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23-12-13李明星杨子嘉高华兴

华东经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链制造业

邢 会,李明星,杨子嘉,高华兴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竞争,其影响范围更广泛、影响力也更深远[1]。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重要产业链安全”。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制造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攻关技术缺失等“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面临“低端锁定”困境。此外,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加剧,维护产业链安全、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一项重大谋划和战略部署。

目前,产业链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文献集中于内涵界定、指标测度及提升路径等内容。从内涵界定来看,产业链现代化是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2],包括产业链主体现代化和产业链结构现代化两层含义。主体层面要求产业链的构成主体创新能力强,能创造更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构层面要求产业链安全可靠,产业链上各主体利益分配公平,多种目标及要素协调顺畅[3]。在对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毛冰[4]利用熵值法从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协同现代化、产业融合现代化、产业创新现代化等维度构建综合指标;郑江淮等[5]从产业链创新性、高端化、协同性、可持续性、自主可控性等维度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路径包括提升自身创新与知识外溢水平、传统产业链创新能力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等[6]。除此之外,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应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与之配套的人才链作为支撑[7],发挥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褪去的背景下,作为发展原动力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8]。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凸显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相较于其他类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是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代表,具有创新属性和正外部性,能够促进自主创新及知识、技术的扩散[9]。根据第五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发现,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调整优化的空间较大[10],与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人才不相匹配。因此,探究当前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对依托创新型人力资本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借鉴相关学者观点[11],深入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为:①将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置于同一框架下,实证检验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并以创新型人力资本特有的自主研发、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效应作为中介切入点,检验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传导路径,丰富现有关于人力资本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研究内容;②鉴于创新型人力资本创新属性,分析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府政策关注度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弥补现有文献仅从政策的功能、结构等角度理论上探究政策制度对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的缺陷,为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参考;③将创新型人力资本按科学研究类型细分,探究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为解决当前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提供方案,同时为各地区如何更好利用创新型人力资本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直接作用分析

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产业组织、经济效益、创新绩效、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

第一,就产业组织维度而言。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能够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进程。首先,创新型人力资本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链升级。人力资本结构决定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两者的动态匹配状况决定产业结构优化效果[12],人力资本素质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换[1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创新型人力资本改善了企业行为,加强了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制造业企业内部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提升了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正向促进产业组织内部合作关系[14]的形成,加强并深化产业链合作。最后,创新型人力资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绩效。创新型人力资本在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第二,就经济效益维度而言。根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及Lucas 人力资本模型,人力资本是具有效率的经济要素,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性质。创新型人力资本相较于普通人力资本,更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和产出乘数效应[15]。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增加有效控制了劳动投入,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采用和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边际生产率[16]。此外,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流动、智力的转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保障[17],人力资本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转移和转化,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第三,就创新绩效维度而言。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进行创新活动,从而突破发展瓶颈[18]。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突破技术封锁,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特性为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提高了科技创新发生概率,改变了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结构[19],促使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此外,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知识协作效应,其存量的增加提高了知识密集度,并产生规模效应,促使个体之间相互协作,实现个体知识向集体知识的转化,最终带动整个制造行业的创新。

第四,就生态环境维度而言。Barro[20]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高端生产要素,通过观念转变、知识溢出等效应[15]促进了产业链绿色发展。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会直接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低碳消费,促使制造业企业变革生产方式,在产业链各环节中注重能源节约以及污染治理。此外,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溢出效应间接实现了新技术的共享和新知识的传播,使资源从配置效率较低地区流入较高地区,提高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源共享效率,推动行业绿色发展[21],改善了行业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1。

H1:创新型人力资本有效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H1a: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调整制造业产业组织;

H1b: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提升制造业经济效益;

H1c: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

H1d:创新型人力资本可以改善制造业生态环境。

(二)影响机理分析

1.自主研发、知识吸收、知识溢出中介效应

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攻克核心技术不足的发展困境,其关键在于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而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人,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22]。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知识、技术的载体,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及知识吸收能力,同时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存在知识溢出效应[23],可以带动整个行业产业链上企业的效率,从而促进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发展。因此,本文从自主研发、知识吸收、知识溢出三方面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途径。

