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寿波:换一种身份,还是在家乡

2023-12-14梁伟

中华儿女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

梁伟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3年7月21日,重庆市綦江区今年新招募的志愿者伴随着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歌声,奔赴各自岗位,开启人生新篇章。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綦江区三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寿波向志愿者们分享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这些年来,一批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身影奋斗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基层治理等一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王寿波是这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自2003年到綦江新盛镇服务后,他便扎根在基层一线20年。

看着这些新成员,王寿波说:“20年前我说过,找工作不是看工薪多少、职位高低,而是看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小;体现人生价值不是看你资产多少、名气大小,而是看你到底为社会、为人民有多大贡献,这也是我20年来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动力。”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1980年,王寿波出生于重庆市南川区石莲镇,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几亩地里种着水稻、玉米和红薯。他和弟弟都在田里长大,十来岁就要帮着家里割猪草、掰苞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即便生活不易,王寿波的童年却格外精彩,调皮的他喜欢爬树、抓鸟、翻墙头,但每当面对“蚕宝宝”时,他却格外安静。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蚕桑主产区,当地的养蚕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产业,石莲镇自然也不例外。很小的时候,王寿波就知道,养蚕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每天都要采摘新鲜桑叶,分三次定时投喂,蚕到大龄时还要“加餐”。即便辛苦,但对王寿波来说,“蚕宝宝”就是他的学费,也是家里生活费的补给。或许在那时,王寿波和“蚕宝宝”之间就有了特殊的缘分。

“我永远忘不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我和弟弟的学费,爸爸蹲在墙角抽闷烟的样子;我永远忘不了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爸爸半夜三更起床,背上近100斤的大米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城里赶早集的情形;我永远忘不了父亲那长满厚茧的双手和充满期望的眼神……”王寿波说,“我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彻底改变命运,让父母不再受苦。”

正是带着这样的决心,1999年,王寿波被西南农业大学蚕丝学院录取。虽然考上大学非常开心,但是对于蚕学专业,他有些失落。他原先填报的是水产专业,却被调剂到了蚕学。那几年,中国的丝绸出口持续下降,国内不少丝绸企业都濒临停产、倒闭,对于蚕茧丝绸行业的未来,很多人并不看好,所以他有些踌躇。

但是,进了大学之后,王寿波就再也没有丝毫犹豫。在学校,他听了很多农学大师的课,学校的氛围也很好,他说:“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成长,收获也很大,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提升。”

2003年,王寿波参加了重庆市公务员考试,并且成功“上岸”,进入重庆市公务员候录库,就等着毕业之后和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而就在此时,因为“非典”肆虐,被封控在学校的王寿波在海报栏中看到了共青团中央號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招募启事,上面写着:西部计划是一项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西部地区合作交流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的口号是“携手共建西部,共创美好未来”。

“‘非典时期,一位女护士的事迹让我特别感动,她因为护理多位病人,不幸感染了病毒,最终这位年轻的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很震撼。或许这也是我放弃公务员,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催化剂。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她让我陷入了对社会责任的深深思考。一个平凡的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她的时候挺身而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能做些什么?”王寿波说,“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倘若能够去这样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自然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一轮轮面试之后,王寿波终于成为全国第一批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其间,不少单位向王寿波抛来了橄榄枝,其中还有一所大学,希望他去任职,但王寿波没犹豫,最终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村民口中的“王大学”

2003年8月8日,王寿波在重庆市委党校接受了志愿服务前的岗位培训,正在这次培训后,他知道了自己的服务地点,不是心心念念的西藏、新疆,也不是贵州、云南,而是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

得知服务地点的那一刻,王寿波有些失落。新盛镇距离石莲镇,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但他没有去过,对那里也并不了解。8月31日,王寿波与其他74名志愿者一起,来到了位于渝黔高速公路节点的重庆南大门——綦江县。初到新盛镇,他有些“欲哭无泪”,一片片低矮破旧的房屋,坑洼不平的泥石路,几个偶尔路过的行人,晒在镇政府办公楼前的稻谷,还有东倒西歪的箩筐和靠着墙角打盹的老人……

