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融合”引入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2023-12-14国情
国情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0 引言
实践教学成效是高校办学成果的直接反应。近年来,“赛教融合”的模式被广泛引入实践教学。继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1]的模式后,“赛教融合”已成为目前高校育人模式的新方向。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从2021 年的44 项,增至2022 年的57 项[2],增幅近30%。将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成为高校实现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对于“赛教融合”的研究包括,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3],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探索[4]、学科竞赛校内实现条件的研究[5],以及在特定学科中的应用实践[6]等。
1 现有实践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高校办学目的之一是服务于行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行业一致性、时代适应性和服务集中性等基本特征[7],但目前存在着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现状,原因有如下几点:
1.1 育人定位与行业需求的差异
高校是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点及学科特色突出、适度综合的高校[8]。在办学中,育人定位需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地方行业需求。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课程设置应着力于培养人才的综合知识能力,专业技术和系统的设计观,设计思想和方法,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团队协同能力及国际视野。但在实际操作中,课堂知识与现有行业发展不匹配,课程过于重“教”而非“学”。教学方式依然沿用初高中填鸭式教学,而非以任务为中心的自主实践,课程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考核标准存在差异,实践机会少等,都造成了学生实际能力与行业所需求的脱节,学生在毕业后还需要企业再次培训才能上岗的局面。
1.2 学校硬件配套有待完善
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改革,相应的措施包括修建实验室、工作坊,更新实验操作设备,增加实验耗材的种类和数量,完善相关制度,以便开设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对于服饰类专业来说,产品需通过图像和实物进行视觉表达。图像输出需要电脑,数位板,手绘板等设备。实物输出需要更多硬件设备:不同用途的缝纫机、片皮机、通片机、烫金机、砂轮机、烫台、大型操作台及上下水等都是必备设备。专业课程的开展需要充足的硬件、资金支持,及长期维护更新,而目前高校中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仍有待提高。
1.3 校企结合不落地
虽然一些学校有校企结合项目,或定期向合作单位输送实习学生。但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没有将培养在校人才作为重点工作、课任教师没有额外精力共同辅导学生、实习和正式工作不挂钩、疫情反复出校困难等原因,导致通常学生仅仅为企业项目做辅助工作,不能学习到核心知识和能力,合作成果往往流于纸面,学生动力不足,导致结果欠佳。
1.4 师生信息差
近年来5G 网络、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和生长环境差异,都导致教师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力和敏感性不及学生,尤其是面对00 后的Z 世代人群。这种信息差异,一方面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与经验阅历和年轻学生获取的信息产生了“代沟”,学生对课堂知识兴致不足,缺乏动力,教师也对学生的最新资讯不能及时做出判断和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也带来负面影响,信息获取盲目而随意,信息质量鱼龙混杂,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和辨别能力,导致容易在数字海洋中迷失学习方向。
2 赛教融合引入实践教学
鉴于以上情况,将认可度高、专业度强、可操作性大,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科竞赛引入教学,进行“赛教融合”,作为课程课题进行教学和辅导,丰富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创新思维。团体竞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借竞赛为平台,让师生更多参与行业交流学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好的推动和促进课程及学科建设。
2.1 竞赛的选择
学科竞赛种类纷繁,规模、级别、方向各不相同。选择适合“赛教融合”的竞赛,其需要有专业性、代表性、规模性、持续性、规律性。大赛组织者为行业协会或政府,评审专家为行业领军人物。要杜绝评审专家和指导老师是相同人员,以保证公平性。服饰设计专业的相关赛事,国内赛事主要有:“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箱包皮具设计大赛、“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新濠畔·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鞋类设计大赛、“真皮真自我”全球学生设计大赛、IDC Awards;国际赛事主要有LVMH Prize、AOF Competition、Independent handbag designer awards 等。
