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风险护理程序在急性哮喘肺部感染患儿中的应用
2023-12-15李娜瑛
李娜瑛,景 钰,黄 菲
(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高致病性、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护理干预。主动风险护理程序强调护士对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开展风险事件的预警研判、主动处理等,以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1]。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急性哮喘肺部感染患儿,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48例急性哮喘患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8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呼气性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先天性畸形;免疫系统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差。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男37例,女37例;年龄1~7岁,平均(3.25±1.64)岁;住院时间5~12d,平均(7.12±2.52)d。观察组:男36例,女38例;年龄1~8岁,平均(3.64±1.59)岁;住院5~13 d,平均(7.61±2.3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如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加用主动风险护理方案,具体如下:①根据儿科护理人员的层级、专业、重点患儿合理安排人力,弹性排班,形成完整的护理体系。②加强针对肺炎儿童的护理专项培训,增强护理团队成员的风险意识以及预测分析风险因素的能力。③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专科护理风险的识别和等级划分,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如临床指征判断、细菌病原谱诊断、心电监护、血气分析、肺功能、用药表现、呼吸道评估、婴儿期母乳喂养以及并发症评价等,提升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和内涵。④依照病案管理内容,对住院患儿的个体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做好归因性管理,明确判断危险程度,计算危险度临界值并形成标准化护理语言,以此为依据,明确风险控制计划,确保多元化管理方案的实施。⑤以患儿需求为导向,注重患儿的健康教育,制定更为密切的随访,告知家属意外事件的诱因,明确危险隐患的预防、处理原则及程序。在充分沟通激发患儿家长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分析潜在安全问题,使每一位患儿家长都知晓风险信息收集、报告及遵医嘱配合的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能动性。
1.3指标评定 疗效:痊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胸片检查显示,病灶消失;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经胸片提示,患儿病灶有所缩小,未来1个月内未见发作;无效,患儿哮喘持续发作未见好转,病情加重或死亡。护理安全行为调查:包括风险档案建设、预测与分析、健康教育及人文关怀、危机处置及设施、管理追溯等5个分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护理安全行为越好。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74例患儿中,痊愈37例,好转30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0.54%;对照组:74例患儿中,痊愈28例,好转30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78.8%。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41)。
2.2护理安全行为问卷结果 观察组安全行为问卷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护理安全行为问卷结果分)
2.3两组住院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及体征改善时间的比较
3 结果
疾病的转归离不开有效的治疗,更离不开有效的护理[2]。急性哮喘患儿肺部感染具有病情危急、并发症多、治疗过程复杂等特点[3-4],同时患儿年龄小,很难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如何加强杜患儿的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及安全行为问卷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体征改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提示主动风险护理方案能有效提示临床效果,加快患儿的病情恢复。究其原因:观察组的风险档案建设涉及对患儿的风险评估和记录,更加关注患儿的风险因素,能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从健康教育及人文关怀可以看出,观察组更加注重向患儿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和心理支持,危机处置及设施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应对患儿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并提供适当的设施支持。
综上所述,主动风险护理程序是急性哮喘肺部感染患儿安全管理较佳的方法,能提升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