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对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治效果*
2023-12-13杜君吴玉宇梁舒钱晶晶施祥
杜君,吴玉宇,梁舒,钱晶晶,施祥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江苏 南通 226500)
先天性下睑内翻是由睑板发育异常、轮匝肌纤维过度发育、下睑缩肌发育不全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导致下睑位置异常的先天性眼疾[1-2]。疾病早期,患儿下睫毛稀疏且松软,多数患儿无明显不适,伴随年龄增加,下睑睫毛逐渐变硬,倒睫毛反复刺激上角膜或结膜组织,可出现流泪、异物等不适症状,且伴随病程迁延,可引起角膜散光、角膜上皮损伤、角膜炎、结膜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视力发育及眼部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3-4]。切除倒睫、缝线法、眼轮匝肌切除术是现阶段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的常用方法,其中切除倒睫短期内虽可缓解患儿的眼部不适,但随着倒睫的再次生长,长期疗效欠佳[5]。缝线法是20 世纪50 年代即应用于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的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点,但下睑内翻的矫正程度较轻,患儿术后复发率高[6-7]。眼轮匝肌切除术是本世纪初开展的一类先天性下睑内翻的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缝线法,下睑内翻的矫正程度明显增加,同时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方法能够有效固定术后下睑周围轮匝肌、缩肌等组织,降低术后下睑内翻复发的风险。但相关研究提出该手术存在创伤大、矫正过度的缺陷[8-9]。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轮匝肌切除术与传统缝线法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的矫治效果,为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其中,女性42 例,男性40 例;年龄3~8 岁,平均(5.17±1.0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为轮匝肌切除术组(以下简称切除术组)和缝线组,各41 例。切除术组男性19 例,女性22 例;年龄3~8 岁,平均(5.09±1.02)岁;眼数80 只;病程1~3 年,平均(1.89±0.31)年。缝线组男性21 例,女性20 例;年龄3~8 岁,平均(5.25±1.06)岁;眼数80 只;病程1~3 年,平均(1.94±0.37)年。两组性别、年龄、眼数、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先天性下睑内翻;②伴有眼红、疼痛、异物感、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且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③年龄3~8 岁;④首诊且入组前未行任何眼部手术治疗。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唐氏综合征、斜视、上睑下垂等其他眼部疾病;②眼底镜检查确诊内眼病变;③先天性眼外部或内部畸形;④瘢痕体质遗传史;⑤凝血指标异常;⑥合并结缔组织相关代谢疾病。
1.3 方法
1.3.1 切除术组 切除术组采用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治疗。术前标识下睑手术切口和去皮量。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距离下睑结膜根部1 mm 处做梭形皮肤切口,去除适量眼轮匝肌和下睑皮肤,使用可吸收7-0 线以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法缝合下睑皮肤,通过调节缝线松紧程度控制睫毛外翻程度,最后使用可吸收8-0 缝合线连续锁边缝合。
1.3.2 缝线组 缝线组采用传统缝线法治疗。距下睑下1 mm 处做手术切口标记线,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轻翻下睑由下穹窿部结膜囊内,距下睑缘6 mm 处进针(1 号带双针黑丝线),距睑缘1 mm 处出针,间隔3 mm 左右做3 对褥式缝合,根据内翻程度微调缝合位置,打结时下方垫小棉纱枕。两组患儿均于术后7 d 拆线,所有手术由同一医师操作。
1.4 疗效评估
术后2 个月,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①基本治愈:眼球下转或平视时下睑位置正常,倒睫无法触及角结膜,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流泪、异物感、刺激感等症状消失;②好转:平视时正常,眼球下转时下睑轻微内倾,倒睫无法触及角结膜,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流泪、异物感、刺激感等症状消失;③无效:术后2 个月下睑内翻症状明显;④过矫:术后2 个月下睑轻微外翻,持续随访至术后6 个月,下睑外翻症状仍存在。有效率=(基本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10]。
1.5 观察指标
1.5.1 角膜散光值 术后2 个月,采用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散光值,各眼均重复测量3 次,舍弃最高值和最低值取中位数。
1.5.2 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2 个月,采用标准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操作方法:采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麻醉睫状肌后对视网膜检影验光,测得最佳矫正视力,屈光不正者采用插片矫正测得最佳矫正视力。
1.5.3 泪膜破裂时间 术后2 个月,检查患儿的泪膜破裂时间。操作方法:将2%荧光素钠滴入球结膜颞下方,观察并记录泪膜缺损(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时间。