首先,自主研发强调原创性技术及将其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会对人才和资本产生吸引,积累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有效保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建立稳定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内部新产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24],从而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在技术保障下,通过自主研发,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其次,知识吸收强调对外部先进知识、文化、技术的吸收及应用。就企业层面而言,创新型人力资本发展较快、存量较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对知识、技术加以转化及应用,提升产业链内企业的知识吸收、转化能力[25],缩短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转化周期,一定程度上提升现代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而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生正向影响。

最后,知识溢出是一种“无成本”外部资源,其有助于相关企业借力和吸收创新资源,通过模仿、学习将自身知识向创新转化,降低自主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26]。此外,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以及“干中学”效应,能够降低成本、扩散知识并且具有累积循环属性[27]。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创新、知识溢出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效率,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2。

H2:自主研发、知识吸收、知识溢出在创新型人力资本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中起中介作用。

2.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调节效应

政府相关政策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育及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影响。政府科技经费支持是壮大创新型人力资本规模和进行科技研究的重要基础,政府制定的科技和人才政策是管理和调控人才资源的规范和行动准则,能够培养出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提升整个区域人力资本优势[28]。因此,本文从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支持以及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关注度视角来检验政府政策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

政府科技支持是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因素。政府科技支持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保障,进而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9],能有效提高小企业R&D 支出,增加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及创新投入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政府政策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关注是企业进行创新行为的重要行动指南。一方面,政府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关注能够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保障,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关注对社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能激发企业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有效保障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发展,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绩效[30],从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3。

H3: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府政策关注度正向调节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

(三)异质性分析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31]。由于地理位置、历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相较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制度与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发展更具优势,因此,能更好地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32]。与此同时,由于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地区高,会对西部地区产生“虹吸效应”,造成西部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外流,从而减少西部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因此,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创新型人力资本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试验发展类三种研究类型,不同研究类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33],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侧重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解决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应用研究以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知识来源,对其应用途径进行探索[34]。应用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负责将基础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应用,起到加速制造业研究成果转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作用。试验发展类创新型人力资本主要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将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35],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4。

H4: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1.基准回归模型

为识别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影响,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对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进行检验:

其中:MICit表示i地区在t年度的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ln IHCit表示i地区在t年度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发展水平;X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ui和year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α1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代表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程度。

2.中介效应模型

在基础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构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中介变量自主研发(rd)、知识吸收(abs)、知识溢出(spi)的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其系数的显著性来确定自主研发、知识吸收以及知识溢出是否构成中介变量。构建的模型如下:

其中,β1、γ1和δ1分别代表创新型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知识吸收以及知识溢出的影响程度。根据理论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知识吸收以及知识溢出均为正向影响,β1、γ1和δ1的模型回归结果均应显著为正。

3.调节效应模型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用于检验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是否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其中:ln subit和ln attit为调节变量,分别表示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ln IHCit× ln subit和ln IHCit× ln attit代表创新型人力资本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ρ3和ω3为交互项的系数,若系数显著则说明存在调节效应。

(二)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MIC)。产业链现代化是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内容的现代化[2],对其测度多是从整个产业层面入手。因此,本文综合已有学者[4,11]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测度以及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结合数据可获得性,从产业组织、经济效益、创新绩效、生态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并利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其中,产业组织维度包括产业基础、产业性质、产业配套和产业合作等相关指标;经济效益维度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包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报酬率[11]等指标;创新绩效维度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专利申请情况、新产品收入情况[4]和高新技术市场发展情况等指标;生态环境维度指对污染的排放及治理情况,即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体现节能生产和绿色治理能力[36]等相关指标。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平移:用式(7)对正向指标数据进行正向标准化;用式(8)对负向指标数据进行逆向标准化。

其中:i为年序号;j为指标序号;Xij表示i时期指标j的原始数值;maxXij和minXij分别代表统计年份同类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Q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将标准化后的值加0.000 1,避免标准化后的值为零而造成取对数无意义。

第二步,确定各项指标所占比重值Pij:

第三步,计算信息熵值Ej和Gj:

其中:K= 1/ln mn,m为参与评价的全国省份个数;n代表统计年份。

指标j的熵值冗余度Gj:

