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2023-12-14吕小艳

广东蚕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蚕桑发展

邓 情 吕小艳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邓情吕小艳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蚕桑产业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交通区位等优势,但存在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等劣势;既面临“东桑西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大、国内循环与内需释放、乡村振兴与石漠化治理等发展机遇,同时也受蚕茧质量不达标、技术服务不足、蚕桑生产风险大等威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提升蚕桑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蚕桑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等。

隆林;蚕桑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高质量;发展路径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东桑西移”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隆林各族自治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为找到一条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乡村建设的路子,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依托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根据“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因地制宜,把蚕桑生产作为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创建了3 580亩石漠化山区蚕桑高产示范基地,让村民们参与蚕桑产业。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立桑为业”,大力发展种养一体化,多元利用蚕桑资源,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蚕丝加工基地。然而蚕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在详细分析其发展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促进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1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亚热带气候区和典型的山区气候带,气候条件给予种桑养蚕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全县16个乡(镇)均适宜发展蚕桑产业。“十三五”期间,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政策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引入龙头企业,加大产业投入,促使全县蚕桑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步培育成为全县5个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截至2023年,全县桑园面积4.77万亩,覆盖全县16个乡(镇),157个村,共3 808户,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1 470户。2021年蚕茧产量205.17万kg,产值11 079.2万元(含附加值),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户均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1]。

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领,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府逐步推进蚕桑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蚕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蚕桑产业道路19条、建成蚕房981座、布局小蚕共育点13个[2],产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产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引进龙头企业,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着力点,在克长乡、德峨镇创建了石漠化山区蚕桑高产示范基地,并达到了5 540亩的规模种植,其中核心区1 640亩,覆盖2个乡镇9个村,每年养蚕0.64万张,产鲜茧34万kg,带动了3 680多户农民积极发展蚕桑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22年产值达1 768万元,示范区内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养殖、基地务工实现了年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2.1%[3]。示范区发展蚕桑产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示范区针对蚕桑产业链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土地治理和石漠化治理,提升了土壤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蚕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

2.1.1 适宜的自然条件

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干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 ℃~30 ℃,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影响蚕的生长和化蛹。隆林各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高山气候,四季明显,温润多雨,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19.1 ℃,年平均降水量1 157.9 mm,这一气候特点十分适合桑树生长和桑蚕发育。

2.1.2 丰富的土地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土壤基本为风化石土,土层厚度不大,质地较为黏重,境内非常适合种桑养蚕,特别是石漠山区因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该县政府积极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资源流向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让其进行种植、管护,有效促进了该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1.3 交通区位优势

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处于云、黔、桂三省(区)接合部,作为桥梁连接云贵两省,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桥头堡”,有利于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战略实施。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不仅能够为落户该县的蚕桑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还能迅速集聚周边地区蚕桑产业资源。

2.1.4 比较效益提升

隆林各族自治县紧抓“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引入江浙丝绸企业到该县兴办丝绸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从劳务、桑叶采摘、桑蚕养殖等多方面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另外,隆林各族自治县实施“蚕桑+畜牧”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将桑枝和蚕沙等副产物加工成牛羊饲料,让蚕户在养蚕的同时,配套发展牛羊养殖,享受蚕桑产业带来的附加效益。

2.2 发展劣势

2.2.1 人才流失严重

受限于该县物价高而收入低的情况,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留乡发展。隆林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乡镇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对农村青年人才的培养,且隆林各族自治县由于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低,很难吸引外来人才流入。

2.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隆林各族自治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构紊乱、功能不健全、覆盖面小、供给不足;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4];农技、农机、种业等重点服务项目资源薄弱,功能不全,综合能力差;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管理不力,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制约了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2.2.3 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

蚕桑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养蚕农民老龄化日趋严重,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机械化作业认识程度还不够,养蚕户未经过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对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管理能力也相对不足,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极大地制约了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发展。

