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模式下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刍论
2023-12-13程志媛
程志媛
摘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当下高职院校的重点培育方向,这不仅可保障学生的就业,还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CIPP模式是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借鉴与结合CIPP模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构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模型及指标体系,这对高职院校教学诊断、改进工作的推进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职院校可以上下文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产品评价等形式发挥CIPP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CIPP模式;高职院校;就业能力;上下文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产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073-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ZJY1129);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ZJ-B07);2020年广西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三课堂,三阶段,一循环’卓越匠心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LZZJS2020C001)
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生要具备全面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主阵地,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与行业需求和职场实践相衔接,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就业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而CIPP模式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CIPP模式下的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市场的紧密对接。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指学生发现、获取和维持工作的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其不仅包括专业就业能力,还包括就业人格取向、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发展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多维度的任务,涉及多个理论框架和模型。其中,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个体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个体能够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能力模型关注学生对特定领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合能力模型则着眼于培養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设定、教学方法及应用、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国外研究则注重从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索如何使高职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2.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和特点
就业能力培养是指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满足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以应对职业市场的挑战和需求。
(1)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要想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率,就要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点要放在“行”上,强调“行”在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教学理念应该从告诉学生做什么转变为引导学生怎样做,同时弱化学科体系,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1]。学科建设也应当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全面模拟企业,建立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技能培养中,高职院校还要引导学生对就业方向形成清晰的认知,从而直接、迅速地获得职业能力,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2)职业素养的塑造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职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中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内容。职业知识技能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同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实践能力与高素质、高品格相结合。
3.CIPP模式
CIPP模式是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模型,包括上下文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产品评价(produ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CIPP模式强调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评价,帮助教育机构和教师了解教育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并从不同维度提供改进建议,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近年来,CIPP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2]。
1.上下文评价:高职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分析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上下文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以此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确保学生的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2.输入评价: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定
输入评价是确定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相关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评价,高职院校可确保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符,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输入评价还涉及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团队的组成和培训、教育设施的配备等方面的评估,确保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
3.过程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
过程评价是对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的阶段。在课程设计方面,评价关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际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的评价探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利用、实践教学的开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而评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如实习、项目实践等,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4.产品评价: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改进
产品评价是对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和改进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高职院校可了解学生各项能力的水平和发展情况,并以此为据改进培养方案。评价方法可包括職业素养评估、技能考核和实践项目成果评价等。职业素养评估要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使学生具备职场所需的综合素质。技能考核要测试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其具备满足职业要求的实际能力。实践项目成果评价则关注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评估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估结果对改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评估结果,学校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短板,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展补充性培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局限在专业技能方面,其还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具备良好的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3]。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在“非专业知识”层面的就业能力,采取相应措施,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并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各门课程,掌握硬技能,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1.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1)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社会需求,引入相应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课程内容应紧贴企业需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职前教育要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习、企业参观和行业对接等实训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职场技能,提高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
(2)跨学科教学。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宽学科融合的途径,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以此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需要的是有团队协作思维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职业人,而跨学科教学可促进学科创新,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吸收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具备跨领域的协作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
(3)职业指导与辅导。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辅导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校和社会在允许模式、文化形态、群体心理上存在巨大差异,并因此形成环境上的隔离,这易导致社会阅历不足的高职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对就业环境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和理想化,甚至出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缓慢、适应过程较长等情况。因此,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与辅导非常必要。这其中,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培育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以提高其社会适应力[5]。就业指导教师可通过交谈法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激励其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就业方向,或通过讲座、求职技巧培训、面试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路径,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4)企业合作与实践项目。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可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任务,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心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薪资待遇、就业领域及企业模式等方面存在高估的情况,这种脱离现实的择业观与社会需求脱节,会让高职大学生错失就业最佳机会。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便于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6]。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高职院校要综合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情况,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纳入评价范围,促使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CIPP模式在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实例
CIPP模式在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能起到指导和评价的作用。下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应用为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1)上下文评价。学院通过调研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可了解目标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就业前景和竞争状况,以此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背景和目标职业分析,帮助他们了解行业需求,应对就业挑战。
(2)输入评价。学院根据市场对职工类型的需求、大环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和高职大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适合特定人群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如确定要培养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标准。
(3)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学院主要评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如通过课程评价和教学观察,确定教学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或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其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并进行相应改进。
(4)产品评价。产品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表现和成果,可进行多种评估,如任务考核、职业能力测试和实践项目评价等。CIPP评价模式本身是对诊断性、形成性及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是目标评价模型的优化产物,借助CIPP模式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可了解学生在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并根据评估效果进行针对性改进,确保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相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1.发现和结论
(1)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和市场情况。高职院校通过上下文评价,可全方位地评估和调查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掌握详细信息,以此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内容。(2)输入评价对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非常重要。高职院校通过与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合作,可明确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多一份经验就多一份信心和能力,通过针对性培训,学生可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3)过程评价是确保培养过程有效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4)产品评价有助于评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情况。通过职业素养评估、技能考核和实践项目成果评价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提供改进建议。
2.建议和展望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实践项目、企业讲座和就业洽谈会等活动,实现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以此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2)优化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加强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本专业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辅导,以及相应的资源、支持。(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如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4)完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包括职业能力评估、就业跟踪调查等,并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培养策略,逐步提高培养效果。(5)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就业趋势,主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规范就业管理,搭建就业平台,优化精准辅导,加大帮扶力度,帮助高职大学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确保他们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地实现毕业即就业。CIPP模式在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不同因素对培养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和专业对就业能力要求的差异,促使高职院校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陈瑞森.高职院校工科技能型人才就业对口率提升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3):92-94+102.
[2]赵颖.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36):60-64.
[3]杨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基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需求与评价的调研[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31(01): 68-72.
[4]索志慧.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就业差异化教育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70-73.
[5]程晓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分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2):128-130.
[6]张军贤,张军华,甘坚强.基于CIPP模型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21(09):19-24.
Discuss on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Employment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CIPP Model
Cheng Zhiyuan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Guangxi Province, Liuzhou 545000,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currently a key cultivation direc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not only ensures students’ employment, but also ensures that enterprises have su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CIPP model is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 indicator system. Drawing on and combining the CIPP model, analyzing and constructing a model and indicator system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mployabilit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eaching diagnosis, improving work, and enhancing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ployabi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lay the role of CIPP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ployability through contextual evaluation, inpu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product evaluation, and other forms.
Key words: CIPP mo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ability; context evaluation; inpu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product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