陈灵说。

强国梦传递昂扬向上的力量,更多人在接力

“我想黄伯伯了。”在柳江畔,杨晓丹望着天空说出了这句话,然后眼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2019 年2 月22 日,是黄富荣最后一次到三江家访助学。其时他已患病两年,医生说时间已不长,但他一直放不下学生,一定要自己过来看看。“12 月8 日到医院看望黄老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很差,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助学,希望我们能尽自己最大努力继续做下去。”陈灵回忆。

“黄伯伯是要强的人,不愿意麻烦别人,他走路都不让人扶着,擦身子也不让帮忙,都是自己拧毛巾。”杨晓丹说。很多学生自发到医院照顾、献血。但是,没有等到献血的那一刻,黄富荣在夜里悄悄离别。

“他帮助了那么多人,却一点不愿意麻烦别人。”时隔4 年,与黄富荣共事的同事、参与助学工作的老师、受过帮助的孩子,每每回忆无不哽咽,杨晓丹、杨成鹤、曾运莲泣不成声。“他退休这十几年,每年都来学校看学生,一年来两次,没人能坚持那么久。他的音容笑貌,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曾运莲说。

黄富荣微信朋友圈最后一条写着:“说好的共同见证强国梦,我爽约了!”

他的强国梦是什么?大概是希望少数民族的孩子不分男女都有书读,他带着改变少数民族女孩命运的梦想而离去。

陈灵称赞黄富荣是真正受人尊敬的人,“黄老是一个很纯粹的共产党员。在他看来,资助学生这件事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他常说‘要让贫苦的小孩知道,生活并不容易,但总会有人温暖你、挂念你、保护你’。”

黄富荣的强国梦是所有人的强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无数人驻守乡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都是为乡村注入强国力量。“春蕾计划”走过34 个年头,教育扶贫接续发力。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十四五”教育帮扶要从“决战决胜”转向“常态化”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黄富荣坚持和执着的感召下,侗族汉子陈灵一如既往地奔走于大山之间,与广东电网信通公司的何小满做好分工接力,一个继续负责少数民族当地的学校、家访协调工作,一个负责在南方电网供电区域、电力行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继承黄老遗愿,将助学扶智行动续写“诗篇”。截至2023 年,17 年间,助学扶智队伍已经发展到100 余人,助学对象从最初的6 人增加到550 多人,累计有290 多人考取了大专或本科。

受资助的学生们也没有忘记黄富荣的初心,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回馈大山,圆黄富荣所梦所愿。

——杨晓丹致力于侗族非遗文化的传播,小小身影的她,背着摄影器材翻山越岭,使这些文化瑰宝走出大山,“我希望您走过的寨子越来越好。”

——贾习花大专毕业后,和爱人一起经营着一家整脊保健中心,帮别人解决疼痛问题。

——第一次高考失利差点气馁的杨佳燕,在资助者的鼓励下勇敢复读,并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回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工作。

——从小捡垃圾贴补家用的杨仁焕考上了广西大学,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公务员。在她的建议下,父亲组织了一个芦笙队,办起了侗族百家宴,把全村的旅游发展都带动了起来。

——有4 个姐妹的杨雅婷,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毕业后现在南京从事医药相关工作。她的妈妈陈群丽说,“孩子考上大学,可以从事热爱的事业,我就放心了。我们侗族的女人很优秀!”

陈灵说,看着这里的孩子长大成人成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延续着黄富荣的强国梦,这是最好的告慰。“如今,山村脱贫了,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好生活。但是,助学扶智的行动会依然继续。随着当地重男轻女观念的逐步转变,我们的标准也在改变,不再区分男女学生,会倾向于资助因病返贫或突发变故的困难学生,让孩子们都能读书,都能如愿所梦!”

采访手记:

致敬那些见与未见的朋友与亲人

5 月20 日,柳州三江、融水的两所高中,2023 年度爱心助学捐助仪式正在举行。陈灵、何小满带着南方能监局、南方电网公司总部、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的捐助者代表,把每一笔款项亲手交到孩子手中,一同带去的还有很多从未见过的叔叔阿姨对孩子们的祝福。

曾运莲老师做学生助学工作十几年来,她很清楚,资助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人出钱、有人出力,这背后都是恩情。“黄老先生、陈灵大哥,每一户资助对象都家访过,村民们跟他们很亲。但是,还有很多捐助者是没有办法经常来到三江、融水。捐助协议里,都有他们的名字、联系方式,孩子们如果需要,他们过去是写信联系,如今大家加了微信。”曾运莲说。

“黄老先生在世时,定下了规矩。资助者在读书期间原则上不与学生见面,有事可通过电话或写信等形式沟通交流,避免给孩子们带来心理负担。”陈灵拿出了一份正式的捐助规约,“做善事积公德,不宜宣传。为了鼓励黄老先生战胜病魔,2019 年12 月,经过权衡考虑后,第一次在《柳州日报》宣传其助学事迹。”

17 年过去了,侗寨、苗乡早已不是当年黄富荣、陈灵开展农网改造时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今,村子里建有标准化灯光篮球场、戏台、文物馆、文化长廊。村屯道路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网改造升级后电压稳定、电量充足。村里办起了特色旅游产业,素有“楼桥之乡”称号的三江,亮灯后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以及寨门、戏台、井亭,静谧、质朴而浪漫。村民们种植茶叶,实现增收致富,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学校有三栋宿舍,两栋女生宿舍不够住、一栋男生宿舍却住不满。”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高中负责助学工作的曾运莲老师,说着说着就笑了,一是头疼男孩不好管、不爱学习而苦笑,二是因为女孩爱读书、有书读而欣慰。

“这跟15年前的比例,是相反的。”曾运莲说,“随着经济的活跃,家庭收入提升,女孩子失学的现象在减少。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教育成了新问题,男孩子调皮、被爷爷奶奶宠溺,反而主动辍学在增多。”

陈灵说,问题总是会随着发展变化,我们的资助行动会持续下去,一些方式、原则,我们或许会有所改变,但我们的初衷不会变。我们还是不会忘记黄老先生说的话,“我们不只是在帮助女孩,我们其实是在帮助她们成为更好的母亲。”今年母亲节的时候,杨成鹤最终没有鼓起勇气向从未见面的资助人何阿姨发去信息,她说,“我怕她介意我把她当成自己的妈妈。我很想妈妈,也很想见见这位一直帮助我的另一位妈妈。”

在离学校不远的程阳八寨里,吹芦笙、唱侗族大歌、跳竹竿舞,热情好客的侗族姑娘载歌载舞。杨仁焕的爸爸正在吹芦笙,杨雅婷的妈妈正在张罗“百家宴”。日子越来越好,每家做一道最好的菜,摆在长长的桌台上,全寨人一起来款待那些帮忙村庄解决困难的朋友。这是当地面向游客的一个项目,但在村民心中,他们是献给那些见过、没见过、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朋友和亲人。

猜你喜欢

杨成助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Existence Criterion of Three-Dimensional Regular Copper-1, 3, 5-Phenyltricarboxylate (Cu-BTC) Microparticles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