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12-15刘晗晗胡小君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刘晗晗 胡小君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21)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是共产党人在“一个结合”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逻辑关系

“两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在“一个结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新的认识。“两个结合”中的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第一个“结合”内在地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拓展和深化,“两个结合”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个“结合”内在地包含着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一个新命题,但是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内涵上看,“中国具体实际”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具体实际”就是指的就是“国情”,那么中国的国情本来就包含着两个部分——中国的社会现实国情和文化历史国情,所以说第一个“结合”内在地包含着第二个“结合”。那么为什么在革命斗争时期没有提出第二个“结合”,因为当时我国实现民族独立是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社会现状,但是在坚持第一个“结合”的过程中,也总包含着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萌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意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才能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在1938 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他认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地吸收其文化精髓。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性的最佳途径就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1940 年1 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他说认为我们不能奉行“拿来主义”,仅仅机械地照抄外国的经验在中国是不可行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2]706”,又一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和在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中国要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描述了儒家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大同社会,在此之前必须先经过小康。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法论。

(二)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拓展和深化

当“两个结合”提出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从“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中分离出来,“中国具体实际”就单指中国社会现实国情,内涵从原来的广义变成了狭义。那么我国的历史国情就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代替。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第一个“结合”的补充,充分展现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认识。“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深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结合。但是“两个结合”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创新,而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两个结合”是由“一个结合”发展而来,是对“一个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解读。在第二个“结合”提出之前,我们党在强调第一个“结合”时,曾多次讲到把马克思主义同民族文化相结合。但是民族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其中也不乏有落后的文化和糟粕存在,那么第二个“结合”就明确提出了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文化自信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更加侧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国情。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我们转变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侧重点,以此来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使我们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第一个“结合”反映的是党在实践中的经验和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者相互发展的关系,第二个“结合”突出的是将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实践经验作为一个整体。从“一个结合”的提出到“两个结合”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过程,更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切实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坚持“两个结合”,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寻求它们的结合点,要坚决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始终牢记人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在文化背景和生成路径存在着天差地别,两者的内在差异性也成为了一个普遍认识。在当代社会,关于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异质—互补”说和“异质—互斥”说[3]。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具有不同性质的人类文明,是二元并列的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观点非常容易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认为两者是互不相容,无法共存的“你死我亡”的竞争关系,这种观点就特别容易滑向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这两种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割裂了两者的关系。这种论断既罔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促进两者相结合的历史事实,更无视了百年来我们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要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促进二者结合的政治大方向,没有方向的指导,那么我们就会像大海里航行失去了灯塔,最终会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失去了二者结合的大方向,就会迷失道路,最终可能就会走向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邪路和歪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两者的结合并不是对等的、仅仅是外在相结合的关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要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赋予具有时代性、中国化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警惕“全盘西化论”“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思潮。这些思潮都是外国势力企图分化、瓦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因此我们要看清这些思潮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克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运用这些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正确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新发展。

(二)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头,要促进“两个结合”,就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作出了中国式的回答,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握国际大势,围绕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回答中国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4]。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把握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时代特征。只有深刻熟练把握这些特征,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把握这些变化和特征,要求我们既要熟练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充分了解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又要正确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矛盾运动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既要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又要熟练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新变化,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有一系列各种这样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我们既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又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处理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牢记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

在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首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两个结合”需要人民群众来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凝练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成果。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都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拿出来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收场。总结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了解到人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没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究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都参与到革命中来,壮大了革命队伍,同时不只是“画饼”,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可以发动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唯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掌握群众的力量,才能将群众转变为推动历史发展、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始终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希望而展开。其次,“两个结合”的成果需要人民群众来检验。“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必须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算取得成功。任何理论,都要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回应人民群众需要才能称之为成功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的产生,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那么它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是无法被用于指导实践的。一个理论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那么将会走向销声匿迹的命运。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这些理论成果最终的目的是要被人民群众掌握,那么就要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通俗的内涵,进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所以,要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设想作为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深入基层,促进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群众。

三、结语

“两个结合”的提出,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在解决我国现有问题的同时,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将中华文化的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转变 ,补充和拓展其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我们面临新征程上的问题和挑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结合过去的历史经验,发挥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无畏精神,始终坚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才能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