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古流》:一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2023-12-13熊丰
□熊丰
2022 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50 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黄河万古流》(入选了河南省委宣传部2021 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小说以河洛岸边的康百万家族为原型,讲述了自1840 年至20 世纪20 年代近百年间郑氏家族几代人如何顺势而为、积累财富成为中原巨富,随着时局动荡家族生意一落千丈,年轻一辈参与革命探求新生、命运浮沉的故事。
《黄河万古流》以家族和个体命运为横线,以黄河沿岸的社会变迁、民族危亡和黄河变迁为纵线,明暗交织、主线突出、脉络清晰,故事张弛有度、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悲悯情怀,既是近现代黄河岸边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又是一部黄河河运的变迁史,还是一部中原地区由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过渡的发展史,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由盛而衰但又孕育着新的复兴希望的发展趋势。
《黄河万古流》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黄河决口、丁戊奇荒、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其中的人物上至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王公大臣,下至士农工商阶层,郑英魁、郑守俭、郑留余、王文镜先生、小诸葛赵家义、张铁锤、梅儿、牡丹等100 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不疾不徐的节奏中,用真实、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在外国现代工商资本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商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下,在外敌入侵和战乱频仍的时代洪流中,黄河儿女坚强不屈、与命运斗争的历史壮歌。这部小说聚焦中原大地的自然景物及节日场景、婚丧嫁娶、民间杂耍、戏曲歌谣、告示铭文等人文景象,生动还原了百年前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日常,勾勒出一幅展现传统乡村生活的浩瀚长卷,具有浓郁的黄河文化风情和中原诗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外来入侵时的阵痛和坚韧。这部小说的叙事语言既有士大夫古朴典雅的阳春白雪,又有民间社会风趣幽默的俗言俚语,还有简洁明快的中原土话,长句、短句并用,以短句为主,用语非常符合不同人物的思维、习性、品行、相貌、神态,是一座丰富的中原语言宝库。比如,小说中对中原地区口头语“中”的大量使用及对“中”字理解的大段对白,展现了中原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优美贴切,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还借鉴鬼魅民间传说、卜筮等,以魔幻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情怀,使小说中的人物、黄河、命运具有神秘性和心灵震撼力,可以说是一部雄浑磅礴、慷慨激昂、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精品力作。
《黄河万古流》的作者高林照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城乡关系、乡土中国的研究,善于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理解,内化到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之中,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同时,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内在光芒。比如,主人公的4 个儿子的名字:守勤、守俭、守谦、守和,“勤、俭、谦、和”彰显出中国传统道德和乡村伦理观念;主人公孙子辈的名字:留余、留阙、留白、留芳,又蕴含着辩证的道家哲理;主人公重孙辈9 个孩子的名字:兴冀、兴兖、兴青、兴徐、兴扬、兴荆、兴豫、兴梁、兴雍,包含古代中国九州的名称,寓意着九州兴旺、中华复兴。