此外,竞赛是否有赛前培训、奖金金额及如何分配、主办方是否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作品是否允许代加工、是否允许团队参赛、是否存在异地参赛、如有出国出境如何解决签证问题、竞赛是否有配套实习和工作机会、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软硬件条件支持参赛等,都是在选择竞赛时需要考虑的。
2.2 赛教融合的实施
在服饰设计专业中,设计作品是专业课程的核心。学生的参赛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毕业作品集,所获得的奖项也能丰富简历,甚至带来实习和工作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并非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另行参赛。如此既增加学生压力,同时学生缺乏指导和管理,往往后劲不足,最后草草结赛。将竞赛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赛主题,确定团队成员,讨论设计方向,并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将比赛结果也纳入考核,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比赛成果也可以反哺教学。笔者通过4 年的竞赛指导以及赛教融合经验,将实践教学流程以及需注意的因素总结整理如下:
2.2.1 学情调研
在引入竞赛之前,要充分调研学情,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学期课程总体安排、赛教结合的课程时段和时长、实验室工作坊日程安排、实验室耗材工具情况等各种信息,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如学生个性、设计审美倾向、适合何种分工,以及学生生活、外出实习情况等,做好团队组建的准备。
2.2.2 选择比赛
根据学情调研,教师选择适合的竞赛。最终提交作品为纸质或电子稿件的,在截止日期之前至少预留4 周以上的时间。最终提交作品为实物成品或者3D 建模的竞赛,在截止日期之前至少预留8 周以上,以便有充足时间发展设计和制作成品或3D 模型。对于准备时间过短的竞赛要谨慎参加。
例如“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箱包皮具设计大赛在每年的春季学期进行,大赛初赛评选效果图、复赛提交实物作品。学校可在春季学期安排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课程,利用课上时间指导学生参赛。一般一学期安排1~2 门课程完成竞赛为宜,过多的竞赛会增加学生负担,导致作品完成仓促,参赛质量下降。
2.2.3 竞赛服务
目前竞赛的通知、报名、作品提交、评审、作品公示和展览,逐渐从人工方式向互联网方向转变。但目前国内赛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同一个比赛也存在每年举办时间和赛事形制的差异,有些竞赛报名程序繁琐,或涉及涉外内容。为能让参赛师生聚焦设计和制作,学院可统筹安排负责竞赛服务的专人,统一为师生提供发布通知、提醒时间节点、提交作品等服务。另外学院可视情况,为参赛师生提供资金、材料、实验室支持,确保竞赛顺利进行。
2.2.4 组织团队或个人参赛
对于可团体参赛的比赛,根据学生意愿组成若干组,每组2~4 人为宜。人数过多会有分工不明,互相推诿的情况。以班级20 人为例,分为5~8 组。团队成员应根据自身所长,有明确分工。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参赛,尤其目前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团队中可加入理工类专业学生,例如交互设计、工业设计、虚拟设计等,发挥不同专业优势。单人参赛的,学校需分配更多的指导教师。
2.2.5 方向指导
对于无主题的竞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或结合自身科研选定主题,统一选题有利于考核评价。学生也可自定主题,或用之前完成的课程作业进行参赛。有明确主题的竞赛,需要结合服饰专业特点,师生共同研究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对于紧扣实事的主题,例如新冠疫情等,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思考,避免设计流于形式。
另外,教师要确保学生设计的政治正确,弘扬正向价值观。尽量避免战争、宗教、暴力、色情、鬼怪、暗黑、死亡、暴力,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2.2.6 具体指导
教师在指导阶段尽量选择面对面指导,尤其是实物制作阶段,能更准确快速的给予建议,并做好指导记录。
具体指导内容,根据服饰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首先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主题选题、灵感来源、制作情绪板、用户调研、市场竞品调研。选定设计元素,确定色、型、构、质。进行面料改造和小样制作。有些竞赛需要提供物料单、工艺图和/或版型图,根据要求进行技术图表的绘制。最终成果为作品效果图,作品成品时尚大片,成品,3D 建模图片或动画。以上按竞赛要求进行内容排版,稿件、实物作品及相关文件的提交。
2.2.7 成果考核与总结
将竞赛作品和竞赛结果纳入考核,有助于提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但课程最终成绩不应完全依据是否获奖。其原因可能学生作品优秀,但与竞赛评审标准不符导致没有获奖。在考核时应更多依照课程原始标准,对作品的艺术性、完成度、规范性、创新性、平时和答辩表现等进行评价。对于本次没有获奖的作品,可进行修改完善后,再投其他更为适合的竞赛,还可以作为学生科研、实习、毕设的基础,实现成果利用最大化。
每次竞赛之后,师生要对大赛简章、参与人员、时间周期、设计发展、物料使用、团队模式、宣传材料、评审标准、竞赛结果,以及获奖师生心得体会等进行总结,为下次赛教结合提供经验支持。学校和学院可酌情对获奖师生进行奖励表彰。在次年竞赛之前开设经验分享会,邀请曾经获奖的师生传授经验,以更好的促进参赛质量的提高。
