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策略研究
2023-12-13孙月发郭玉秀胡从海
孙月发 郭玉秀 李 妍 胡从海 陈 杨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1)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共生界面的共生单元存在较多的质参量兼容特质,努力提高质参量兼容度将有助于提高共生效率。优化共生界面、助力共生效能、调配共生能量、优化共生环境等重要发展策略,将有效促进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 优化完善校企合作共生界面 建立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的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或管委会组织机构
优化完善校企合作共生界面,推进共生要素学校与企业二者长期稳定深度融合。在共生主体高校和企业间构建“高校知识传播—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跨行业组织载体即现代产业学院,深入推进“订单式”“定制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1]。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创新组织形式,其运行架构需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由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现代产业管委会,负责产学研权利分配、专业建设与评价、学科发展与规划等政策文件制定,对现代产业学院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专业课程建设与完善、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2]、行业企业专兼职教师选派与任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规划与建设等重要问题都要校企合作多方参与,从企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高校毕业生中选举部分人员成立监事会,监督重要核心决策,逐步形成集中化管理、常态化控制和制度化保障的运行管理机制。
2 优化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内各主体生态位 提高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
在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体系内,高校和企业在专业人才流动、专项资金循环、专门技术共享等方面存在着质参量兼容。企业是知识、技术、人才的应用方和技能的生产方,而高校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方和人才的输出方。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内各共生单元的生态位关系,将有利于共生关系命运共同体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化。落实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战略决策,融合地方高校和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信息等资源,产教融合、产学结合、产研结合、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提高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的重要策略。
2.1 调整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为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专业集群建设服务,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人才,这也符合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要。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要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精尖特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发展方向等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及课程设置,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方案,对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及考核大纲、人才评价标准等,鼓励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便掌握就业竞争主动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流动方向,准确掌握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3]。
2.2 深化教育改革纵向发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①建立“政府+高校+ 行业+ 企业”的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专业导师派驻企业,协同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习学生常态化督导、产学研项目开发、日常事务协调等;企业专家参与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项目管理等。双导师制体现了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教共管,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也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特色教育。现代学徒制体现了现代师傅带徒弟的新模式,展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针对性[4]。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模式推动下,实现了行业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无缝对接。②多方共同制定修订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层引领,地方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校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的共同参与。行业专家根据行业发展最新方向提出地方人才培养需求;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学校专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提出培养建议,毕业生代表根据具体亲身经历提出培养建议,结合地方产业中短期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和产教融合要求,与学校相关管理专家教授初步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然后通过行业企业对专业需求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修订调整,最终形成比较理想的切合实际的符合地方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创教融合、理实融合等多维融合模式,实现实践教学多维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多维融合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校企共同构建“基础扎实牢+实践能力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四层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结合、科研与教学融合、经典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实现从实践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共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师生共创、产学合作、工程训练、毕业设计、技能考核、大赛实训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信息技术交流、产学研用合作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工程理念、专业能力等,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育人。⑤深度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完善实验实习实训仿真技术,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推进数字化智慧教育进程。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实训器材、实习设施等共同编写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开发产教融合实践校本教材,录制实验实习视频,开发精品课程等满足线上线下教学需要。将教学成功案例、经典研究报告、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编入实践教学教材。充分利用二维码、QQ、微信、短视频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校企合作平台,增强现场工作参与感。将教学内容案例、实验实习项目、教研专利成果、虚拟仿真系统等以视频、微课、慕课等形式展现在企业场景中,增强虚拟现实的线上教学应用。
2.3 创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出现的实际技术壁垒,破解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难题;推广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与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科技服务职能;通过线上仿真实验室或录播视频课程,使学生融入“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现场,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科研项目育人目标。
3 科学合理调配共生能量 增强共生单元共生能力
3.1 共享产教融合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和谐共生。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科研创新中的融入度,提高企业专家实践教学质量。高标准引进人才,服务双方产教融合。采用工学结合、学以致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3.2 共建实验(训)室,促进实验(训)室资源合作共享。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促进共生能量增值。学校提供场地资源,企业提供设备器材,教学资源共享共用。校企分配合作使用实验室,科学合理对外开放。
3.3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基地共生共用模式。校企共建“实习、研发、创新、就业”四合一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师资交流、业务研讨、技术研发、产学服务、教育培训、实习实训、共商共建等业务,推进实践基地共生向更优模式转化。
4 加大共生环境激励力度 发挥共生环境调节功能
4.1 树立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存理念,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地方政府应将产教融合、共生发展理念融入教育发展规划,高屋建瓴,科学引领;地方高校应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企业更应主动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积极融入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中。产教融合必须树立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理念,共生共存,共享发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教育等全面发展。
4.2 健全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法规政策,为产教高质量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产教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还需地方政府相关制度保驾护航,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行。如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荣誉表彰、评先评优、年终奖励等政策,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和主动融合;用法律政策保障校企合作企业、校企合办实训基地正常运行等。
4.3 继续完善学业质量、教学质量等评价体系,维护产教融合多方利益。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需要多维全面科学评价,包括学校教学评价、企业实践教学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评价[2]。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维护产教融合各方利益,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