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舆地全图》:清代最高水平的地图集

2023-12-13刘家信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3年10期

◎ 刘家信

《中外舆地全图》(以下简称《舆图》),是一部私人收藏、清代制作的地图集珍品,由清代杰出的地学家邹代钧创立的“舆地学会”编制出版,代表了当时中国地图的最高水平。

舆地学会

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邹代钧(1854—1908 年)随同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法、俄等国。公干之暇,邹代钧精心收集、购买欧美诸国地理图册书籍,潜心钻研西方地图学理论,努力学习地图制作方法。回国后,他以法国迈特(米突尺)为依据,首创了中国舆地尺,并应用于生产,翻译绘制了各种中外地图,编制成《大清会典图》。

光绪十七年(1891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借调邹代钧回湖北主持编制《湖北全省地图》,邹代钧在武昌留任。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同仁好友汪康年、陈三立、吴德潇等人的支持和赞助下,邹代钧在武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舆地学会,专门从事地图学的学术研究,学习使用西方先进的制印技术。舆地学会所制地图,采用圆锥投影,使用经纬线,应用晕滃、晕渲法,首创铜版印制彩色地图,开创了由传统制图学到全新制图学转变的新路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经过多年努力,舆地学会初步完成了一部繁重浩大、博大精深的工程项目——《中外舆地全图》的编制工作,该图达到了当时的最好水平。但是,由于经费不足,该图的印刷工作遇到诸多困难。

不久,邹代钧携带图稿赴京师(今北京),见到了当朝教育负责人张百熙,并得到其赏识和资助。返回武昌之后,邹代钧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正式印刷出版了这部《中外舆地全图》。

鉴于地图绘制的精度高、准确详尽、内容丰富,经清政府学部审定,将《舆图》作为全国中学课本,成为学校教学地图之首创。因其在地图绘制与出版方面的成就,邹代钧被晚清地理学界称为“新化派”,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4 月8 日,邹代钧不幸病逝,享年54 岁。不久,舆地学会又遭遇经费困境而停办,随后改名为 “陆军舆地学会”,该学会即为湖北军事测量局前身。

舆图世家

中国近代地图史上,能成为舆图世家的,只有邹氏家族。从清中叶嘉庆年间到上世纪50 年代,邹氏祖孙七代相承,致力于舆地学研究,著书近200 种,印刷出版地图300 余种,其传承时间之长、成就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

邹氏舆图世家,祖居湖南新化县罗洪村(今隆回县境内)。清朝嘉庆年间,当时舆地学家吴兰柴之女吴珊瑚(字季瑚),曾协助其父编校舆地图书籍而通晓古今舆图。出嫁邹文苏后,所生六子受其熏陶,继承母业,均致力于舆地学术研究。其中,三子邹汉勋,成绩斐然,曾为魏源《海国图志》绘制列国地图,并与魏源合撰《尧典释天》等丛书。

邹氏第三代传人邹汉勋之子邹世诒,继承父业,多有建树,曾应湖北巡抚胡林翼聘请,参与编撰绘制《大清一统舆图》,还绘有湖南、直隶、贵州等省《通志图》。

邹氏第四代传人就是邹世诒的侄子邹代钧。邹代钧,字甄伯,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热爱地理学,重视和钻研地图制作,收集了大量中外地图资料。甲午战争之后,邹代钧奋发图强、胸怀大志,着手筹备编制各种中外地图,并采用西方先进的制图方法和印刷技术。经过多年努力,他编译出版了700 余幅中外地图,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准确精细的特点。其中,他译制的《中外舆地全图》集学术之大成,达到当时的最高境界,被誉为清代地图集的代表佳作。邹代钧勤奋创业的精神,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事业的进展,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山东图》(清)

邹氏第五代传人为邹代钧族侄邹永煊(又名永暄),曾出国学习印刷刻板工艺,系制图专家。邹永煊慨邹氏地学顿衰,愤而继之。1908 年,邹永煊利用舆地学会部分资产在原址(横街)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地图出版社,并取亚洲及其家乡新化县首字,命名为“亚新地学会”,开民营地图出版社之先河。