《黄河万古流》是一部胸怀苍生的家国情书,体现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家国情怀,始终饱含着爱国、爱黄河、爱家乡的浓情厚谊。主人公郑英魁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杜工部集》,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怀多次赈济黄河流域灾民,协助官府治理河道,维持当地治安。“咱从祖上就积德行善,十里八村的谁家有难处了,找咱借十两八两银子,从没要过账,为的是啥?就是不得罪人,混个好人缘,图个家业平安。”在郑英魁50 寿诞的大喜之日,他还当众一把火烧掉了乡里乡亲曾经借贷郑氏家族的所有欠条凭证,将陈年旧账一笔勾销,焚债买义的举动感天动地、青史留名。郑英魁的三孙子郑留阙要参加革命、抵御外敌,不停捐献家产,而执掌家业的大孙子郑留余为了保住祖业,对郑留阙的做法十分不满,哥俩起了争执。后来,由于日寇侵略,郑家的生意难以为继,家业衰败,郑留余终于认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义无反顾地支持郑留阙投身革命、保卫国家。
《黄河万古流》是一部提倡自强不息、修身齐家的明理之书。宋、明以后,封建帝王以理学治国,而河洛地区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郑氏家族深受理学思想的熏染。“郑家为了家业永存、基业长青,对后代要求很严,定下了家训家规:要理学治家、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孝义颂家,勿赌博、勿嫖娼、永勿纳妾,以免家事纷争、祸起萧墙。这叫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倾家二字嫖与赌、防家二字盗与奸。”难能可贵的是,郑英魁即便祖上三代单传,也不违背不纳妾的祖训,而且从不去烟花柳巷,家中子弟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克己复礼、清心寡欲。比如,主人公郑英魁在陕西泾阳经商时遇到了花容月貌、知书达礼、冰雪聪明的大家闺秀梅儿,不由怦然心动,甚至难舍难分,但他也坚决斩断情丝,没有纳梅儿为妾,也没有对梅儿有任何非分之举。
其实,郑英魁也曾不理解这样的家规家训,他年轻时还曾问他的爷爷郑振昌:“爷,人要是没有了欲望,活得那么苦,还有啥意思?天天愁眉苦脸,还能活下来吗?对自己那么狠,何必呢?”郑振昌回答道:“魁啊,你这话我小时候也不懂。可后来,我经事多了,才知道,人就像一棵树,要是枝杈乱长,不进行修剪,分散了养分,还能往上长成大树吗?人生下来,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这也正常,不过,要是想干啥就干啥,还能长成人吗?这人世间不就乱套了吗?干啥都要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乐不可极,乐极生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欲多伤身,财多累心。要去掉那些俗欲的恶习,吃尽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才能明事理成伟业、光宗耀祖。再则说了,吃喝玩乐一次两次可以,如果天天过着那样的日子,也很没意思,也很无聊空虚。就像吃大鱼大肉一样,吃一次两次怪好,天天吃你不也腻了吗?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修身养性,追求更大的作为,成就更大的欲望,这叫做舍小欲成大欲。只有对自己狠一些,管得住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才能成就大作为。想克制自己的欲望是怪难的,但是,习惯成自然,慢慢就会感到其中的快乐……苦中也有乐,苦中有真趣,要先苦后甜,这是干大事的快乐,舍小欲得大欲,舍人欲成天欲,岂是吃喝玩乐这种俗欲所能比的?”郑英魁说:“爷,天理就是最高的法规、规矩,人有七情六欲,可人要遵从规矩,不能乱来,不能随心所欲,不然的话,天下就大乱了,人不就跟野兽没啥区别吗?我这样理解对吗?”郑振昌说:“就是这个理。只有理学,才能治国兴家,才是人间正道啊。天理就是天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小欲俗欲都战胜不了,咋能战胜别人呢?咋能成就大事呢?咋能不负天理呢?欲成大事者必自律,不自律必自毁啊。”
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王利江摄
《黄河万古流》是一部提倡义利兼顾、一诺千金的商道大书。这本书用大量篇幅写经商之道,关于经商之道的名言警句俯拾即是。从《史记》里的《货殖列传》、陶朱公的《商训》及元朝的《经商百忍经》,到明朝的《一统路程图记》《天下水陆路程》《士商类要》《客商一览醒迷》《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再到清朝的《示我周行》等等,把中国几千年商贾智慧和商人宝典之精华阐释出来,令人受益匪浅,实为经商者必读之书目。书中有一首散曲《劝做买卖》,写道:“买卖发财是怎么?见人时一团和气,就是王八也让座。迎面笑呵呵,张口叫哥哥,装烟捧茶要热呵。若逢赐顾买货,急忙恭身拿过。贴实讲价莫旷多,见得方可出脱,休要挨到牛角……”主人公郑英魁还专门写了《经商十二忍》劝诫后人,创造了“入批儿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是现代商业股份制公司的雏形。郑英魁的大孙子郑留余在郑县创办大兴公花行,与棉农提前签订合约,叫作买青,在那时就实行了订单生产和公司加农户合作的运营模式。
