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探究
2023-12-13吕峰
吕 峰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
一、挖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好青少年教育
(一)运用好人的本质属性理论做好青少年团队合作教育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于一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需要编剧、舞美、演员、编曲、导演甚至剧务等协同作战,挖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里的教育资源可以加强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常情况下,一部叫好叫座的戏曲作品在舞台上尽显光芒的是演员,尤其是主要演员,但是,创作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仅凭演员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演员需要和其他创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就是演员和演员之间,也需要形成非常默契的通力合作。
费尔巴哈阐述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每一个个体就绝无可能实现一家独大。质言之,发挥团队、集体的力量,协同发力,方能形成成就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合力。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失去了任何市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落到了实处。
因此,在利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非常透彻精准地讲清楚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形成,绝不是仅靠一两个主要演员就能完成的,每个人在其中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以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团队合作教育,避免“娇”“骄”二气的产生,使他们更加谦虚谨慎而不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二)运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有很多关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层面所倡导的内容,形成了青少年教育的极佳资源。
就爱国而言,这是首先要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回顾中华文明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几乎成为世代中国人的共识。[3]回顾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众多精品佳作,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穆桂英挂帅》《金山战鼓》《岳母刺字》等等,无一不能激起青少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从演员角度而言,众多戏曲艺术家在国仇家恨纷至沓来之际表现出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凌然”,更是以广大戏曲演员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众多的青少年观众。
挖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教育资源,还能够对青少年做好更有效的敬业教育。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4],究其实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也就是一种敬业精神。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口曲不离手”“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保证正式演出时的万无一失,戏曲演员往往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抠”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将戏曲演员的这些勤勉的工作态度,旺盛的进取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向青少年讲深讲透,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加以认同,必然会极大地激发起青少年对敬业精神的追求。
此外,《鸡黍之约》《柳毅传书》……一出出中国传统戏曲作品,无不以精湛的演技传递着诚信的传统美德;而更多作品中的扶危济困、守望相助则彰显着人间大爱、崇德向善,于潜移默化之中教育着青少年主动地做到待人友善。
巧用善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相关教育资源,可以更好激发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上所倡导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好戏曲的美的浸润将青少年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任何精神形态要想流芳千古、历久弥新,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物态载体。学校美育不是灌输的教育,而是熏陶、怡情、养性的浸润化成。[5]
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美的浸润将青少年审美教育落到实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利于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美的浸润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将这些资源用好,既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用好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美的浸润,不仅体现在众多剧目的感人情节里,也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其台词是韵散结合的形式,更多的是以唱的形式演绎出来。无一例外的是,中国传统戏曲里的唱词基本都是脱胎于中国历朝历代的诗、词、曲,可阅读可吟诵可演唱,内在地刻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从舞美形式而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都是珠围翠绕、李白桃红——华美绚烂的戏服、精致无比的首饰,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里深深吸引着作为戏曲受众的青少年。就音乐呈现来讲,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编曲基本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听上去赏心悦耳,直击人心。这样的综合性的美的呈现无疑会让青少年产生更加深切的体悟,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
二、创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教育
要想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扩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青少年受众群体,这就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局面,从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等各方面入手创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教育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新教育理念,增强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
理念是管根本的,只有教育理念得到创新,实践才能得到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才更加科学,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理念。
创新工作理念,就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受到感化,只有青少年从内心受到触动,教育工作才是有效果的。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大教育观,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也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而不能将青少年教育单纯局限于教室里课堂内。这就要求教育者依托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青少年在传统面对面形式教育中的纯客体地位,尽最大可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少年受到感染和浸润,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更加需要让青少年在情境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仍然采用以往“填鸭式”的一股脑的灌输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正是以自己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受到感化,这就跳脱了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说教方式,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处境和心灵[6],从而增强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激发青少年教育的内生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运动,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7]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凭空进行,总要依赖一定的形式进行。青少年教育尤其如此。
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究其本质而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也是青少年教育的形式之一。当然,细化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可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将各种教育微内容以文字、音频、动图、动漫、微视频、小电影等形式进行推送,扩大信息传播影响力。
由于青少年的特殊性,让他们走进剧场欣赏戏曲艺术多少会受到时间和经济上的制约。与此同时,新时代的青少年都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更热衷于通过网络接收各类信息。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可以结合青少年的接受兴趣,从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戏腔、汉服等入手,首先让学生初步地接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同时结合《中国戏曲大会》《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等节目及利用抖音等平台,让青少年在不断深入接触、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从而激发青少年教育的内生力。
(三)拓展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
除此以外,还可以精心盘活资源,拓展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
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必须形成系统的整体的架构。因此,做好顶层设计,拓展各类教育活动,方能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开展邀请戏曲名家定期进校园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模仿《中国戏曲大会》《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等在校园内外开展类似活动、建立校园学生戏曲社等等,通过切实可感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三、结语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本身内蕴了极大的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在地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媒体时代下,在青少年教育中如何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教育资源,利用新颖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更加有效、更可持续的教育,从实践层面将青少年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下,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青少年教育,需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教育资源,运用好人的本质属性理论做好青少年团队合作教育,运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运用好戏曲的美的浸润将青少年审美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增强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丰富工作形式、激发青少年教育的内生力,拓展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