从开办地图出版社到1954 年迁到北京,邹永煊及其子邹兴钜(六代)、孙邹新垓(七代),苦心经营40 多年。由于不断改进新技术,应用经纬线,套色印刷,提高地图质量,兴旺时,在长沙、广州、南京、成都等地设立多处分社,对中国地图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舆图》配置

《舆图》在编绘时,主要取材于中外高质量名图,采用的原始资料多为新测成果,依托科学蓝本绘制成图。以国内为例,国内分省图取材于胡林翼主持编绘的《大清一统舆图》及会典馆本诸省分县详图。这部百年前《舆图》,除现势性外,仍可使用,内容(大洲、大洋、岛屿、海岸线,各国和城镇)与当今世界图对比,几乎相差无几,其准确、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英国地理学家傅兰雅曾赞叹道:“中国从来未有者!”

《舆图》开本尺寸,高34cm,宽26cm。图面为打开式,因其装订设计质量极佳,两页相接处,平展无褶皱,毫不影响使用和阅读。封面上注有书名,内有目录。除蒙、藏图外,中国各省图全部于光绪二十八年之前制作完成;东半球、西半球和亚洲、欧洲、北美洲图制作于光绪二十八年;非洲、北美洲、海洋洲制作于光绪二十九年。除日本、印度、英国、荷兰、西伯利亚图早一年完成之外,其余世界各国图大多于光绪二十九年制作完成,最晚图幅是太平洋东偏群岛和西偏群岛,于七八月份最后编制完成。

从书中目录可见,《舆图》共68 幅图,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即全球大洲图、大清国图、各国图。其中,全球大洲图共计15 幅图,包括亚细亚洲、欧罗巴洲、阿非利加洲(全图、东北、西北、南,占4 幅)、北亚美利加洲、南亚美利加洲(全图、东北、西北、南,占4 幅)和海洋洲。

大清国图共计25 幅图,有皇朝一统图1 幅,各省图24 幅:直隶(今河北)、盛京(今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吉林、黑龙江、蒙古、青海西藏(占一幅)。

各国图共计28 幅图,包括2幅太平洋群岛图,以及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安南—暹罗—缅甸、印度、波斯—阿富汗—俾路芝、阿剌伯、东土耳其;英吉利、法兰西—瑞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德意志、奥地利亚、意大里(利)、希腊、西土耳其、俄罗斯、瑞典—挪威、丹麦;美利坚、加拿大、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南洋群岛、澳大利亚。

由于各国面积大小不同,在图幅配置上作了灵活安排,如将国土面积较小的邻近国绘制在同一幅图上,而面积较大的大洲、大洋,则绘制成多幅图,如将非洲分成4 幅表示。当时的非洲大陆,除埃及个别国家外,几乎都是殖民地,少有独立国家。南美洲虽有多个国家(巴西、秘鲁、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等),但同样按4 幅编制,而不按国家分幅。

《舆图》坐标和比例尺

《舆图》的坐标和投影应用了地理坐标系统,推广了三角测量与经纬度表示法,使得地图平面坐标位置的精确度得到有效保证。除大地平方、海洋洲、太平洋岛屿图外,均采用圆锥投影法,使之更接近地球表面曲率。根据中国实情,《舆图》以京师(今北京)为中线,作为经线0 度的起点。其东经一度、二度,注成东一、东二,依次类推,直到180 度。反之,向西也一样,这与国外经线以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为起点不同。而纬度的地理坐标系统,则与国外一致,《舆图》定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上纬0 度注有“赤道”,其北、南均注有纬度相应数字。

《舆图》采用全新的编绘方法,用统一比例尺代替了中国以往传统的“计里画方”法,更便于在地图上量测实地距离,得到准确数据。这也是《舆图》制作的一大特点。除少数地图(全球图、群岛屿图)外,《舆图》均已标出直线比例尺,以中国为例,全国图比例尺为1∶1200万,蒙古1∶720 万,新疆1∶536 万,青海、西藏1∶500 万,甘肃1∶360万,四川1∶290 万,山东1∶280 万,吉林、黑龙江1∶277 万,云南1∶270万,直隶、盛京、山西、陕西、广东1∶225 万,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广西1∶180 万,江西、浙江、福建、贵州1∶150万,安徽1∶144万。