第四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Wj:

第五步,使用线性加权法求得综合水平:

通过以上步骤计算得出的最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表1所列。

表1 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

2.解释变量

本文解释变量为创新型人力资本(IHC)。现有研究多是利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或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创新型人力资本,测度较为笼统且针对性不强。R&D 人员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因此,用R&D人员数量衡量创新型人力资本更为合理[37]。此外,全时当量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创新指标,更能反映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因此,本文综合现有文献,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全时当量衡量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为使数据更加平稳,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3.中介变量

(1)自主研发(rd)。R&D经费内部支出是创新主体用于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的全部支出[38],但在制造业企业中,自主研发更加注重新产品的开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更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作为自主研发的测量指标。

(2)知识吸收(abs)。目前对知识吸收的测度难度较大,尚未形成统一方式,且制造业知识吸收的主要途径为技术引进,因此,本文结合何向武等[39]的做法,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作为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指标。

(3)知识溢出(spi)。专利授权数始终是衡量累积知识存量及知识溢出能力的主要代理指标,同时由于创新型人力资本创新性强且创新成果主要体现为专利的独有特征,借鉴黄新飞等[40]的做法并结合省级数据特征,采用各省份的专利授权量作为知识溢出的测量指标。

4.调节变量

(1)政府科技支持度(sub)。政府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的侧重点,本文参考哈梅芳等[41]的研究,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衡量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为使数据平稳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2)政府政策关注度(att)。本文参考申伟宁等[42]的做法,利用各省份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人才”出现的词频衡量政府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关注度,为保持数据平稳性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5.控制变量

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内涵,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政府职能(gov),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用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地区名义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fin),选取各省份金融业增加值占名义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urb),用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rgdp),选取各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消费水平(con),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名义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所列。

(三)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采用2008—2020 年我国30 个省份(不包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数据库、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对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缺失值,采用近邻点的均值等方法对其进行替换。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差异,本文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创新型、实用管理型、技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IHC),即本文核心解释变量;实用管理型人力资本(man),采用大学本科在读人数衡量;技能型人力资本(ski),使用大学专科在读人数和高中在读人数之和表示。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列(1)至列(3)。另外,本文使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四个子维度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列(4)至列(7)。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从表3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在1%水平下显著,回归系数为正;实用管理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影响显著但系数较小;而技能型人力资本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由此,验证了H1。进一步地,从各维度的回归结果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中的产业组织、创新绩效、生态环境等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尚未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中的经济效益维度产生影响,即H1a、1c、1d 得到验证,H1b 未通过验证。其可能的原因为:其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较为复杂,导致目前科研成果未能或有效应用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之中;其二,创新型人力资本引进后会对原有的普通人力资本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等情况,并且当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拥挤效应”,出现资源积压浪费、无序竞争,最终导致整体经济效率低下;其三,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成果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所需技术的不匹配、产学研资源错配等情况也会削弱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结合现实情况,创新型人力资本当期投入往往并不能使当期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有明显改善,因此,采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重新进行回归;二是选取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所列,可以看出,本文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4 稳健性检验

(三)中介效应检验

为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影响路径,本文将中介变量自主研发、知识吸收、知识溢出分别引入回归模型,结果见表5所列。从表5 列(1)可以看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郭金花和陈鑫[43]的研究也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促进了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研发,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列(2)结果显示,创新型人力资本在1%水平下正向促进知识吸收,表明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发展,人才之间的交流和流动加速了知识的传播,由知识吸收所带来的技术改造及应用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44],提升了企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列(3)结果显示,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知识溢出,进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创新型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外部性,利用模仿创新为本地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同时,通过知识溢出带动周边地区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其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蒋欣娟等[45]研究也发现,知识溢出促进企业创新产出。此外,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阻碍和约束逐渐减弱,人才等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顺畅,导致部分创新型人力资本向其他地区转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知识溢出效应,有效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根据以上结果,验证了本文H2。

表5 中介效应检验

为提高中介效应的检验力,本文进一步采用bootstrap 法进行检验,采用500 次重复抽样对中介效应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6所列。可以看出,所选取中介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内均不包含0,说明自主研发、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表6 bootstrap中介检验