“完全没有想到,当时的农村还是那么落后,这里和我童年的老家有些相似。”王寿波说,“最初感觉特别不方便,学校有电脑、网络,这里只有党政办有几台电脑,还需要拨号上网,电视还是闭路电视,办公室改造的宿舍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当时的落差实在太大了。”

王寿波被分配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协助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动员群众种植桑树,发展经济林,进行退耕还林。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显然不是他追求的,常联系的大学同学在城市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收入可观。那一刻,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想等志愿服务一年期满后,就去市里找一份稳定工作。

单位的前辈看出了王寿波的退意,劝他:“农村肯定跟城里没法比,有差距,但是基层特别缺年轻人,你是我们镇上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基层好好干肯定有大作为。”

下村时,王寿波看见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伤心地将生病的蚕子全部扔掉。王寿波上前发现,这些蚕得的是“白僵病”。他耐心地给老大娘讲解“白僵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并告诉她,只要经常将漂白粉和石灰配成的“防僵粉”撒在蚕子和蚕座上,就能有效防治。看着老大娘怀疑的眼神,他就亲手做示范,老大娘很快就掌握了方法。为了感谢王寿波,老大娘从土墙房里取出了两个鸡蛋,煮了荷包蛋给他吃。

王寿波说:“在城里,两个鸡蛋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在这里,这可是他们自己不舍得吃,准备拿来卖钱的。两个鸡蛋可能意味着半个月的盐、一个星期的油。看着碗里热腾腾的荷包蛋,我特别感动。”

很快,这个防治方法就在当地传播开来。新盛镇是綦江的养蚕基地,高峰期年产茧5000担,但这里的蚕农常年被“白僵病”困扰。由于缺乏对“白僵病”的了解,蚕农都认为是蚕种本身的问题,根本无法进行防治,只能把发病的蚕成堆扔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通过推广“防僵粉”,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又是一次下村时,王寿波在镇蚕桑示范园育苗地里看见园主正为一片萎蔫、枯黄、断根颈的桑树幼苗发愁。仔细观察后,他判断这是俗称的“泥枯病”,就让园主立即喷施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当时园主并不是特别信任他,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出人意料的是,幼苗全部救活了,挽回了十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此后,王寿波又参与组织实施了镇里的蚕桑科技项目。随着项目实施,全镇推广蚕台育200多套,为养蚕农户节省劳动力50%以上,深受农户欢迎。在全镇推广桑树一步成园2000亩,采用100%的肥球育苗,地膜栽培,亩栽达2000株。实现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后,当年秋季多养秋蚕1000张,增加蚕茧产量30000公斤,增收30万元。

能够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让王寿波有种“被需要”的感觉。村民们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好,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没事也会拉着他聊聊天,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王大学”。

王寿波说:“这一年的志愿服务,我得到了特别大的锻炼,快速成长。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通过这一年的磨炼,感觉自己和老百姓越来越分不开,那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西部计划志愿者中首位“村官”

2004年9月,綦江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经过慎重思考,王寿波向新盛镇党委报名参加气田村党总支书记的竞选。那一年,他只有24岁,在竞选人员中,他是年纪最小的。他为竞职演讲做了精心准备,根据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他针对群众最关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三大打算”,并陈述了自己的四大优势:年轻、不存私心、有专业技能、信息灵通。

王寿波是有群众基础的,在志愿服务期间,他经常下村蹲点,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户家都去过。很多人听说“王大学”要竞选“村官”,议论纷纷,一致表示要支持他。果不其然,王寿波的演讲得到了党员和群众的阵阵掌声。

“在‘王大学指点下,我们喂的蚕都要比原来高一个级了。”不少在养蚕技术上接受过王寿波指导的村民,边听演讲边不时“叫好”,不由自主地为他加油助威。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王寿波当选为气田村有史以来最年轻、学历最高、第一个非本村人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对于他的当选,新盛镇党委班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也想看看年轻的王寿波在这里能有怎样一番作为。

王寿波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成功当选,其实村民选择的不是我,而是科学、是技术,他们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意愿那么强烈。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寿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任之初,他就烧了“三把火”。

村里有一條人行道,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就有很深的泥浆,老人根本无法出门,小孩上学经常摔跤。王寿波四处发动募捐,最终募集到一万余元,带着乡亲们一起干,仅仅一个月时间,一公里多长的混凝土人行道顺利完工。