郑氏家族重义轻利、义利兼顾的商业思想对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做生意,义利是不能分的,不能见义忘利,也不能见利忘义,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要是不讲义了,就没人跟你干了,都不跟你来往了,你还做啥生意挣啥钱?不过,只讲义不顾利,不挣钱的生意也长不了。”书中还讲述了怀庆府“杜茂盛”商号的生意经,做生意就是讲究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小说中,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同仁堂南方药材北运的通道被中断,致使原料紧缺、经营受困,虽说同行是冤家,可杜茂盛却没有趁火打劫、漫天要价,反而各分号都一齐动起来,低价赊销甚至无偿相赠给同仁堂,帮助同仁堂渡过难关。后来,同仁堂复兴后,其老板与杜茂盛成为至交,所需的四大怀药全由杜茂盛商行供货。书中引用了唐朝名臣张说的《钱本草》一文,说钱这东西,“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众济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此外,这本书中关于豫商、徽商、鲁商、晋商、秦商等几大商帮的商战,对山东东昌府、沂州府的盐业竞争及陕西泾阳的棉花大战等的描写,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精彩绝伦,令人惊叹中国商人的睿智和韬略。
《黄河万古流》是一部提倡厚德载物、留余留芳的上善之书。常言说:“富不过三代。”可是,郑氏家族富裕十几代,其守住财富的核心密码是什么?就是厚德载物。没有厚重的德行,就承受不了荣华富贵,抵挡不住八面来风。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郑氏家族深知这个道理。书中对郑氏家族的介绍有这么一段话:“郑氏家族靠在河洛岸边开客栈起家,后又在黄河、洛河上行船做生意,经过九代人的努力,已是郑家村的首富,在方圆十几里也是有名的大财主。可是,郑家虽有钱,却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深谙财靠人聚、散财聚人的道理,谨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古训,因此与街坊邻居相处得很好,亲如一家人。”后来,郑氏家族成了中原首富,更懂得积德行善的重要性。书中是这么写的:“做生意,就是要有钱大家赚,赚钱大家花,千万不能吃独食,自己吃肉也要让别人啃骨头喝肉汤,而不能让别人站那儿喝西北风,那样的话,贝青等着人家抢自个儿的饭碗了。文人出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商人赚钱,就要修身齐家助国助天下。以义取利,无钱赚钱,有钱用钱,钱花不完,留有余地;捐出的是银两,留下的是美名,得益的是子孙。老郑家把‘留余’作为家训,真是参透了天理人情。”
郑氏家族谨记“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以善为根纳百福,心存善念、天必佑之”的祖训,大手笔赈灾,协助官府出资修寨墙、组建团练以维持地方治安,甚至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过河洛县时,一应承担了所有接待费用。主人公郑英魁还给孩子们说:“大富靠德,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发不义之财,短期可以,一锤子买卖可以,可长期那样干是不中的。人家吃你一回亏,下次就不跟你打交道了,你名声坏了,都不理你了,都不跟你打交道了,你做啥生意啊?你占那一点儿小便宜,能成大气候吗?《易经》上说,厚德才能载物,大德才能享得住大富贵啊……再则说了,做生意的千家万家,发财的一家半家。天下的钱就这么多,咱不挣人家挣,咱挣得多了人家就挣得少了,咱有钱了很多人就没钱了,咱活得滋润了很多人就活不下去了。这是老天爷把别人的福报都给咱家了,咱家就必须替天行道、代天行善,不然就有违天意。咱吃肉也得让人家喝个骨头汤,啥时候都不能独吞独占,不能啥好处都占完,都要记着祸莫大于不知足。因为咱家富就让人家穷,因为咱家享福就让人家受罪,咱会落报应的。”郑英魁还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着自己,还得想想别人。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先为己后为人,为自己也要为别人,为别人就是为自己,好多人想不明白这个理儿啊。”这些振聋发聩、如雷贯耳的先贤圣言对于当下那些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的人是莫大的讽刺。可以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才使郑氏家族在各种艰难困苦中不断起死回生、百年不倒。
总之,《黄河万古流》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以生动精彩的故事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对致仕报国、经商置业,还是对为人处世、居家生活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随着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一起感受那个兵荒马乱岁月中的人间沧桑和颠沛流离,从而更加珍惜当下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和生命之光,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