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基于“精准调查研究”分析框架
——重读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2023-12-15黎姿贾霄锋
黎姿 贾霄锋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699)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也指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调查指针。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百年奋斗过程中通过检验得来的重要经验理论和行动指南。实践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其中“精准调查研究”就是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基于新时代宏伟背景,重新解读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尝试获取“精准调查研究”分析框架,是探索和分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反对本本主义》与“精准调查研究”分析框架的理论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贫困问题业已消除,人们在强调物质富裕的同时更加期待精神哺育予人,但是实现共同富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共同富裕存在短板。地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教育、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利益关切存在质量和机会不均。其二,对共同富裕的认知存在偏差。将共同富裕视为平均主义和物质富裕,忽视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视为政府单向行为,忽视精准调查研究的重要前提作用。
从《反对本本本主义》与“精准调查研究”两个视角并行出发系统审视我国共同富裕,为顺利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新的方法论视角。基于宏观价值取向,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意识自觉性。要清楚“我们的斗争目的是要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3]p115,毛泽东指明当时社会矛盾和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明确奋斗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百年大计,“政府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最重要的职责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人的发展角度来构建共同富裕的实施框架”[4]。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难点在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正在制约实现过程,契合了毛泽东《反对本本本主义》中人的主体性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
基于工作路线,坚定走群众路线不动摇,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3]p111,一部分同志“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3]p116,毛泽东提倡研讨求是。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的现实性,共同富裕要警惕走马观花式的社会调查,秉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共同富裕的主体,通晓人民群众的状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来源根据,确保共同富裕政策源于人民又归于人民。
基于工作方法,运用访谈法,通过与人进行有目的交谈获取相关信息资料。“那种不开调查会,不做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3]p116,科学划定访谈对象。在区域、质量、群体等宽领域多层次共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过程本质上具有广泛与复杂、系统与动态并存的特质,因此消除发展障碍非经验之谈。
由此,整合《反对本本本主义》中价值取向、工作路线与工作方法,分别从共同富裕推进的宏观价值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及问题导向,微观现实路径——深入群众施行访谈法进行精准调查研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方法论指路。
二、实现共同富裕需吸取毛泽东对脱离“精准调查研究”批判的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推进过程坚持精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二是通过调查检验成果落实的有效性。
(一)与人民同呼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人民所需是党之所求,利民福祉是党之向往,共同富裕牵涉多方利益,需审慎思察。“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把感想当政策”[5]p800,此过程忽略政策关照的主体,造成政策主体空洞以及对象偏失。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性的伟大工程,关乎人民、社会、产业创新等多领域的利益,因此,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并明晰各领域瓶颈,充分发挥各阶层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参与作用,构建国家与社会双轨并行机制。
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国内环境,制约共同富裕的因素错综复杂,切实体验民生环境进而发现不足之处,是领导干部最宝贵的经验。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社会化大发展,利益群体逐渐多元化,制定政策易忽略一方或多方诉求,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3]p110,集思广益,既符合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提升决策质量,又减少了政策执行的阻力,助力政策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其二,重视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共同富裕的推进体现出动态性和复杂性,加之地区间经济文化存在差异,党员干部如果“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5]p799在这种状况下极易形成潜在的唯心估量和偏颇的工作指导,因此,践行精准调查研究工作方式,重视提升领导干部躬行实践的能力,摸清基层发展潜力与困境,综合考虑政策方案的倾向性与可行性,促进益于共同富裕的方案多元并举,激发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内生力。在内涵上,共同富裕目标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裕为内核进行双向建构;在进程上,共同富裕的实施以党和国家为顶层,以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为基层进行双向融合。
(二)矫正共同富裕政策执行偏向——“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其一,矫正实施过程的一维性。“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3]p111党和国家为共同富裕制定了总体规划,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对当地民生状况作细致精准的研判,二者有机结合,深化共同富裕政策精准落实,切实有效造福百姓。
