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小组合作中“搭便车”现象规避研究
——以“食品冷藏冷冻技术”为例
2023-12-13叶静贺蕊侯诗洋王金龙陈佳会
文/叶静 贺蕊 侯诗洋 王金龙 陈佳会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高职课堂常见的教学活动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碰撞和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交流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然而,受学习环境的影响,“搭便车”现象频繁出现在高职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食品冷藏冷冻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现象的调查分析,从优化考核方式、小组任务、深化小组合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以减少课堂中小组合作中的“搭便车”情况,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的共同协作、进步,完成学习任务。在高职教育中,除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以外,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得到提升。但是,在针对高职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食品冷藏冷冻技术》课程的小组合作研究中,不难发现,在小组合作任务中,部分成员存在“搭便车”现象,即在小组任务中偷懒,不愿意付出努力却希望通过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来获得较好的成绩。对于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任务的同学,“搭便车”严重打击了其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认为此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效率和效果,让他们无法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中,而“搭便车”的同学则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一、《食品冷藏冷冻技术》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食品冷藏冷冻技术》是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冷链物流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和控制物流成本。该课程包含四个实验任务,比如:果蔬汁冰点测定、气调贮藏的效果研究等,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进行自主设计,并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再独立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食品冷藏冷冻技术》课程小组合作中“搭便车”现状调查及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状。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本学期进行《食品冷藏冷冻技术》课程学习的大二学生,调查主要内容是关于高职学生在该课程小组合作中“搭便车”现象及出现该行为的原因,通过问卷星共收到有效问卷92份。调查对象中约28%的学生处于专业排名前20%,约57%的学生处于专业排名的21%-50%。本次调查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参与过本课程小组合作任务,约30%的学生在小组任务中担任过组长的职务。在这些担任组长的学生中,约50%由学生主动承担,其余则是由教师指定或者组内随机选择的。
2.“搭便车”现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搭便车”行为的认定,主要体现在:不参与小组讨论和会议,或是小组讨论过程中不表态或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次是对待分配的任务不认真或是任务完成潦草;此外,无回应、耽误进度、任务拖沓甚至不完成任务都被认为是“搭便车”的行为。在本次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表示自己都有过频率不同的“搭便车”行为,尤其是在全是朋友、室友的熟人小组,自己特别容易做出“搭便车”的行为,反而在全是陌生人的随机小组,仅有20%的学生表示自己仍然“搭便车”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普遍对好朋友、室友或者情侣等较亲密的关系中出现“搭便车”行为容忍度较高。而学生对于小组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示容忍,主要考虑因素是碍于情面、担心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3.“搭便车”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对于自己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于“考核机制不能区分出个人贡献度”而不愿意付出过多。普遍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小组任务中,既然最后评分是小组成员统一分数,那“搭便车”是最轻松得到成绩的方式;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小组任务没想法”或“小组任务难度过大”,也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倦怠,产生“搭便车”的想法;此外,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这往往是由于组员之间信任度和合作深度不够,无法共享信息、资源,导致部分组员积极性大受打击,态度比较消极,不愿意参与到小组任务中来[1]。
图1 诱导学生“搭便车”的原因
三、“搭便车”行为的规避措施
1.优化小组任务考核评分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考核方式是以小组共同成绩作为每位组员的个人成绩,而较少考虑到各组员对于团队组织协调、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思想引导等方面对于团队的贡献。这样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小组深度合作,组员之间积极协调,互相帮助,达到小组合作大于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目的。不仅能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让组员都能得到认可,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了惰性和依赖思想,出现了“搭便车”的行为。本次调研,约95%的学生支持改变小组成果考核方式,希望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给予每一位组员不同的成绩。比如,可以在小组任务统一考评的基础上,根据小组分工增加组员贡献度考核、小组创新创意考核等,让组员内部建立互评制度,从小组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实现全过程性的评价,不仅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考核,更是对个人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3]。小组统一考核与组员个人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起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小组合作参与度。
2.设置合理的小组任务。高职课程中的小组合作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以本课程中的实训任务果蔬汁的冰点测定为例,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冰点是果蔬重要的物理性状之一,测定冰点有助于确定其适宜的保鲜温度及冻结温度。在理解了其重要性之后,那么如何确定具体一种果蔬的冰点,则需要基于食品冷冻的知识来设计合理且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设计此类小组任务的时候,需要兼顾各组员的知识背景和操作技能的差异,尽量避免小组分组后,部分同学因某些知识和技能的空白,完全无法理解任务内容,导致无法参与合作,最终就变成了单个同学和少数同学完成的任务。正如本次调查中,有40%的学生非常希望小组任务的设置能够满足“挑战性适中、难度不超出组员能力”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深化小组合作。建立团队认同感和高度信任感的组员之间,更愿意共享和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只有组员彼此愿意深度交流,针对小组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才可能在小组合作中碰撞出更多更好的更有创意的想法。40%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希望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如果在小组合作中,某位组员因为自己的表达观点被忽视或被否定,往往会变得态度消极,产生负面情绪,认为“反正我在这个小组中可有可无”、“我的意见没有人听”,最终导致“搭便车”的行为出现。此外,在小组分工时,让各组员的知识和技能互补,扬长避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加强学生在团队中的归属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如此,在接下来小组合作中,各位组员会更加积极地面对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参与度和活跃度都得到提升。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控,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引导组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小组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的鼓励、引导和及时有效的总结,对于小组合作顺利开展和小组任务的完成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
引用出处
[1]朱峰.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解决策略——基于市场调查课堂小组学习的实证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54-58.
[2]张玲玲,郑秀榆,马俊等.团队知识转移与共享“搭便车”行为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0):1543-1550.
[3]曹云雯.局部语境对边缘性的调整可能“:小组学习”的执行效果与意义生成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S1):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