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务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023-12-15李素娟王金磊
李素娟 王金磊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即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新时代新征程进军的政治宣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清醒。
一、“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提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滋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滋养了党的建设理论。以《共产党宣言》为例,在著作中我们能找到这样一句原话——“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等思想不谋而合。在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这就跟“第二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内容是一致的。马克思曾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关于斗争手段,马克思认为既可以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也可以用合理、人道的方式。恩格斯则是在马克思合理斗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利用合法斗争不断扩充自身实力,“把它好好地保存到决战的那一天”[4],恩格斯的合理斗争思想其实已经涉及到了斗争方法,他已经在思考如何“善于斗争”。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也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新思想。1921 年4 月,他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作报告时强调:“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则是无论如何应当实现的。[5]”对于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列宁认为“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和创造,要在斗争进程中才能实行[6]”。难能可贵的是,列宁主张把党内斗争作为促进政党团结和保持政党先进性的手段,而不是打击报复的工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了党的建设理论。第一,自中国古代出现国家以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根深蒂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经验影响深远。第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也对党的建设产生很大影响。无论是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文化典籍《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离骚》中的上下求索精神,还是浩大工程与精湛技艺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第三,无畏强权、深明国家大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敢于与强权斗争、坚持正义的人。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到抬棺上谏的海瑞,从持节不辱的苏武到“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无不流露出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概。中国历史上也从来不缺少善于斗争、富有智慧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二)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个务必”作为一个整体完整提出虽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三个务必”所彰显的精神品质、优良作风以及斗争精神却是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之中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江西省三湾村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对红军进行革命性质和革命前途教育。这次改编,既是一次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初心使命的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工作中心的转变和执政考验,毛泽东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深刻思考,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形成了充满忧患意识的西柏坡精神,也是“三个务必”重要论断提出的历史缘起。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毛泽东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积极应对,艰苦奋斗,对内:政治上向未解放地区进军的同时剿匪反霸;经济上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恢复生产;社会风气方面清除社会陋习,推动妇女解放等;对外打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积极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在自身建设方面,多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号召团结奋斗。在取得重大成就时,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不能被眼前取得的成就所迷惑,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团结奋斗。虽然这在这一时期也曾历经曲折,如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冒进现象,但整体来讲,取得成就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接续奋进、主动求变。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同志的让好传统在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论述,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两个务必”升华为“两个永远[8]”的重要论述,为当时的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阐释并高频强调“初心使命”,高度重视“两个务必”的当代思想价值,号召全体党员在党经历的各种“考试”中都考出个好成绩。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以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斗争精神,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三)实践逻辑: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要求和新征程上的时代要求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加强党的建设就具有了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首先,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和金融风险问题;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城乡区域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生态问题;党员干部的精神本领状态问题,党风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建设现实意义重大。
其次,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国际力量对比之变与全球文化发展之变,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国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政治领域地缘冲突频发、经济领域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尖锐等,当此非常之时,如何不忘初心、增强本领、化危为机、凝心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成了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总之,新时代十年来,中国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胜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中仍有很多不足,“三个务必”重要论断的提出呼应了现实要求和时代呼唤。
二、“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
“三个务必”重要论断逻辑严谨,内涵丰富,体现了理想与信念、态度与行动、勇气与谋略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想与信念的统一
首先,初心代表理想,彰显目标。不忘初心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普通党员、作为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能忘记初心,又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建设者、改革创新者不能忘记初心。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从遭难蒙羞到站起来,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初心与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源泉,指引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
其次,使命代表信念,指向任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不同,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也不相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的使命任务就是推翻“三座大山”,赢得国家独立。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在发展大国外交、推动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加强国防军队建设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
最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两者在逻辑内容上却是有机统一的。有了初心才会去完成使命,完成使命是为了践行初心。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态度与行动的统一
首先,谦虚是一种态度,谨慎是一种处事风格。与谦虚相反的态度是骄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如果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很容易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的深渊而停滞不前。因此,号召牢记谦虚二字,是实事求是的表现。谨慎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处事的风格,既不冒进,又不畏首畏尾,而是审时度势,冷静判断,认真负责。谦虚谨慎放在一起就是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居安思危,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其次,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品质,也是一种行动意志,代表了克勤克俭的道德情操和埋头苦干的积极作为,体现了永葆先进的生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创造力。排除现实万难需要顽强意志,永葆先进需要付诸实践,书写新篇章也需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
最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想与做、态度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拥有谦虚谨慎的良好态度才会有恒心、有韧劲儿去艰苦奋斗,前者是思想和态度的体现,后者是行动与意志的彰显。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气与谋略的统一
