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2023-12-15吴一冯长利
吴一 冯长利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4)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
文化之根,存于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文化自信便植根于长期历史实践的探索与积淀。
(一)萌芽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魅力,这使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也为当代中国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与灵感支撑。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经过百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力拼搏、永不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自秦汉统一以来,中华文化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推行的前提下,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蓬勃发展起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长期历史演变进程中,经历了朝代的分崩离析以及政权的更迭兴亡,大一统的中国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优秀成果。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仍一脉相承、影响重大,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富的文化成果与独特的精神特质彰显中国特色,筑起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二)探索于革命文化的艰辛求索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走进了漫长且屈辱的近代史,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等遭到破坏,经济方面也遭到帝国主义打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秩序混乱,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便成为反帝反封建。在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时,中国的有志之士团结一心,经过长期探索,开始陆续从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推动近代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社会各界人士为保卫国土,维护主权,挽救民族危亡,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救国的方案,但由于其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斗争屡屡失败,民众陷入了文化“自我怀疑”漩涡。十月革命后,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的早期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近代革命文化在党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得到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透彻,对国情以及国际形势的认识不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革命斗争过程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指导原则,找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面对不同的敌人,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直至今日仍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结合国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此过程当中产生了诸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精神,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1]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四夷宾服,万邦来朝”是中国古代盛世标志,但自鸦片战争以来,自救运动屡次失败,失去大国尊严,一定的“文化落差”使部分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了怀疑。中国共产党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国实际,在斗争实践过程中领导人民逐步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历史任务,革命建设中凝练出的红色文化精神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全面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全国范围之内兴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社会形成了好学求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立足实际,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的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党中央及时注意到文化领域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既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注重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丰富,重塑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全球的席卷,世界范围之内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冲击已成为必然,中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取众家之长,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实践过程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更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在时代发展的大形势之下应运而生,精炼凝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在不同的层面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也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体现出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从实践中获得检验、发展的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鼓舞人心的革命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之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理支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挖掘和寻找到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3]鲜明体现出马克思的实践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当中逐步摸索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地来面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困境、机遇以及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鼓励创造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便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势,对中华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建设。历届领导人始终坚持推动文化领域建设,逐步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国家、社会、公民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也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2012 年开始,在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情况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正式提出“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化领域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符合中国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提高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需求,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理论品格,立足本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利用并创新丰富的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也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深入人心,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将其看作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约束,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表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并影响制约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而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得知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鲜明地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文化的自信要以综合国力作为硬支撑,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作为精神领域的一种激励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由中国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5]。具体体现为西方国家以及民众始终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甚至自傲,就正是由于其背后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反观中国,由于近代中国国力日渐衰落,一部分国人在比较东西方国力以及文明的差异的过程中,开始质疑中华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逐步流失,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前景不断变好,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国人对于文化的底气不断强大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知,国家实力是否强大,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在此前提下,立足实际,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立足本国实际。在这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充分表明,中国各个领域的建设进步飞速,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不断增长的硬实力使国民对待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在与日俱增。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积极或消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但社会意识并非单纯地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制约,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体现为,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并非都是独立分割的,而是在继承原有文化基础之上丰富拓展而来,例如中国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的基础之上,在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及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创新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大繁荣。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通俗来讲,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并不一定处于世界前列,同样,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国家可能经济领域建设也并不与之匹配。例如,尽管当前中国国内发展面临难题,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某些领域的建设并不占优势,但是同样可以建设更具优越性,更能够凝聚人心的先进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便充分彰显了中国具备在世界舞台上掌握国际话语权、彰显优势的能力。
同时,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也进一步强调当前必须着眼于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合理性,能够促进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或满足社会发展某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全社会建设坚持主流价值观引领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过程当中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力量,发挥作用,推动进步。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生成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不单单要考虑其发展植根的历史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寻理论支撑,也要考虑到其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即现实原因。
(一)安全需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思想方面的工作已成为一项极其重大的工作,以保持内部团结稳定,抵御外部冲击。党中央及时把控安全形势,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将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做强做牢,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凝聚力量。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某些国家反华势力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挑战中国一元化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安全形势迫切要求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要增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信心,提高国民对于国家、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决策的信任度,也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确保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除此之外,尽管当前中国的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仍面临很多的内外部挑战和威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国家内部发展的一些社会制度并不完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面对国内外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成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不可少又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中国面临着发展的好时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防范各种西方错误腐朽思想的侵入和干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提高国民辨别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现实需要。
(二)外交需要:坚守话语阵地,提升良好国际形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期,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解决贫困问题的历史重任,逐渐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仍面临着“失语”的危机,“挨骂”的处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为阻碍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因素,作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实力强劲的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坚守话语阵地,建立起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现阶段,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中。某些西方媒体热衷于炒作“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无论大事小事,通过各种方式诋毁中国形象。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持有固有的刻板印象,并不愿真正地了解中国,只是以西方的话语体系来编造一些所谓的“事实”“依据”来进行宣传,报道内容充满意识形态性与偏见性,借此来打压中国,抹黑中国形象。[8]而由于缺乏与经济、军事实力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与强有力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与经贸往来总是被扣上“政治侵略”或“经济胁迫”的帽子,在国际舆论当中并不占优势,国际形象遭到“他塑”。
事实证明,中国想在国际社会当中重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真正“强起来”,必须坚守话语阵地,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中国要牢牢把握机遇,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借助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快建构国际话语体系,重建良好国家形象。
(三)战略需要:推进全球文明秩序重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现行的国际秩序是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体系,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发展中国家全球意识觉醒,有力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以及文明秩序的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凝练,是深刻剖析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立足全人类发展大局所提出的中国智慧,也是超越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及文明秩序提出的新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古至今,世界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任何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会伴随着带有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印记的治理理念能够在国际社会上被绝大多数国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抛弃陈旧全球化秩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格局,展现出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强调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成果,将沿线各个国家的发展愿景考虑在内,是适应时代发展,能够给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的重大项目,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同时,这一理念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不仅让中国人民进一步坚定了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具有推动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阔的包容性,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坚定文化自信的能力和气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9],文化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前,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等制作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并加强文化输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康发展,蹄疾步稳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