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

2023-12-14李红波

市场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宿州市美丽农村

李红波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0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其重要内容。 宿州市埇桥区作为安徽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试点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措并举,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完成83 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促进美丽乡村从“一片美”到“整体美”的转变,并且由“环境美”向“发展美”、由“一枝独秀”向“花开满园”转变,形成了“埇桥经验”“埇桥样板”,这些经验及探索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1]。

1 宿州市埇桥区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情况

埇桥区是安徽省宿州市辖区,地处安徽省东北部,全区国土面积2 9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 万公顷,辖25 个乡镇、11 个街道办事处、325 个行政村、43 个社区,人口189 万。 埇桥区位于淮北平原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其中奎河、濉河、沱河和浍河流经境内,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是我国传统农业大区和重要商品粮、棉、油、肉、蛋的生产基地。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坚持规划先行、整体部署,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辖区内的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沟塘整治、饮水安全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1.1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1.1.1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推进

宿州市埇桥区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村庄布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以维护乡土风貌为重点,制订了多规合一、实用性强的村庄建设方案,做到了规划先行,科学部署,整体推进。 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学习先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发展农村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尊重乡村自然肌理,留住乡愁,凸显村庄特色,打造精品村庄,实现“一个主题,一村文化,一村特色”。 因地制宜搞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等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1.1.2 加强环境治理,优化村容村貌

全区把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对农村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补齐生态短板,着力抓好绿化、亮化、硬化、净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推出了垃圾分类、公厕革命、环境整治等行动。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有底,有检查,有整改”整治活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引导村干部及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探索实施“门前三包”制度,即包整洁、包分类、包秩序,责任到人、到户,探索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

1.1.3 强化干部带头,落实包保责任

埇桥区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模式,进一步压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责任。 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推进会和调度会;每月定期开展“四查四看”活动和专题调研,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实情;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整体推进;镇村干部坚持一线作战,带头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出台了《埇桥区2018 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埇桥区农村环境“三大革命”2018 年工作要点》《埇桥区农村环境综合“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细化工作任务,落实部门责任。 与农委、住建局、规划局等单位合作,合力推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

1.1.4 挖掘乡村底蕴,坚持文化传承

全区坚持以“让乡村更美好”为主要目标,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与本地特色元素相融合,夯实特色文化发展优势。 近年来,埇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好儿女、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推进“东林草堂”“符离晓渡”“隋唐大运河”等历史文化遗迹的开发,找准定位,利用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1.2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1.2.1 脱贫攻坚顺利完成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宿州市埇桥区坚持“规划先行、整体部署、重点推进”的策略,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全区农村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 年年底,全区11.65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扶贫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摘掉了多年省级贫困县(区)的帽子,涌现出曾翙翔、焦凤军等优秀扶贫干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2.2 乡村振兴初见成效

近年来,全区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3 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不断完善。落实“四个不摘”,坚守防止返贫致贫底线,统筹衔接资金4.69 亿元,实施项目690 个,产业、就业、金融等帮扶项目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 万元及以上的村36 个。 着手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两规一致性”的调整,完成乡改镇工作5 项。 强化生态保护建设,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增强。

1.2.3 乡村环境得到改善

五年来,全区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 平均浓度下降27%,空气优良天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完成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4 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劣V 类水体已基本被淘汰,水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获得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称号。 扎实开展林长制改革,完成造林面积14.24 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 处,村43 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魅力区。 建成覆盖全区河流湖泊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制体系,设立22 个区级河湖长、281 个乡级河湖长、662 名村级河湖长,打造水环境治理“升级版”[2]。

1.2.4 乡村改革有力推进

宿州市埇桥区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乡村改革成效显著。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连续3 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劝耕贷”、村级供销社建设和其他一批“埇桥经验”“埇桥模式”正在全国全省大力推广,埇桥改革的牌子越擦亮越好。 积极研究适合本地的改革措施,整合乡镇、村庄的农业资源和力量,推动乡镇、农村集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村集体以及农民的收入。

2 宿州市埇桥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发展规划缺乏特色

埇桥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不重视规划的现象,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特色,表现为乡村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对乡村特色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尚未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历史意义及经济意义。 另外,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不明显,乡村建设缺乏创新,存在着对成功案例照抄照搬的现象,忽略了对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同时对宗祠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还远远不够。

2.2 乡村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乡村环境存在如下两大问题:一是所辖乡镇、村多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一些硬件设施得不到及时保养和修缮,美丽乡村建设中只重视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关注度不够,环保设备投入力度不大,缺乏用于处理乡村污水的终端设备,阻碍了资源回收利用。 二是乡村环境治理二次污染现象依旧比较突出。 “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三堆、四乱”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整治,农户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普遍缺乏环保意识,阻碍美丽乡村建设。

2.3 乡村建设运作资金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前,埇桥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费主要来自上级补贴、区级财政配套支持,但上级补助资金、区级财政配套资金有限,难以满足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 现阶段,乡镇政府财政支出捉襟见肘,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也无法对已建成的公共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行持续投入,后期的维修养护工作也无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资金掣肘。

2.4 群众参与度较低

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有些群众不理解、不参与,导致群众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上面的事,基层干部理所当然应把事情做好,与自己无关,把自己的利益照顾好即可,不愿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3]。 另外,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村民意见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尊重与采纳,因此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 推进宿州市埇桥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科学规划引领,健全美丽乡村治理体系

宿州市埇桥区应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切实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科学布局、整体推进,积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利用现有的“指挥棒”,进一步压实责任主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不断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水平,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保持对扶贫工作投入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优化调整,聚焦项目扩投资,深度谋划储备项目,转变工作思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并重点关注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居民环境改善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农村文明建设,助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4]。

3.2 深化产业联结,聚力美丽乡村经济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产业为基础,做大做强产业,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宿州市埇桥区要积极探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将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同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产品深加工和服务链条,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品牌产品,加快推进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的转变进程,从而达到产业强市的目的,引领农民致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因此,做优做强农村产业、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聚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3.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美丽乡村绿色转型

全区应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一是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 坚决打好水、大气和土壤污染“三大战役”,高水平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的重点工作。 进一步加强“五控”,以保证PM2.5 不断降低和大气环境不断改善。 同时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强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5]。 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多措并举确保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严厉打击跨省非法转移倾倒危废违法行为。 二是加强生态修复。 推动生态环境+数据建设,提高精准环境监管水平。 压实基层“网格化”监管职责,强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机制。 加快省级示范河湖创建,开展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和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3.4 多渠道引进资金,激活美丽乡村资金投入

宿州市埇桥区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拨出的资金,将各项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按照分类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对辖区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重点支持和帮扶。此外,还要充分运用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支持,信贷也是目前发展新农村和农业的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 力争政策性贷款项目,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支持,还要用好用活农村农业金融机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农业和农村产业支持力度,优先对农村集体、农户创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3.5 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提升村民自治活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动农民自身的力量,而不仅仅是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强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振兴[6]。 全区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不断提高乡镇、村庄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建管并重,使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管理维护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宿州市美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拼 搏
揽 月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