首先,敢于斗争是一种勇气、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品格。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斗争存在的普遍性,斗争是必要的,所以要敢于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斗争任务,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与同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为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土地革命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的地下斗争,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全民族抗战时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同党内错误思想,错误路线的斗争。进行以上这些斗争无一不需要斗争勇气,甚至是牺牲精神。
其次,善于斗争则体现了本领、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干事创业不仅要有勇,还要有谋,有勇有谋、顺势而为,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乏充满斗争智慧的光辉事迹,上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也饱含斗争智慧与谋略,给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增强斗争意志,注重斗争策略等。
最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勇气与谋略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要有勇气、敢担当,又要有谋略、能斗争。在斗争中增本领、长才干,永葆先进性,才能实现长期执政。
三、“三个务必”的时代价值
对于肩负民族复兴伟业和崇高使命任务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赶考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赶考之问、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之问,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理论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三个务必”重要论断内涵丰富,其推崇的理想信念、彰显的精神品质,拓展的理论内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了革命精神,丰富和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
1.“三个务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饱含忠信思想和美好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不吝于对忠诚诚信品质的赞美。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特别推崇忠信,留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发人深思的名言。同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也特别推崇忠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主张。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关羽和诸葛亮之所以受人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们是讲忠诚、讲信义的典型代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提出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信义思想,又突破狭隘的忠,去忠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这里的使命则是先进思想、崇高理想的指引下的自觉担当。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深赋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满招损、谦受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哲理,启示我们要懂得未雨绸缪、保持低调谨慎。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运用,实事求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注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里的“谦虚谨慎”就包含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不脱离群众的清醒认知,“艰苦奋斗”则侧重顽强意志与具体行动,是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凸显无畏勇气和非凡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对勇气与魄力、拼搏与牺牲的赞赏,对家国情怀,平天下壮志的宣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但“三个务必”中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斗争的底气也是源于纯粹的初心:为了人民。因此,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意识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还突出强调能担当、会担当,有本领、有智慧。
2.“三个务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必胜的革命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不忘初心的重要性时特别强调了不忘初心不仅仅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还是作为革命者的不忘初心。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取得改革——“第二次革命”历史性胜利,必胜的信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继承了优良的革命作风。这是“三个务必”当中第二个“务必”,也是对“两个务必”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两个务必”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号召全党同志在革命胜利后继续保持革命作风,经受住执政考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西柏坡,重温历史,对“两个务必”进行新的阐释,强调其当代价值。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弘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上,在党领导的斗争实践中,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还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经济领域斗争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斗争精神都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征程上号召全体党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弘扬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体现。
3.“三个务必”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是从党的建设历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使命的提出及系统论述都是首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初心和使命的论述丰富了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初心的保持不能单纯只依赖对人民群众的真诚朴素情感,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使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自觉。
对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发展。“三个务必”对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理论的新阐释,如,从“两个务必”中概括提炼出其蕴含的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对党的建设范围的新延展,如传统的党的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等方面,“三个务必”还涉及到了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方面,丰富了党的建设内容。
对“斗争”理论的深入拓展。“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将精神层面的斗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突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与主体自为,拓宽了对斗争理论、斗争精神的认识。
(二)实践价值
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也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对国家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以党自身的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三个务必”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党建论断,同样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目标导向,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价值引力,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与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制度保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由一种价值追求上升到制度机制层面。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驱动力。
2.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塑造了顽强的意志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0]”,任务复杂而艰巨,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11]”。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继承于“两个务必”,并与时俱进,强调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因循守旧”,踏实肯干,一心为民。对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塑造了顽强的意志力。
3.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无尽的战斗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驱动力、意志力,更需要战斗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碍,遇到困难首先要“敢战斗”,这就需要斗争的勇气和无畏的气概。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势单力薄,需要凝心聚力汇聚磅礴伟力,才能“能战斗”。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有本领、懂方法才能“会战斗”。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敢战斗”“能战斗”与“会战斗”三者的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了无尽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三个务必”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断,其内涵丰富,时代意义重大,它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塑造了顽强的意志力,注入了无尽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