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 继古开今 观“唐诗之路艺术展”
2023-12-13薛永年
薛永年
【编者按】11月4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办,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指导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开幕。展览涵盖书法、国画、版画、油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载体,展出80余位艺术家共计90余件优秀作品。展览立足影响深远的“盛唐”记忆,对“唐诗之路”的探索與思考从浙东首次延伸至敦煌。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1日。
在文化艺术史上,唐诗以其精神的恢弘、感情的真挚、视野的开阔、生活的丰厚、家国的情怀、语言的精彩,标示了艺术的高峰。唐诗之路,不仅是诗人所经历的足迹,而且是他们感悟历史风烟之路,关爱天下苍生之路,体悟自然人文之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路, “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路,是那些杰出诗人的成才之路。所以,创建“唐诗之路”,就是从传统中体认文化自信,就是在生活中开辟艺术未来,就是以诗人的情怀关心国运民生,铸造伟大复兴之梦。
“唐诗之路艺术展”系列活动,是以唐诗之路的恢弘文脉推动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关键举措,是用艺术方式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项目。本届“唐诗之路艺术展”,更将目光由浙东延伸至敦煌,以“唐诗”为主题,以边塞诗为重点,通过中国书画为主的诸多美术品种,包括数字化技术这些丰富多彩又相融通的视觉方式,在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美术的守正创新。展出作品多姿多彩、琳琅满目。展览方式也突破常规,不分板块,在展厅中架构起“望古今而观天地”的诗意空间。整个展览既是今人对唐诗的视觉回应,又是一首由艺术作品汇集成的“画中诗”。
对学院教学而言,持续举办“唐诗之路艺术展”,将师生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流的深处,从阅读悠久的历史载籍到走向山河无恙的大地,从亲历前人生活的遗迹到踏查中外交流的遗存,在对历史的感悟中,汲取创作营养,开掘创作题材,思索新时代的艺术担当。其中凝注了精思远瞩、精心策划与积极实施。此次在筹办“长风万里行”期间,除去邀请的主题性创作外,还特地组队在7、8月间前往敦煌,艺术家们深入西北边塞,感受文化主体的气象,领略中外文化交汇的辉煌,接受诗路之音穿越千年的遗响。同时进行实地写生,围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进行充满激情的专题创作。其中,有风格不同的独幅水墨画;有书风豪迈的长达200米的班固《封燕然山铭》超长条幅;更有全长100米的《平沙莽莽诗入天》长卷,此卷分段挥写,敦煌三危山的奇峻、边塞山水的高旷、胡杨古木的活力、敦煌飞天的曼妙……一一尽收笔底。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团队在大漠中共同创作完成的,纸墨中依稀可见沙砾附着其上。豪情巨作,令人震撼。
“长风万里行”创作展览活动,始自浙东,远至敦煌,不仅走出了之江,更走向世界。从展出作品看,不仅有古代的传统中国书画,也有20世纪以来自国外引进的油画、版画、摄影、影像、装置艺术,还有数字化艺术。其中最新颖的作品,是先以诗句生成AI图像,并对生成的图像进行“写生”,再通过反复互动,让图像不断发生连锁反应与循环,成为水墨画与AI对话的当代艺术。这些作品,未必都尽善尽美,但既体现了艺术上开放包容的收获,又反映了科艺结合的积极探索。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版画、摄影、影像、装置、多媒体,包括新近的数字化艺术,都尽量以无声诗的方式表达眼前所看,注意学习唐诗艺术语言的精炼和韵味,以跨界的胸襟回溯传统的精粹,尝试引进画种民族风格的新样貌,在构图、意境、笔墨等方面自觉吸收中国书画的写意精神、诗意境界和笔情墨韵。而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中国书法遥承颠张(张旭)醉素(怀素)的盛唐气象,以超越具象又直抒感情的草书为主,甚至借鉴抽象艺术的他山之石,俱见开拓进取,与古为新。
中国美术要高视阔步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靠的是中国特色,而中国美术现代化的特色,又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承续和积淀。“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正是由流溯源,通古贯今,到源头取水,与伟大同行,在与古人和自然的对话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伟大新时代中国美术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自觉艺术活动。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