其二,规避结果的无效性。国家谋划大局推行政策,存在基层单位成为接受和传播任务的“录音机和播放器”现象,对于结果置之不理,“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3]p111,究其原因在于“盲目地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共同富裕乃国家大计,始于人民而忠于人民,万众期待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成果,滋养我国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故此,政策执行必须善始善终,实地测量辖区百姓是否真正受惠,产业是否发生结构性转变,经济是否转向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是否健全等。
共同富裕政策执行的偏向性非朝夕弊病,其根源在于一部分工作人员服务基层意识不清和实践意识淡薄。党和国家将共同富裕置于人民群众内部,赋予其人类所具有的交往行为范式特质,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相统一的可能性以及双向互动促使共同富裕的有效性成为必然。
三、实现共同富裕:反对教条主义的时代性要做到精准调查研究
教条主义随时随地有发生的可能性,面对新形势新状况,对教条主义有正确的认知并能做出客观有效的判断不可忽视,坚持调查研究方法论视角克服“教条主义”再现,以解决共同富裕的难点、拐点和堵点问题。反对“教条主义”关乎如何扎实有效地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必须思考如何将党和国家的全局性战略谋划与各领域不断涌现的现实难题深度结合。
(一)警惕新形式的教条主义
我国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逐步赋予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但如何顺利推进共同富裕目标达成,必须厘清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认知界限。
首先,“将共同富裕理解为物质富裕,忽略了共同富裕的精神富裕方面,仅将重点关注于物质生活领域”[6]。精准扶贫脱贫历史地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问题,但绝不是达到了物质和精神都富足。其次,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消解本国历史实际,将西方理论泛化为发展指南,崇尚“西方福利主义”,遵循西方国家倡导的价值理念。西方社会共同富裕逐渐出现了“物质满袋子,精神空袋子”现象,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致力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领域同构发展,防止出现由物质文明极大丰富造成的社会物欲化与拜金主义现象,因此,推崇西方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在本质上相悖。最后,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化和一刀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和阶段性的过程,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先富带动后富。
(二)重视精准调查研究
1.继续完善制度设计,从制度上规范调研的科学性,疏解共同富裕难点。
推动共同富裕的每一阶段都需要设计和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横向与纵向各个区域高质量稳步过渡。
其一,要完善国家调研制度规划,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章可循、有度可量。从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出发,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实事求是的调研意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与多元主体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细心、专心、耐心地挖掘问题,破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物质与精神建设上的堵点、难点和拐点。其二,要制定严格的决策制度,从根源上保证决策有据可依。实现共同富裕关乎党和国家与人民的生存发展,因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共同富裕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为了避免调查研究出现弄虚作假、浮于表面和主观随意性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事故,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决策程序,严密审核决策的调研材料,推动决策科学化。
2.加强主体互通互融,寻根问民,破解共同富裕的堵点。
一方面,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是国家切实秉持和贯彻“民本”思想的真切体现,从实践角度保障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察民意是对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推进的必经之路,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国家民族富强百姓安乐,是国家与人民联结的关键纽带,因此也应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角色。
第一,共同富裕的问题具有表面性和隐蔽性两种特征,党员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能以“旁观者清”的角色厘清人民难以解答的问题,但也会出现疏漏。第二,共同富裕推进的效度具有可测性。群众的利益与诉求是我们党和国家前进的内生力,是共同富裕的起点和归宿,但共同富裕的实现非政府所独有的行为活动,需要人民群众主动地贡献力量和智慧,人人贡献而使人人享有,共同富裕的政策会落实到社会的各领域,其落实情况一方面需要国家通过调研核实与评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拥护与否也是测量的关键指标。此时站稳人民立场的脚跟开门问策,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地位,集群众之智慧成为关键必要,形成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资源优势互补,主体间形成横向与纵向的互通互融、互鉴互嵌,弥合党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情况与百姓真实生活间的鸿沟,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
四、结语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是大势所趋,是党和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共同富裕目标在推进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威胁,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探索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牵涉的范围之广与程度之深,在实施过程中上至党和国家领导层面的战略谋划,下至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执行都应该以正确合理的价值为引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挥主体性作用,重视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工作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认知逐渐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教条主义正以各种形式随波涌动,为防止其加剧威胁和挑战的严重性,须辨识共同富裕的内涵,完善制度设计,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层面,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