2.2.8 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近年疫情反复,校区隔离、教学转线上、快递停运、交通限制的情况时有发生。校区隔离和线上教学导致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尤其对于实物制作的指导受限最大。快递停运导致物料无法及时送到学生手中,以及学生作品无法及时寄送到竞赛主办方。需要到异地制作的同学因交通限制无法完成作品。另外主办方也可能因为疫情而延期甚至取消比赛。对于无法进行实物制作的竞赛,可建议主办方进行效果图评价。对于无法到实地比赛的竞赛,可改成线上云展示。竞赛服务人员需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上报学院学校,并积极联络竞赛主办方,共同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3 赛教融合成果
3.1 竞赛反哺教学
赛教融合有助于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将竞赛引入实践教学,扩充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进程安排,完善了评价机制。教师也可在竞赛辅导中,与学生充分交流,掌握更多学情信息,能更好的完善课程建设。同时,竞赛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也让教学紧密结合行业新动向。
例如:2022 年由深圳市慈善会·百丽国际创新公益基金主办的第十四届IDC 中国(深圳)国际鞋包设计大赛,大赛主题为:让设计更有力量,鞋包在数字时代下的创新演绎。IDC 设计大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首次将元宇宙概念引入鞋包设计比赛,探索元宇宙技术在服装服饰领域的新应用,并开设了3D 模型和实物同时参加决赛的形式,让观众可以通过AR 技术,在自己的手机上“亲临”体验[9]。在北京服装学院2021-2022 年秋季学期的箱包设计课程中,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维度思考元宇宙在箱包鞋品领域的应用。学生从虚拟时尚服饰产品、虚拟试穿试戴、视觉元素虚拟化、大数据视觉化设计等不同角度,展示了Z 世代对于元宇宙的思考。
3.2 教学主体反转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实施中的难点。学生各自掌握知识的情况,所擅长的方向各不相同,教师也难有精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一对一指导,所以赛教融合成为了很好的平台。将竞赛引入课堂,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由教师引导制定方案方向,共同讨论研究具体细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过程中,学生的新奇创意经常能有出其不意的惊艳效果。
例如在“真皮真自我”全球学生设计大赛中,比赛旨在探索皮革材料的可能性,让学生将皮革本身作为设计出发点。在首届比赛中,皮具类一等奖杨珊珊同学的《环羽温暖》,将羽绒服的充绒工艺运用在皮革上,用几条拉链联合的方式,作成了手提袋和马甲为一体的创意皮具。2021 年鞋履类一等奖崇洁同学的《归程》,将血管元素和颇具科技感的皮革材料结合在一起,制作了运动靴。
同时学科竞赛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专业知识查漏补缺、加强时间管理意识,以及细节小处的精益求精。在IDC 中国(深圳)国际鞋包设计大赛中,除了提交创意作品之外,学生还需提交商业企划书。进入决赛的学生要向来自服饰企业和风投公司的评委阐述自己作品的商用设想,并展示设计的工艺文件、开发周期、人员配置,以及预算等信息。制作商业企划书的过程能让学生学习到作为产品开发人员需要涉及的工作内容,有助开启学生的商业思维。
图1 皮具类·一等奖杨珊珊《环羽温暖》Fig.1 Leather Goods,Winner Yang Shanshan,"Warm Hug"
图2 鞋履类·一等奖崇洁《归程》Fig.2 Footwear,Winner Chong Jie"Return Journey"
3.3 接轨行业发展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教改探索,要紧密结合行业动向,把最新行业市场需求反馈到教学中。赛教融合有助于学校教学和行业前沿相结合。在竞赛过程中,师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本专业的资讯,还可接触到相关领域的知识及专家,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快速了解整个产业链[10]。学院根据行业最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把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进行衔接,使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市场,提升就业率。竞赛还可促进校企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培养人才,使学生可深入参与项目,企业也能充分运用学生年轻有创意的思维。同时,校企项目也给了企业一个新的宣传窗口,借由竞赛平台,在学校中建立企业形象,有利于更快的吸纳人才。
4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发展有着诸多新变化。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制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而人才培养定位又来源于真实的行业和市场需求。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着力点应体现在行业特色突出,根据行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决定育人定位,同时也通过院校的创新研究来引领行业,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将学科竞赛融入日常教学,对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推动课程及学科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的互动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