2.3 发展机遇

2.3.1“东桑西移”机遇

“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使得蚕桑产业的发展中心由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西部较落后地区转移。隆林各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和人工的成本较低,为该县蚕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依托“东桑西移”的政策优势,不断扩大种桑养蚕的规模,加快桑蚕示范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并整合县财政、科技等部门力量,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有效地带动了该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2.3.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大

长期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由于缺乏技术和印染、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原料加工处于茧丝粗加工阶段,只能将生产的蚕茧原料外运,蚕桑产品附加值低。现阶段该县蚕桑产业大多是种、养、蚕丝粗加工等简单的产业,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尚未启动,产业拓展空间非常大。今后隆林各族自治县可依托示范区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打造蚕桑主题文化园,推动蚕桑三产发展,最终形成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2.3.3 国内循环与内需释放

在新发展格局的大环境下,丝绸的优良品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刺激国内群众的消费潜力,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因此,隆林各族自治县借助内需潜力的上升趋势,大力发挥蚕桑资源的优势,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化发展。

2.3.4 乡村振兴与石漠化治理

精准脱贫是国家指导农村发展振兴的一大战略,而乡村振兴是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的又一发展战略。蚕桑产业的经济特点是小康经济、扶贫经济和生态经济。目前从中央到自治区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蚕桑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产业分支,构建内涵更加丰富和外延更加宽广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5]。隆林各族自治县属于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域,发展蚕桑产业能够使石漠化地区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修复、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三重目的。

2.4 发展威胁

2.4.1 蚕茧质量不达标,缺乏市场竞争力

桑园许多病虫害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桑叶等多种途径将其病原交叉感染给桑蚕,“桑园害虫多,蚕室病蚕多”是对其关系的形象描述,蚕沙乱堆乱放或未经发酵腐熟直接施入桑园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的桑园、养殖的蚕种品种多,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产业规模经营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提升。该县蚕桑产业发展只处在一产的种、养、产品粗加工阶段,产业链短缺。产业发展需要主导品牌与主打品牌带动,目前该县蚕桑没有主打品牌,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2.4.2 技术服务不足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蚕农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养殖方式比较粗放、桑园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不规范,是造成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各级农业部门每年都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但因经费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培训覆盖面不够广,远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另外,在惠农政策落实、技术服务保障期间,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难题。

2.4.3 蚕桑生产风险大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会面临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隆林各族自治县气候复杂多样且易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相互影响,时常发生洪涝、干旱、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自然环境条件中诸多因素的不可控性会导致蚕桑产业减产。该县蚕桑产业发展也会受到价格规律、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

3 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提升蚕桑产业生产技术水平

按照“良桑饱食、精心饲养,消毒防病、综合防治,技术配套、提质增效”的蚕桑生产总方针,针对广西亚热带蚕区生产特点,通过品种、技术和生产模式集成创新,形成“亚热带蚕桑高产高质高效种养配套技术”。以桑园合理密植、水肥科学管理、合理剪伐等为主要措施,形成杂交桑密植速成丰产栽培技术,以确保桑叶丰产高质;通过集约化叠框式小蚕共育、轻简化大蚕地面轨道育、方格蔟自动上蔟和机械采茧等主要措施,形成集约化、省力化高效养蚕技术,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蚕沙无害化处理还田技术,构建上下衔接、良性互动、生态循环的高效生产模式,并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加快隆林各族自治县良种蚕、良种桑、轻简省力高效养蚕生产技术普及推广。

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创建养殖技术培训班,为提升养蚕户的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推动经营规模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产加销协作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向外辐射扩散,带动示范区及周边开展特色产业化经营,促进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收。设置“智慧蚕业”云平台,为养蚕户实时提供解决预案并不定时推送桑蚕饲育知识,面对面对养蚕农民进行桑蚕病虫害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应不定时开展农户访问,现场指导,帮助养蚕户解决养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充科技特派员队伍,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提升科技特派员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服务质量,逐步把农村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培养成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3.3 坚持蚕桑多元化开发,加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随着产业的逐步壮大,桑枝、桑果、桑叶、蚕沙、下茧等资源将逐步增多,隆林各族自治县应积极推动蚕桑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实现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率[6]。蚕沙可以制作成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桑枝可以用来培育食用菌,桑果可以用来榨油、酿酒等。强化科技支撑,延伸蚕桑产业链,加大产品精深加工和附属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引进科研单位或企业,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产品多样化,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全产业链,在延伸产品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以达到提质增效目的。另外,大力发展原料茧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3.4 坚持质量引领,打造具有隆林特色的蚕桑品牌

