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3-12-15王振田
关 鑫 王振田
( 朝阳市中心医院骨外一科, 辽宁 朝阳 122000 )
四肢骨折属于创伤骨科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在创伤骨科中,治疗四肢骨折的优势比较明显,四肢骨折包括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关节周围骨折等疾病,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是在现代,我国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导致四肢骨折的发生率在提升。 在发生骨折后,对患者的关节活动产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需要及时治疗。对于四肢骨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等为常用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微创手术,外固定架方式在创伤骨科中,使用历史比较久,操作上比较简单,耗费时间短,固定可靠,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发挥的优势比较明显,对创伤部位固定理想,严重创伤患者能为择期手术的进行创造条件[1]。 为此,本次研究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 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作为对象,分组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50 例。 对照组:女患24 例、男患26 例;最大和最小年龄为72 岁、28 岁,平均年龄为(45.3 ±4.6)岁;致伤因素: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机械损伤分别有16 例、21 例、13 例;骨折位置:手臂骨折8 例,胫腓骨骨折12 例,肱骨骨折9 例,股骨干骨折21 例。 观察组:女患23 例、男患27 例。 最大和最小年龄为73 岁、27 岁,平均年龄为(45.2 ±4.7)岁;致伤因素: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机械损伤分别有15 例、21 例、14 例;骨折位置:手臂骨折7 例,胫腓骨骨折13 例,肱骨骨折10 例,股骨干骨折20 例。 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对比。 (1)纳入标准:所选患者符合创伤骨科四肢骨折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2)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中途退出研究;多发性骨折。
1.2 方法
2 组患者入院,做好常规检查,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手术治疗方案进行完善。对照组为内固定方案治疗。 常规麻醉手术,然后应用手术器械将骨折部位切开,切口控制在15 cm,皮肤切开后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显露骨折部位,进行观察,在骨折端放置金属接骨板,对其固定,恢复软组织后,缝合创口。 观察组为外固定架方案治疗。患者为仰卧位,借助X 线等工具对骨折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的体位做出调整,在麻醉手术后,骨折部位做切口,骨折近端和远端0.5 cm 处,切口数量2 ~3 个,放置骨牵引钉2 ~3 个,开放性骨折需要彻底清创,伤口扩大到健康组织,医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断端的骨折进行复位,对闭合性骨折部位,复位后,放置2 枚外固定螺钉,分别为骨折近端和远端,与骨纵轴为垂直,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后开始手术,在手术完成后,安装外固定架,骨架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为2 cm 左右,对压力进行调整,适度加压,然后拧紧螺钉。 对非开放性骨折患者来说,需要伤口复位闭合,在骨折部位的远端和近端打孔,螺纹钉固定,对开放性骨折患者,需要提前清创处理,在骨折断裂部位直接复位,对粉碎性骨折患者,先使用钢丝或者克氏针游离骨块,暂时缝合,并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在C臂机的辅助下,断端位置与力线调整,未出现错误进行加压处理。 2 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严格处理,需要对患者及时更换敷料等,创口消毒,消肿后,需要做好术后锻炼,术后早期进行肌肉锻炼,并指导患者服用抗生素、消肿类药物,减少感染的发生,加快创口的恢复速度,对患者的体温、血压等进行测量,发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做好有效的防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在治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骨折线对合理想,骨折部位恢复完全,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者完全恢复;有效:骨折线基本对合,关节功能恢复明显,存在轻微受限;无效:骨折变化不大,病情未发生改善,甚至严重,计算治疗有效率[2]。 (2)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3)记录2 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出血、骨不连,计算发生率[3]。 (4)检测骨代谢指标。 包括Ⅰ型前胶原羟基端肽(PICP)、血清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BALP),术前及术后采集2 组静脉血2 mL,按照每分钟2 500 r 的速度进行10 分钟离心操作,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检测。 (5)评估生活质量。 采用SF -36 量表,指标有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每项分值的最高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反之说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 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疗效比较(n,%,n=50)