1.5.4 不良反应 眼角膜血管翳、眼角膜斑翳等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9,P=0.016),切除术组高于缝线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80,例(%)]
2.2 两组角膜散光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柱镜度数的差值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术组治疗前后柱镜度数的差值高于缝线组;两组治疗前后轴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角膜散光值比较 (n =80,±s)
表2 两组角膜散光值比较 (n =80,±s)
组别切除术组缝线组t 值P 值柱镜度数差值/D 0.66±0.17 0.52±0.13 5.851 0.001轴位差值0.89±0.31 0.81±0.28 1.713 0.089
2.3 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切除术组、缝线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值分别为(0.20±0.06)、(0.22±0.07),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0,P=0.054)。
2.4 两组泪膜破裂时间比较
切除术组、缝线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值分别为(7.94±1.01)、(5.81±0.87)s,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92,P=0.001);切除术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值高于缝线组。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眼角膜血管翳、眼角膜斑翳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先天性下睑内翻是临床中常见的眼部疾病,不仅对患儿眼部美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病程迁延,可对患儿的眼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1-12]。早期研究认为,先天性下睑内翻的发生可能与下睑板和下睑缘前的轮匝肌过度肥厚、下睑缩肌发育不全等有关,因轮匝肌移位越过睑缘或下睑缩肌与眼睑前唇连接不紧密,导致下睑向内翻卷[13-14]。目前,临床矫治中以缝线法和眼轮匝肌切除术在先天性下睑内翻的治疗中应用较为成熟,其中缝线法迫使睑缘组织借助外力实现复位、外展睫毛,达到矫治下睑内翻的目的[15-16]。曹贺等[17]研究提出,缝线法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下睑内翻症状。眼轮匝肌切除术则是通过切除部分轮匝肌及睑板前组织,联合外翻缝合下睑组织,矫正下睑内翻,在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治疗中同样疗效显著。张薇等[18]通过对102 例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研究后得出,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下睑内翻症状且长期复发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切除术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缝线组,表明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治疗中,相对于传统缝合术疗效更佳。研究分析可能与轮匝肌切除术切除多余的睑板前轮匝肌,进而缓解了肥厚轮匝肌的异常移位有关。本研究切除术组患儿中术后出现1 例过矫患儿,研究分析认为患儿术后出现下眼睑外翻的原因不仅与手术方式有关,还可能与患儿内翻程度及观察下睑内翻时患儿的坐姿有关。一般患儿卧位时下直肌受重力作用更大且下睑缩肌的收缩作用增强,下睑内翻表现更为明显,而手术者缺乏对患儿坐位及卧位情况下下睑内翻程度的整体精确把控,可能导致术中切割或缝合程度不够精确,最终部分患儿术后出现下睑内翻过度矫正[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切除术组治疗前后柱镜度数和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值均高于缝线组,表明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方法和传统缝线法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均有助于改善患儿下睑内翻所致的视力障碍。且本研究中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法相对于传统缝线法,对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角膜散光值柱镜度数和泪膜破裂时间矫正水平更高,提示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更有助于改善患儿视力损伤。分析其可能与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对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正程度更高有关。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表明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安全性良好。整体分析,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虽然更有助于提升疗效,具有改善下睑内翻、保护视力等优点,但是同样存在缺陷,该手术对手术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患儿术后可能出现过矫等风险,临床实践中应格外注意。
综上所述,轮匝肌切除术联合睫毛外翻褥式缝合应用于先天性下睑内翻患儿的治疗中,更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保护视力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