以质量为导向,通过选育推广发芽早、生长快、耐剪伐、产量高的杂交桑品种,选育推广多抗、强健、优质的蚕品种,寻求更适合隆林各族自治县发展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健全蚕桑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设一批蚕桑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标”基地。定期举办蚕桑品牌推介会、展销会,邀请区内外重要企业、蚕桑产业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提升当地蚕桑品牌的知名度,继续做大做强具有隆林特色的蚕桑产业品牌。通过利用隆林各族自治县5A级蚕茧优势,打造例如“高山生态茧”“苗山蚕丝被”“天桥蚕丝”等一系列品牌,通过品牌打开知名度,延伸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大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品牌宣传推广,在营销推广蚕桑品牌的过程中,要注意线上线下联动,利用蚕桑文化节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为隆林蚕桑品牌进行推广,扩大销路[7]。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政策重点倾向于品牌打造与企业扶持,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企业扶持群众的模式,把产业交由市场去运作,达到产业、群众、企业三赢目标。

3.5 推进县域蚕桑产业绿色生态发展

通过推动种桑—养蚕—蚕沙综合利用—种桑的农业循环模式,示范推广“循环农业、绿色生态栽培、绿色防控工程”等先进农业技术,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乡村水源流域和生态环境。及时杀灭桑园害虫,采取以预防为主,农业、化学、物理、生物等防治方法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8]。按规定做好桑树危险性病虫的检验检疫工作,桑园四沟配套,能灌能排,重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合理夏伐,剪伐后彻底清园,清理杂草和病弱枝条,集中烧毁。药物防治根据桑园害虫发生规律,幼虫1龄~3龄时为最佳用药时期,蚕期选择高效、低残留农药,冬伐后使用长效杀虫剂。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治,要合理安排农药施用,对症下药以确保药到病除;确定合理的药量和剂量使其发挥最佳药效;药剂选择侧重低毒高效,例如敌敌畏、乐果等;施药时要注意时机,适期防治;还要注意位置精确,针对不同的病虫害特征对症下药,有条件的地方增挂黄板和诱捕设备,结合人工捕杀等措施。

4 结语

蚕桑产业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在顺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衔接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今后,隆林各族自治县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主动探索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新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努力建设成为蚕桑产业示范县,力争成为广西石漠化蚕桑产业示范性农业产业发展标杆,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1]李顺仙,李沁蓉.隆林:桑蚕产业实现农民致富梦[EB/OL].(2022-04-19)[2023-06-08].http://cansang.gxnongmu.com/Content.aspx?docId=136158.

[2]百色新闻网.隆林蚕桑产业蓬勃发展[EB/OL].(2023-04-13)[2023-06-08].http://news.bsyjrb.cn/content/2023-04/13/content_206466.htm.

[3]彭瑞周.隆林:一蚕一叶,织出致富锦[EB/OL].(2022-01-12)[2023-06-08].https://www.longlin.gov.cn/index.php?c=show&id=59022.

[4]罗敏赡.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5]莫镇嶂,陈李叶,陈云娇.海南桑蚕产业绿色崛起对策探讨[J].广东蚕业,2021,55(10):1-3.

[6]朱朝富.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81-84.

[7]朱如军.海安市蚕桑业发展的SWOT分析[J].广东蚕业,2021,55(8):16-17.

[8]隆昌胄.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29):139-140.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02

F326.3;F326.27

A

2095-1205(2023)09-05-04

邓情(1998—),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吕小艳(1972—),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推广。

猜你喜欢

蚕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血糖生成指数研究与蚕桑综合利用
高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