2.2 2 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手术指标比较(,n=50)
表2 2 组手术指标比较(,n=50)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骨折恢复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 17.4 ±3.1 40.6 ±4.8 60.3 ±15.2 25.2 ±8.5对照组 22.5 ±3.8 50.2 ±5.3 68.9 ±16.4 32.6 ±8.9 t7.3549.4932.7204.252 P0.0000.0000.0080.000
2.3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 例,对照组为10 例, 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50)
2.4 2 组骨代谢指标比较
PICP、BGP 和BALP 方面,术前,对照组分别是(95.67 ± 10.32) μg/L、 (2.08 ± 0.29) μg/L 与(75.42 ± 6.74) U/L, 观察组分别是(95.71 ±10.28)μg/L、(2.13 ±0.36)μg/L 与(75.45 ±6.68)U/L,2 组术前未见明显差异(t= 0.019、0.765、0.022;P=0.985、0.446、0.982);术后,对照组分别是(127.45 ± 30.26)μg/L、(3.12 ± 0.71)μg/L 与(180.34 ± 18.42)U/L,观察组分别是(145.85 ±30.23) μg/L、(5.23 ± 0.59) μg/L 与(237.49 ±18.25)U/L,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42、 16.162、 15.585;P= 0.003、 0.000、0.000)。
2.5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方面,术前,对照组分别是(65.32 ±2.13)分、(62.37 ±2.26)分、(64.34 ± 3.51) 分、(63.57 ± 3.32) 分、(64.27 ±2.64)分、(65.02 ± 3.24) 分、(64.59 ± 3.31) 分、(65.03 ±3.24)分,观察组分别是(65.25 ±2.21)分、(62.41 ± 2.32) 分、(64.41 ± 3.43) 分、(63.62 ±3.27)分、(64.13 ± 3.15) 分、(64.98 ± 3.29) 分、(64.28 ±3.26)分、(65.14 ±3.19)分,2 组术前差异较小(t=0.161、0.655、0.101、0.076、0.241、0.061、0.472、0.171;P=0.872、0.514、0.919、0.939、0.810、0.951、0.638、0.865);术后,对照组分别是(72.49 ±3.14)分、(74.52 ± 3.23) 分、(73.49 ± 3.17) 分、(74.68 ± 3.25) 分、(75.59 ± 3.16) 分、(75.62 ±3.14)分、(75.54 ±2.95)分、(76.23 ±3.12)分,观察组分别是(80.15 ± 3.62)分、(81.35 ± 3.42)分、(80.27 ± 3.34) 分、(81.64 ± 3.64) 分、(80.67 ±4.58)分、(82.13 ± 3.61) 分、(81.67 ± 3.54) 分、(80.69 ±3.47)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3、10.266、10.411、10.085、6.456、9.621、9.407、6.75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骨折在临床中是非常常见的疾病类型,四肢骨折的占比比较高,四肢骨折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畸形、活动障碍、疼痛等不良感受,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心理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降低肢体活动能力,而且伴随骨块缺失情况较多,导致骨折不愈合,出现畸形等情况,肢体活动功能受到限制,对患者来说非常不利,导致骨折出现的原因比较多,包括摔跤、扭伤、交通事故等[4]。 近些年我国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四肢骨折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5]。 在出现骨折后,需要及时开展治疗,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地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结构,降低对四肢软组织的损伤,提升稳定性,快速恢复患肢的活动功能,改善血运,并给患者相应的护理,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等,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外固定和内固定2 种方式。 内固定方式在临床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是主要治疗方法,实现对骨折部位的有效复位,而且疗效比较明确。 但是需要2 次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对预后产生影响,在操作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受,而且治疗时间较长,导致康复时间延长,而且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存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比较明显[6]。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外固定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范围在扩大,外固定方法主要借助手法对骨折位置复位,螺钉实现骨折端的连接和固定,属于终极固定方式,促使骨折线贴合,有利于患处的早期恢复,结构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在基层医院也能进行,手术创伤比较小,对骨折端能实现固定,对骨折周围组织的影响比较小,提升关节的稳定性,在术后早期能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能减少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7]。 外固定架属于万向关节,能对骨折的再次移位实现调整,骨折固定的刚性和弹性能调节,能改善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学环境,避免患者受到2 次手术的折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治疗比较灵活。 