(四)调节效应检验

理论分析表明,政府政策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发展,因此,本文引入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府政策关注度两个变量,采用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列(1)和列(2)。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府政策关注度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政府科技支持力度越大、政府政策关注度越高,创新型人力资本越能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由此,验证了H3。

表7 调节效应检验

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更换变量方法重新进行回归,其中,政府科技支持度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来自政府的那一部分资金数值(fund)[46]替代;政府政策关注度参考薛楚江和谢富纪[47]的做法,用各省份出台的地方性文件中与人才政策相关的文件每年累积有效数(pol)替代。回归结果见表7 列(3)和列(4),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关注在创新型人力资本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表明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为更加直观地显示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的调节作用,本文绘制了调节效应图,如图1和图2 所示。从图1 可以看出,高政府科技支持度的斜率明显大于低政府科技支持度的斜率,说明当政府科技支持度处于较高水平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更强;同理,图2 中高政府政策关注度的斜率也大于低政府政策关注度的斜率,说明政府政策关注度正向调节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

图1 政府科技支持度调节效应

图2 政府政策关注度调节效应

(五)异质性检验

1.区域异质性

为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本文将我国各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1),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8所列。

表8 区域异质性检验

从表8可以看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东部地区经济条件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递减的现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存在科研环境缺失、氛围不足等限制因素,导致创新型人力资本素质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西部地区由于人才待遇等问题而产生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外流会造成后续储备力量不足,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创新型人力资本异质性

考虑经济基础条件以及人力资本培养重点等差异,不同研究类型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创新型人力资本划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试验发展类三种研究类型,分别检验其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基础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bas)采用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的交互项表示;应用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app)采用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应用研究经费支出的交互项表示;试验发展类创新型人力资本(exp)使用创新型人力资本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交互项来表示。检验结果见表9 所列,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研究类型创新型人力资本都能够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产生显著影响,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从具体回归系数来看,三种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程度不存在较大差距,但基础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和应用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程度稍大,表明在当前阶段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与为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的要求相符合。由此,验证了H4。

表9 创新型人力资本异质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08—2020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组织、经济效益、创新绩效、生态环境四个维度,运用熵值法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①相较于实用管理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主要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组织、创新绩效、生态环境等维度,但尚未对经济效益维度产生影响;②从中介效应角度来看,创新型人力资本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三条路径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从调节效应角度来看,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可以显著增强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作用,即两者皆存在正向调节作用;③异质性检验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另外,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更明显。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从调整产业组织、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维度全方位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劳动投入和产出间的耦合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创新能力角度来看,要加强创新型人才自主研发能力,特别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工业四基”的研发攻关,突破制造业产业链路径依赖及低端锁定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通过引进创新型人才,积极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不仅要加速设备研发以实现生产效率和要素配置的有效提升,还需注重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把握市场竞争优势,积极适应“双循环”背景市场结构;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针对当前环境规制强度的演变趋势,应充分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销售模式等全方位功能,积极推动制造业产业链绿色化转型。

第二,以政府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主线,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投入,发挥自主研发、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积极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吸收中高级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自主研发和外溢效应,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市场匹配度和创新驱动力,开拓核心产业链新领域,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培育复合型人力资本,保障人力资本的全面发展,提供与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本。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完善现有可能对产业链现代化转型造成阻碍的市场管理体制、行政审批流程等,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制定创新型人才分类标准及相关扶持政策,为制造业企业科技研发活动提供支持,以解决企业在转型阵痛期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平稳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转型。

第三,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顶层设计,根据区域优势制定合适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不同的制造业功能区。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多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要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存量和人才条件,发挥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此外,应加强基础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培养,保证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优势,预防创新型人力资本边际效用下降和结构失调。制定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分类引进标准细则,对关键领域和核心产业方面的稀缺人才引进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西部地区则要利用好地区要素禀赋优势,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实施“广聚英才”等计划,完善多样化人才引进机制。同时,针对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实际情况,应秉持“先行先试”的发展原则,在部分区域率先实行创新型人力资本引进政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发挥“模范地区”带头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业链制造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