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绒螯蟹幼蟹高密度养殖技术及“牛奶病”防控技术要点

2023-12-14霍文慧韩进刚刘桐山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河蟹牛奶池塘

王 菁,刘 群,霍文慧,韩进刚,刘桐山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300402)

河蟹是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近年来我国养殖产量不断增加,河蟹养殖业成为我国特色的产业,有力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河蟹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发展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河蟹养殖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养殖种质资源退化,病害日益严重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淡水养殖品种,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牛奶病是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中常见危害严重的疫病,目前在主要养殖地区相继发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发展。推广先进科学养殖技术坚持绿色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养殖是利用科学技术养成大规格高质量优质产品,通过合理的养殖环境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打造生态平衡绿色生产系统,积极预防牛奶病等幼蟹疾病的发生流行。

1 中华绒螯蟹高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1.1 中华绒螯蟹科学养殖概况

中华绒螯蟹为甲壳动物十足目方蟹科,世界各大江湖中共有300 多种螃蟹,我国的河蟹在可食用的20 多种螃蟹中最负盛名。河蟹主要生长在中国及朝鲜西部等亚洲部分区域,我国河蟹人工养殖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渔业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全国各地有养殖销售,由于国际贸易发展河蟹在欧洲地区逐渐繁衍[1]。河蟹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近年来河蟹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大对养殖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准确研判市场走势引导养殖户开展科学养殖非常重要。

河蟹在我国黄海东海沿岸分布,北方种群以辽河黄河系为代表,南方种群以南六江水系为代表。河蟹养殖业健康发展可以为渔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有17 个省市生产河蟹苗种,江苏河蟹苗种生产主要采用天然海水土地育苗方式,浙江河蟹苗种产地集中于宁波鄞州地区,辽宁河蟹苗种生产集中于盘锦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水产养殖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普遍,养殖周期后养殖废水直接排入附近水域导致水体恶化情况严重,外部水域受到污染等问题[2]。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经济甲壳类,我国河蟹经过多年发展建立完善产业链,但河蟹养殖是高投入高技术产业,不少地区养殖户片面追求产量导致效益下降,采用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国家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主要品种养殖产业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现代养殖产业体系的目标。生态养殖技术是严格把控投入品控制养殖环境等促进渔业增收。

1.2 中华绒螯蟹高密度科学养殖模式

中华绒螯蟹生长于淡水中,在微咸水中交配产卵,以其营养价值高闻名,肝胰脏等主要食用部位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积极生理作用[3]。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河蟹需求量加大,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迅速发展。目前中华绒螯蟹养殖主要依靠池塘湖泊,养殖户高密度养殖导致水质改变对生态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环保,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稻蟹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迅速发展。

放养密度是影响甲壳类动物生长产量等生产参数的重要因素,放养密度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摄食田间浮游生物量[4]。不同地区水域下因水体天然饵料丰富度不同影响幼蟹的生长发育。由于中华绒螯蟹放养适宜密度不明确导致幼蟹成活率低,饲养效果参差不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田地进行水产动物饲养的农业生产模式,稻田养蟹模式中水稻与河蟹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中华绒螯蟹在田间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通风,稻田为河蟹提供遮蔽活动空间,由于稻田养蟹技术简单容易推广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稻田养蟹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中华绒螯蟹对水质要求较高不能施加肥料导致病虫害发生降低产量。水稻栽培需肥高峰期需要大剂量施肥,水稻生长中后期间接性灌溉可以抑制无效分蘖,但河蟹生长需要水建立水层影响水稻生长。建立稻蟹共生绿色生态体系可以保持稻田环境实现互利共赢。

河蟹高密度科学养殖模式采用水稻种植大垄双行技术,可以减小中华绒螯蟹种内斗几率,大大提高水稻通风能力提高产量[5]。养蟹稻田旋耕前施肥减小花费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采取少用勤施的方式补充肥料,扣蟹放养前消毒稻田防治病虫害,采用喷雾方式喷施生物农药可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稻田养蟹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改善稻田土壤肥力提高水稻营养品质。中华绒螯蟹摄食田间害虫可以去除病虫害。中华绒螯蟹养殖受到水质、养殖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中盲目增加密度会大加剧种内竞争影响摄食,严重恶化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密度对河蟹生长性能及所处养殖水体造成影响。放养密度变化导致多种环境因素改变,稻蟹共生可以改善稻田水土环境,但仍受到不同养殖模式放养密度影响产生差异。需要通过研究科学确定稻蟹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高养殖效益与稻田产量。