外固定方式治疗中,出血量较少,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而且在手术操作后,不需要取出固定物,很大程度上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保证患者能在早期开展训练,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对出现严重皮肤创伤的患者,能避免软组织过多被剥离[8];在操作后很大程度上缓解肌肉紧张的情况,对软组织实现矫正,对牵引时间和牵引重量等能进行合理控制,减少畸形和脱位的出现,降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减轻神经血管受到损伤的程度,而且能快速实现止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在手术操作后,术后处理对患者来说也比较重要,科学的术后处理提升外固定架治疗的优势,所以在术后,需要对外固定架的螺钉、钢针等进行观察,保证外固定架在正确的位置,减少骨折部位出现移位等情况[9]。 在使用外固定治疗中,患者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可矫正移位,肢体活动受到的损伤比较小,能满足早期恢复的条件,对妨碍愈合的旋转体需要清除,创伤部位相对比较稳定,骨折情况对四肢周围软组织产生的损伤比较小,对正常的血供以及术后愈合影响比较小[10]。 外固定相对于内固定方式来说,优势主要体现在:剥离组织较少,对软组织产生的损伤比较小,对髓外血运产生影响比较小,加快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更方便,对开放性伤口的处理,能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而且对身体的创伤比较小,能降低影响愈合的剪切外力,让骨折部位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加快恢复的速度;在术后不需要2 次操作,很大程度上减轻痛苦,能减少治疗的花费,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11-12];在内固定方式下,对骨折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产生的影响比较大,炎性细胞因子会异常表达,对组织恢复能力产生影响,降低恢复的速度,在外固定方式下,身体的炎症应激水平升高,但是对正常的恢复产生的影响比较小[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指标数据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显示,PICP、BGP 和BALP 方面,2 组术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方法能够对四肢骨折患者机体骨代谢指标进行调节,以便其及早恢复健康。 但是,该方法同样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治疗方案选择时,需要对患者实际状况全面考虑,从而给予其相应的治疗方法,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尽可能的减小或者避免2 次损伤创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愈合速度。(2)手术期间,最大程度的确保创伤位置平稳,控制手术期间旋转等操作,整体治疗的目的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减轻疼痛程度,在此之前,对最佳治疗方法进行选择,骨折位置合理矫正,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骨折相对特殊的患者而言,外固定架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其对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而且可以对伤口有效处理,使软组织及早愈合,骨折端固定性及稳定性较强,其并不会显著影响骨折端血运,有效矫正骨折,同时,该手术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止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后期愈合速度,从生物学与力学方面分析,愈合环境特别理想。 外固定手术实施期间,不同骨折类型患者表现形式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由于手术期间,需要剥离骨折位置及其周围筋膜、软组织和肌肉等,向患者机体中置入固定物,进而引起了并发症的发生,而感染是常见的一种。 此外,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增加,进而影响了后期愈合时间。 在骨科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四肢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从机械学向生理力学转变,外固定手术期间,手术切口较小,只需要将外固定钉打入到骨折位置,实现骨折端复位,同时,固定效果明显,其可能减小对骨折端及其周围损伤,创伤小。 外固定器的特点如下:(1)对骨折两端进行固定。 骨折愈合期间,骨折端固定特别重要,患侧肢体移动期间,需要合理固定骨折端,避免移位的出现,防止其因为旋转及剪切等应力作用影响其稳定性。 (2)断端生理应力效应。采用固定器治疗,很容易增强愈合应力刺激,使骨折及早愈合,加快成骨细胞、纤维细胞和骨细胞合成速度,以便骨折两端结合紧密,固定方法与骨折端应力分布状况存在紧密联系,单面固定时,骨折愈合效果并不理想,多面固定方法有助于骨正常应力分布,其他因素的影响减小,加快骨折愈合,外固定手术实施期间,加强对肢体负重锻炼及肢体功能的关注,及早形成骨折应力,在短时间内连接、恢复骨折两端。(3)断面建立形成互逆效应。 恢复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在外固定器的辅助下,可以为良好锻炼的展开奠定基础,骨针带来的断面剪力与外固定器的断面剪力平行,并不会导致患者锻炼期间断面剪力增加,可以加快术后康复速度。 结果显示,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析,外固定架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高,帮助其及早展开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发挥的优势比较明显,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安全度高,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有利,可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