各大洲图的比例尺也不尽相同。其中亚洲、非洲、北美洲均为1 ∶3000 万,南美洲1 ∶2400 万,欧洲1 ∶1500 万,大洋洲未标注比例尺。

世界各国地图比例尺,根据领土面积大小区别对待,领土大的国家采用较小比例尺,比如:加拿大1∶2240 万,美国、澳大利亚均为1∶1125 万,印度1∶900 万。对于中型国家,采用略大些比例尺,比如:英、法、德、意等国为1∶300万~1∶400 万。很多小国家,则采取更大些比例尺,比如荷兰—比利时为1∶110 万,均按国情而灵活编制。

《舆图》要素

《舆图》历经两次印刷,首印是在1903 年,采用石板单色印刷,书上标注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舆地学会编译刊行”字样,图集流传至今,封面早已破损残缺,缺笔少字。侥幸的是,68 幅分幅图,基本保持得平展清晰、完好无损。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舆图》再版印刷时,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铜版彩色印刷技术,图集精致清晰,生动美观,与旧图有着天壤之别,成为后来编制中外地图的主要参考资料。

《舆图》要素内容丰富,名称注记多,载负量大。在选取城镇名称时,首次采用了按居民地人口数分级的标记方法,质量精致,线划优美,是图集又一较大优势。图上名称注记主要有城镇、村庄、河流、岛屿、海港等,并配有相应的图例符号,以广东为例,标注有广州府、潮州府、惠州府、雷州府、琼州府等。图中大洋大海、江河湖泊表示齐备,注记醒目,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日本海、孟加拉海、阿拉伯海等。中国的四大海均有相应的名称注记,而且大小江河密密麻麻,极为细致详尽,线条弯曲流利,形象生动,分别用双线、单线条绘出。

《舆图》图例符号齐备,以洲图为例,符号有洲界、国界、国都、部城、城镇部界等。又以中国图为例,符号有省会、府、直隶州、直隶厅、通商口岸、国界、省界、轮船航线、电线、铁路、路、长城、柳城、运河等。中国的万里长城呈东西延伸,一览无遗;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畅通无阻。东北的柳城等,均设专门符号。对于国外不同国情,图例也有相应符号,如日本增设了国道、道界等,朝鲜增加了一、二、三等郡符号及注记等。

图中还显示了密集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陆地上有铁路符号,用双实线、黑白节表示,和现代图上符号一致。公路、主要道路用黑实线绘出。图上可见欧洲国家铁路纵横交错,反映了当地交通发达的实情。而当时,中国铁路才刚刚兴建(仅汉口到信阳段)。海洋中还绘出了轮船航海线路,用细线连接两地海滨城市。

图上地貌山体采用晕滃法表示,符号形象直观,山体走向明显,可以直观判读山脉分布和走向,大小山脉均注有专有名称,注记多而详细。但较大缺陷是没有大地水准测量高程数据,不能获得地貌起伏的高度、山体大小,无法得知山高水深。

此外,图上还可见到另一项人工奇迹,即荷兰的填海(须德海)造田宏伟工程。

《西半球图》(清)

但是,《舆图》制图规范略差,有些省图注记容量过密,载负量大,影响清晰度。湖北、福建图上的晕滃符号制作粗糙,影响对其他要素的判读。图幅绘制时间说明字体字号不一致;图例符号印色欠清晰;比例尺框内空当过大;目录与图幅名称不符。图上还有一些错别字,如:“太平洋”注成“大平洋”。

《舆图》虽存在不足之处,但仍不愧为一部清代鸿篇巨制之杰作,是一部世界地图集珍品,更是研究古图集的重要史料,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佳制作水平,具有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