气田村是由气田、寿安、高洞三个村合并而来,其中寿安片区不通公路,出门全靠步行,走半个小时才能坐车。经过多方奔走,王寿波在县扶贫办争取到10万元扶贫资金,修村级公路。2.3公里的路用45天就实现了基本通车,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的不便,也实现了寿安片区群众几十年的夙愿。此外,王寿波还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全村新打机井30余口,彻底解决了150多人饮水难的问题。

经过走访和实地调研,王寿波发现,虽然气田村是传统的蚕桑生产村,但长期以来,蚕农只重视蚕的生产,忽视桑树的管护,致使蚕种的发种量连年下滑。针对问题症结,王寿波提出了以创建样板田带动全村整体蚕桑发展的思路。2004年和2005年,他先后创建了450亩桑树冬管示范园和95亩桑苗嫁接示范园,把桑树改良技术手把手地教给村民。同时,他通过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实行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为了提高蚕农对科学养蚕的认识,王寿波还请来母校的专家、教授,对蚕农进行培训,村里的蚕桑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在当“村官”的三年时间里,王寿波带领村两委和广大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他说:“利用自己所学,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我已经融入了他们,他们除了支持我工作外,还帮我张罗个人问题,让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

将志愿服务的理念践行一生

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代表,王寿波还见证和参与了“2004西部计划万里采风志愿服务团出征仪式”,并作为志愿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能够在人民大会堂发言,真的特别幸运,特别震撼。我的发言就是围绕大学生在村里工作的感受,也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获得了组织的认可后,我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为乡亲们多办实事。”王寿波说。

三年村总支书记期满换届,王寿波回到镇政府担任统战委员。此后,他又被调往隆盛镇任纪委书记,分管农业、林业和水务,为隆盛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次,王寿波听到几名养蜂的群众在商量,养了多年的蜜蜂还是只有这么几箱,现在他们不准备卖蜂蜜了,转行做点其他营生。究其原因,还是蜂蜜市场不好,收入不高,大家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在大学选修过蜜蜂养殖的王寿波有些困惑,因为在当地,蜜蜂多为中华土蜂,品质高的中华土蜂蜂蜜应该供不应求,并且价格不菲,怎么会利润薄?

业内人都明白,卖蜂蜜賣的就是人品。消费者被假蜂蜜骗得多了,对真蜂蜜也有了防备心,消费者想买真蜂蜜买不到,真蜂蜜又卖不出去。王寿波知道,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带领乡亲们拧成一股绳,一起来干这件事。但是在村里,部分村民一直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看中的也只有眼前利益。他就一次次去说服,“大伙抱团取暖,我们制定同一个标准,养的蜂会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销售自然越来越好。”

就这样,当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申请商标,走正规化、商品化、品牌化的路子发展蜂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申报了商标、申请了条码、规范了包装。在村民努力下,小小的蜜蜂养殖逐步走上正轨,高峰时,合作社发展到养蜂1000多箱,每年蜂蜜产量超过50000多斤,产值500多万元,当地的老百姓都很信服他。

2018年,王寿波调任三江街道,这一干就干到了今天。直到现在,对于农业有着特殊感情的他,依旧会和街道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走向田间地头。他现在每天思考的还是农业改革方向在哪里,乡村振兴的方向在哪里,基层治理和乡村治理如何提升。

从2003年8月31日至今,王寿波在綦江奋斗了20年。回首青春岁月,王寿波说:“这20年来,我和群众一起上过山、下过田,栽过桑、养过蚕,养过蜂、取过蜜,现在仍然和同事们在高标准农田里插水稻、种玉米、栽红薯、种高粱。也曾当过团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纪委书记,组织过篮球赛、文化节;修过桥、补过路,带领群众共致富……回首这20年,是充实的、忙碌的,也是多彩的。虽然有时候也很苦,也有过遗憾,但自己从来没有抱怨,因为我一直在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

20年前,王寿波说,找工作是看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体现人生价值是看你为社会、为人民作了多大的贡献。20年后,王寿波依旧如此,他希望越来越多有知识、专业素养的年轻人来西部发展,而他自己,势必会将志愿服务的理念践行一生。

责任编辑 赵汉琪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
志愿西部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是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志愿者之歌
志愿中国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