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研究
2023-12-14唐艳
唐 艳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0 引言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功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着各种资金制约。2020 年9 月,《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落地,为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在2021 年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理念,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战略。 供应链金融管理促进金融脱虚向实,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
理论上,通过向企业融资可以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高效传导,减少运营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促进供应链产业效率提升。 与传统银行融资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不需要通过间接融资服务,直接以资产规模大、资信良好、信誉较高的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信良好的中小上下游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对象,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制约难题,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 供应链金融描述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通过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题,促使相关利益者发挥协同管理效应,优化供应链运作,实现共赢。
通过供应链管理,凭借存货、应收账款等质押品,将企业的核心能力、信息优势等资源延伸至上下游各企业中。 目前主要运用的模式有三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1]。
1.1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主要是以将来的存货作为现在的融资物品,纳入第三方物流作为担保,上下游企业以订单形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通过预付货款这种潜在的提货权来缓解融资压力的融资业务。 在此模式下,供应链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交易凭证作为还款保障。
1.2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是将双方都认同的合法货物作为质押品,以不转移动产所有的方式进行融资管理。 在此模式下,通常以贷款、信用证、保函等形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
1.3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
与预付账款形式相似,将法定的收款权质押,以应收账款单据方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来源。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盘活中小企业沉淀资金,为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空间,是中小企业常用的信贷融资方式。
2 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加速供应链金融发展,促进产融结合,多种渠道和方式盘活上下游企业存量资产,同时起到维护资金安全和保障资金来源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重组,简化交易环节,缓解融资难题,提高资金周转率,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
相对于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不仅使交易环节更加安全,并且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通过助力金融机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中小企业资金稳定性,交易活动和供应链优化同时进行,促进合作共赢。
2.1 形成利益共同体
优质的供应链资金管理方式,对于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至关重要。 通过向企业直接融资这种方式,因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只能解决企业暂时性资金短缺,并且存在较大的融资风险。 但是,通过供应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下游企业中的融资问题,也能使上下游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巩固企业间的关系,增强供应链中各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2.2 融资链条稳定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优质企业,上下游企业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形成一个整体。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纳入其中,具体融资方案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设定的,而不仅仅考虑单一企业、单一环节,对资源进行集中分配,所以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2.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降低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信息不对称性,加强资金运转,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其一,弱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限制,通过完整获取信息,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其二,通过提供信贷支持,助力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提升银企交易积极性。
2.4 发挥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能力
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作为融资的质押品,建立信用背书体系,利用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信用背书能力,增强价值判断能力,为整个供应链带来大量融资需求。
3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1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在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中,主要是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和不动产等作为融资的质押品,这些质押品的规模大小也将反映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规模和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 年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6.75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7%;产成品存货余额为4.6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7%。 在中小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是资产负债表中主要的资产,同时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 年,有94 家各类供应链金融平台进行了上线、启动或者完成首笔业务,其中,各个类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统计为央企23 家,地方国企36 家,民企8 家,银行业17 家,其他类型累计10 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 年,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31 692.21亿元、存货余额为36 999.26亿元;2021 年应收账款余额为167 496.20亿元、存货余额为125 903.80亿元,应收账款和存货的不断增加,未来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强大后盾和坚实基础。
目前,由于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健全、资金链脆弱,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无法从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制约行业发展。 其一,商业银行无法判断供应链中各环节交易真实性,无法提供精准服务,无法缓解中小企业供应商资金压力。 其二,在产业的下游,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金并支付货款,缓解代理商压力,但是为其提供普惠小微服务,同时也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末端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2 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进行有效防控,进一步改善融资问题,在促进各环节良性发展、持续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2.1 供应链的业务模式风险传染问题
其一,供应链参与主体主要是担保公司、银行、物流等机构,一旦某一企业发生信用事件,危机将扩散至其他企业。 其二,因供应链环节复杂,对应于应收账款账目、存货清单的真实性,可能会被人为操控,加大了审核难度,出现骗贷行为。
3.2.2 实际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难点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应用到供应链领域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尚未完善,银行无法进行准确风险定价。
3.2.3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模式较为单一
因我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高,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较晚,在现有趋势下,银行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会充分考虑质押物的质量、价格等,降低了银行资金运用效率。
3.2.4 核心企业对整个交易环节的掌控能力不足
理论上讲,核心企业具有整合信息资源、财务资源的能力,掌握绝对主动权。 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化管理、约束手段,严重束缚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无法发挥协同优势。
3.2.5 创新能力不足
从国内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外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通过票据池、先票后货、商业汇票等授信方式,而国内则以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为主要授信方式。 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获利能力欠缺,造成创新动力不足。
4 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风险传染、产品模式单一、核心企业掌控力不足等,虽然围绕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在实践上存在困难,但是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切实畅通信息流和资金流,盘活中小企业的沉淀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保险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供应链金融为抓手,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管理思维和观念,针对存在的痛点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借助内部的管理优势,提高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运用水平,实现集团内部各个企业的有序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维护资金的稳定性,以实现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4.1 推动创新,破解痛点、难点
先梳理供应链各项交易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各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财务资源,不断优化更新产品;再根据上下游企业的运营状况,从市场主体的需求变化来理解创新、积极创新[3]。
4.2 发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
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认识供应链,而供应链交易环节复杂、交易主体多变,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单据以增加交易真实性。 作为传统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信息管理、资本规模、成本管理等天然优势,针对不同融资方案精准定位,系统服务供应链中各环节[4]。
4.3 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除了考虑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机构,还应该考虑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影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交易不真实、产品属性不明确等问题。
4.4 利用供应链金融政策规范发展
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痛点和难点,仅靠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无法得到规范发展,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出台相关供应链金融政策,完善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生产、运输、交易等各环节。
4.5 积极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为了加强供应链金融各环节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应持续增强供应链金融平台抵御风险能力,强化最终偿付责任制度化建设,健全线上资金运用监管体系,通过制度化规范操作,增加交易审核真实性。
4.6 加速数字化服务
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金融科技巧妙结合,开展线上化、移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尝试,积极创新综合服务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促使其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在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