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兵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路径探析

2023-12-15袁雨曦谷建杰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兵团共同体中华民族

袁雨曦 谷建杰

(1.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2.塔里木大学 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新时代的现实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来开展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22 年7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时,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新疆高校的重要性。新疆高校不仅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使命,也承载着培育兴疆固边建设者、服务者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本文以兵团高校为例,通过梳理兵团高校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探讨于新时代背景下,兵团高校如何在进一步优化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建设路径,以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于兵团戍边人的培育与建设中。

一、新时代兵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下兵团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不仅呈现出有关于历史、政治和实践的三重意蕴,还展示出自身所具有的“屯垦戍边”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凝心丸”

自秦汉一统之际,“大一统”观念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理念的推动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进行着维稳戍边的生动实践。但由于兵团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内外敌对势力仍不断企图运用各种手段及方式进行具有民族分裂性质的活动,兵团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更是由此成为了他们妄图实现自我不可告人目的的人群。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旨红线,还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石。因此,新时代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为了兵团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构筑新时代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助力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最新理论成果。为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出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兵团高校是培育新时代戍边人的主阵地,对塑造兵团大学生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对厚植兵团大学生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铸牢于兵团高校的基础性和常态化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兵团高校加速构筑思想政治建设的助力燃剂。

(三)是夯实新时代兵团戍边人主流意识形态的“保障屏”

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中指明道路时,偶然性也频繁不断引起各种挑战,诸如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利己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都使世界局势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中。面对诸多的“变”,兵团高校应始终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保障红线,通过基础性培育和常态化教育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兵团大学生从理论认知角度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原因,从实践认知角度真正落实好、发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兵团大学生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新疆长治久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而培育他们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屯垦人和戍边人。

二、新时代兵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现状

厘清当前兵团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找到提升路径、制定正确措施与对策的关键。多年来,兵团高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创新创建研究、进行“三进两联一交友”的民族团结活动、开设“简明新疆地方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式,积累了大量关于兵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与方法。但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态势,兵团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短板与不足。

(一)受教育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不够深刻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其是一条复杂的历史动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交织同行,因此铸牢受教育者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基石,不仅需要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也需要有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实践战略高度,即既要让受教育者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让受教育者明白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让受教育者意识到该如何于新时代的实践中铸牢此基石。但目前,兵团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深度还不足,主要表现在:或是理论认知拘泥于简单识记层面,不理解深层内涵;或是理解部分理论内涵,但不知其所源;再或是理论认知较深刻与全面,但未能有效与实际相结合等。究其原因,如下:一方面,结合兵团高校的生源特点,从受教育者层面来看,民族学生的占比较高,而因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风俗的影响时间较长,则易于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习惯性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相混淆。另一方面,从教育者来看,部分兵团高校教师在所进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实践工作中,进行无区别性授课,即在未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性含义基础上,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思政一般理论,进行“囫囵吞枣”式教授,部分教师更是只停留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表层分析,没有深化系统呈现与相关理论知识有联系的感性思考分享。

(二)教育主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能否厚植于兵团大学生心中,不仅在于是否于教育过程中明确了铸牢内容,关键还在于是否明晰了铸牢对象及是否有效把握住了铸牢对象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兵团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明确了“培养谁”的靶向中心,不仅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靶向目标,进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时也面向汉族大学生进行了同一堂课的意识培养教育。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如何培养”的过程中,兵团高校的教学也呈现出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和教育平台不够联动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缺少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拓展,兵团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在“第一课堂”的思政主渠道进行,教师多选择运用纯理论教学,缺少对兵团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入把握,忽视了该年龄段学生乐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其二,缺乏对兵团红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应在显性的理论课中逐步生动呈现,还应如春风化雨般显露于隐性的校园文化中;其三,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重运用和对教学平台的联动发展。

(三)教育机制: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体系不够健全

清朗的教育机制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也是筑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也在迅速发酵和蔓延。加之新疆地域属性的特殊化、民族成分的多样化和文化资源的多元化特点,新疆自然成为了敌对势力主流价值的主要输出地域。民族分裂分子妄图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和破坏这道意识形态战略安全防线,加大了兵团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浊化风险,例如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易陷于网络的消遣和娱乐情结,结合新媒体传播速率的及时性和信息范围的海量性,阻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消解大学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形成与建构。而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兵团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体系不够健全,若能够形成以学校顶层党建引领为中心,协同各部门齐发力、各学科共育人的纵横式的、类网格化的教育机制,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则可发挥合力优势来阻挡非主流意识形态,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新时代兵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指向

(一)透化理论教学,扎实兵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认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发力点在于基础性理论内涵的传授和讲解。结合兵团高校的生源特点,兵团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坚定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教学。例如对于基础教育认知薄弱的民族学生,尤其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首先着重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讲解,并进行多层次丰富化的阐释,一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应把新疆地方史作为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让兵团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离不开”是什么、“五观”“五认同”是什么;另一方面,结合兵团发展特征,应把兵团发展史作为拓展内容,让兵团大学生深入体会兵团精神谱系(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是什么,由此引导兵团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其意识形态领域之中。除此外,还应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逻辑,从“华夷一统”的“天下观”中找到根源,从爱国主义的传统理念中汲取养分,从而逐步引导新时代兵团戍边人建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

(二)构建多元平台,拓宽兵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育人载体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施载体,为靶向铸牢兵团大学生关于民族团结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体系构建提供了有效保证。基于此,兵团高校在进一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时,应搭建多元平台,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其一,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比于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理论教授,大众化、生活化地让学生感知交流交往中所富有的真实交融情感,例如带领学生走进兵团红色实践基地、去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研等,将更有助于学生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上升为信念自觉,;其二,连接多面性的教学平台,除却丰富学校的教学载体外,还应运用社会大课堂和家庭小课堂进行联动教学,共同帮助学生铸牢主流价值观,例如将民族团结模范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借助“三下乡”活动切实感受民族同胞的生活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其三,运用多元化的网络媒体,网络信息时代下,通过大数据传播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激人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日常化,还能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正能量影响。

(三)健全相关机制,加强兵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是属种单一的思政课,而是涉及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交融性课程。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兵团高校基础性教育中,还需要兵团高校各机构协同努力。但因涉及机构多、层面广,应着重注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因此,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兵团高校应健全相关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全面加强顶层设计,秉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扎根垦区办大学的信念,细化兵团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使其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由此逐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最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是合力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即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以课程思政为发散点,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各个专业学科的课堂、走进各个艺术课堂的领域,从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悄然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态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兵团共同体中华民族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