2 中华绒螯蟹幼蟹牛奶病研究

2.1 河蟹甲壳动物牛奶病致病菌

随着水产养殖面积的扩大,河蟹病害日益严重。江浙皖等地养殖区爆发抖抖病等为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牛奶病在全国范围内可造成数拾亿元以上损失[6]。中华绒螯蟹疾病发生是由多种因子引起,包括寄生虫引起侵袭性疾病,水质恶化等因素引起疾病等。为防治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目前重要使用抗菌剂,由于耐药性病原菌形成,正确使用疫苗提高中华绒螯蟹抗病能力是预防牛奶病发生的根本途径。

中华绒螯蟹因其味道鲜美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迅速增加。近年来河蟹各种疾病时有发生,致病菌疾病、病毒类疾病等致病原多样,严重影响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7]。牛奶病是近年来河蟹甲壳类动物养殖中危害性较大的爆发性流行病,20世纪末发现病情较轻未引起重视,近年来病情严重制约河蟹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发现酵母菌、微孢子虫等可导致河蟹甲壳动物致病。弧菌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海域中,一些免疫力较低的水生动物感染弧菌导致免疫系统破坏发病。酵母菌大多是条件性致病菌,主要临床症状为机体消瘦组织乳化。微孢子虫寄生虫可寄生于甲壳类水体动物内,梭子蟹感染微孢子虫发生肌肉白化病。

2.2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实验鉴定

河蟹发生牛奶病严重威胁养殖产业的发展,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牛奶病病原通过实验从病蟹中精简分离得到酵母菌微生物[8]。在河蟹养殖场采集中华绒螯蟹幼蟹患病蟹,通过蟹池放置蟹笼获取螃蟹。采用病原分离纯化,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实验(见图1)。用无菌水冲洗患牛奶病河蟹,在无菌操作台从组织取样,在28℃培养箱中倒置培养48 h,划线分离获纯菌扩大培养保存,长期保存方法将菌体用20%甘油浸泡。

图1 病原菌纯化液扫描电镜

研究通过病原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打开濒死牛奶蟹发现其组织严重乳化,病蟹乳白色液体中镜检出大量酵母菌微生物,纯化得到酵母菌在28℃下可在TCBS 培养基生长,染色观察到菌体细胞结构。在日立Regulu8100 扫描电镜下观察病蟹肝胰腺组织,菌体为0.98~1.55×1.56~2.95 μm。使用透镜电子显微镜在75kV下观察病原纯化液,部分菌体进行芽殖细胞大多为单核存在。纯化后菌株LNES0119 肌肉注射侵染健康河蟹实验组全部发病,注射3×105 cfu/mL 菌液实验组在7~10 d 出现大量死亡。实验组死亡率为100%,人工感染病蟹各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优质酵母菌LNES0120 菌株与自然感染病蟹菌株菌落形态相同。随着养殖环境变差蟹类牛奶病时有发生,导致蟹类牛奶病病原较多,乳化症状无法确定病因。实验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河蟹牛奶病病原与其他甲壳动物病原不同,病蟹各组织严重乳化,分离纯化得到相同病原微生物,通过人工回感实验结果证实河蟹病原菌。

实验分析中华绒螯蟹牛奶病不同患病阶段组织病理变化,采集河蟹养殖场发病蟹塘收集病蟹作为病理组织学研究材料,人工浸染80只河蟹解剖观察分析组织病理变化。根据自然环境中牛奶蟹患病症状与对照组组织颜色变化为河蟹牛奶病划分患病阶段。实验组注射0.1 mL菌体浓度为105 cfu/mL的菌悬液4个重复,各阶段解剖20只实验组取下蟹肝胰腺与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运回实验室河蟹平均体重40~60 g,将病变肝胰腺组织解剖剪碎成正方形。牛奶蟹蟹体消瘦活力减弱,肝胰腺及肌肉严重乳化,肠道内仅有少量食物,蜕壳期酵母菌促进螃蟹蜕壳导致河蟹死亡。患病后期抽取血液呈乳白色,血液凝聚力下降。对河蟹牛奶病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根据自然环境中牛奶蟹患病症状及血淋巴乳化情况划分为患病初期与中后期,病蟹随着病情发展摄食率下降血淋巴减少。

3 中华绒螯蟹幼蟹牛奶病防控技术措施

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等入海河流,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中华绒螯蟹实现大规模养殖,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养殖品种。由于受不同水域环境影响养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多地中华绒螯蟹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于高密度养殖模式缺乏科学饲养管理导致牛奶病等流行性疾病大规模爆发,对养殖业发展产生巨大挑战。要探索研究河蟹幼蟹科学健康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3.1 河蟹幼蟹牛奶病防控健康养殖方法

中华绒螯蟹是营养丰富的水产珍品,由于天然捕捞量减少资源急剧下降带动人工养殖河蟹快速发展,河蟹养殖规模经营开始起步养殖产量不断增加,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方式包括池塘稻田与大水面网圈养蟹等,中华绒螯蟹蟹苗来源包括在长江辽河入海口处捕捞天然苗与人工配置半咸水河蟹育苗。不同水系河蟹所处地理气候差异导致河蟹生长发育各阶段时空不同,形成养殖生产管理等要求存在差异。由于高密度养殖出现病害多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河蟹幼蟹牛奶病防控健康养殖需要从蟹池环境改造,水草种植与水质调控等方面改进。

(1)目前我国河蟹养殖以池塘模式为主,现有河蟹养殖多为鱼塘改造,由于养殖技术落后及设备老化等原因逐渐呈现出养殖水体恶化及产品质量欠佳等问题。健康生态养殖通过池塘改造稳定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提高河蟹生产效率与养殖户收入。应结合河蟹生理习性以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统一布局规划河蟹池塘,控制好水体质量保证河蟹产品品质,充分利用资源保障良好生产量。蟹池环境改造需要进行护坡与进排水系统设计优化。(2)河蟹养殖产量取决于水草种植生长环境,种植水槽可以模拟河蟹生长所需天然生态环境。水草是河蟹生长蜕壳的栖息场所,在调节水质改善溶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水草种植管理对养殖池塘产生很大影响,种植水槽是河蟹健康生态养殖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水草不同生长特征合理搭配水草,常用水草包括轮叶黑藻,伊乐藻与水花生等,河蟹池塘养殖种植水槽根据生长特性合理搭配,覆盖面积占30%~50%,蟹塘以种植沉水性植物为主。(3)河蟹高密度养殖溶氧不能达到生长要求,向池塘增氧对水体藻类繁殖防止河蟹缺氧等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合理配置增氧机。

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由于放养模式,病害预防等方面不能达到生长发育所需技术要求,导致平均规格小养殖成活率低,养殖中缺少天然新鲜动物性饵料影响商品蟹肉质口感。河蟹幼蟹生态健康养殖需要注意放养前池塘消毒种植水槽,整洁规范池塘完善进排水系统,日常管理设置蟹种暂养区加强水草管理,重点从疾病防治,投入品管理与池底维护等方面改善:(1)河蟹池塘养殖中水质关系到养殖效益,要解决河蟹养殖中常见的pH 值异常,亚硝酸盐过高、硫化氢过高等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水质问题实施生态健康养殖。(2)池塘底质是池塘的重要部分,由于长期养殖生产活动,鱼类粪便沉积及水体中固体颗粒沉降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底质淤泥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调节水质,淤泥过厚导致池塘容积变小不利于养殖水体质量,重金属过度累积危害消费人群的健康,需要采用理化生方法清理。

3.2 河蟹幼蟹牛奶病防控措施

为保护中华绒螯蟹资源,需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科学养殖管理,有效防治牛奶病等病害的侵袭流行。河蟹牛奶病防控养殖发展需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加大打击不法行为力度,对河蟹育苗生产单位进行产品标志,对河蟹种质资源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细菌性疾病具有发病块死亡率高的特点,为推动中华绒螯蟹产量质量提升,无公害河蟹养殖需要从养殖场设施选择,放养苗种前准备与饲养管理等各环节按标准操作。

随着河蟹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病害问题日益严重。河蟹生产实践中需要分析发病原因对症下药,河蟹养殖中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等。池塘高密度放苗使得中华绒螯蟹养殖环境负荷较重,水体环境恶化管理不当等导致水生动物疾病发生,营养成分等因素对细菌病毒基因表达产生影响,中华绒螯蟹发病集中于夏季高温阶段,细菌性病原微生物特点是条件致病菌。疾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调节水质保持良好池塘环境。中华绒螯蟹幼蟹高密度养殖需要从池塘准备,幼蟹投放与饲料供应等方面开展。

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发展是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应用物联网推进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发展。中华绒螯蟹牛奶病防控需要注意饲料选择,水质管理与幼蟹筛选等环节:(1)饲料选择:选择高质量的饲料,避免使用含有激素或抗生素的饲料。(2)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水质,避免水质污染,及时换水。(3)幼蟹筛选:定期筛选幼蟹,淘汰不健康的个体。(4)疾病预防:定期检查幼蟹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5)生物防治:引入有益微生物,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结语

中华绒螯蟹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随着河蟹产业的不断发展,由于高密度不科学养殖方式导致病害日益严重。蟹类病害包括鳗弧菌等感染引起弧菌病等,河蟹牛奶病病蟹活力减弱易死亡,养殖场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对养殖户收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要以预防为主,需要深入研究河蟹幼蟹牛奶病防控科学养殖技术,加快对河蟹病原进行系统详细流行病学与防治技术研究。建议选择培育优良的蟹苗种,加强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引进建立,通过科学养殖管理措施预防疾病。加强对牛奶病生态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推广,疾病流行季节用石灰等药物对蟹池水体等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有效防止疾病的大规模流行传播,保证河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河蟹牛奶池塘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热闹的池塘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神奇的牛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