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理念论”与名家“名实之辩”的分析比较

2023-12-13邵俊翔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公孙龙惠施柏拉图

邵俊翔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5)

一、柏拉图哲学

(一)柏拉图理念论的来源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 年,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哲学便从自然哲学逐步进行思想上的转变,诞生了诸如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等学者。柏拉图的理念论,甚至说他整个的哲学思想,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些学者的影响。

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便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形的“数”,世界上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规定性,数与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超过了水火土气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时,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便迈向了更高阶段。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把后来古希腊哲学家探讨世界本源的角度从具体引导到了抽象,从现实引导到了思维,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飞跃。

在毕达哥拉斯之后,古希腊哲学便着重从思维领域来把握世界的本源,这其中就包括巴门尼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又一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主要思想便是关于“存在”与“非存在”这一对范畴之间的关系理论。他认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独一无二的,而与存在相反的“非存在者”,则被认为是处于运动变换中的可感事物。巴门尼德的“存在者”与毕达哥拉斯的“数”相似,都是指事物看不见的本质,而到了柏拉图那里,就被确切称为“理念”。显而易见,巴门尼德的思想对柏拉图本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存在”与“非存在”构成了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之间的必要中介。

以上学者无论是毕达哥拉斯还是巴门尼德,虽然都对柏拉图的哲学起到了启发作用,但要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的哲学观点。苏格拉底在探讨问题时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喜欢追求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身”或者对于事物的一般定义。只有先了解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才能具体研究讨论某一事物。苏格拉底正是不断地运用辩证法来对事物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达到关于事物的“普遍定义”。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普遍定义”与感性事物相比,更具有真实性、普遍性。苏格拉底这种讨论方法,为柏拉图理念论提供了直接的灵感。

由上述也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并非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吸取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他的理念论中也可以窥探到这些思想家们的一些思想痕迹。

(二)柏拉图理念论的概述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明白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与他提出的“理念”是分不开的。何为理念?这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中心问题,也是搞清楚整个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在柏拉图的哲学术语中,他把理智的东西称之为理念,在希腊语中即为“eidos”,这一词原意是指“看到的东西”。在柏拉图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中,这个词指的是“显相”“形状”等一系列可以用肉眼所见的物体,而柏拉图则把“显相”引申为“心灵所把握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一词与通过感觉所认识的显相不同,它特指在人的感官之外,只能通过理性把握的存在。在柏拉图的对话集《国家篇》中,他对自己的理念论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众多可感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各自都有自己的理念,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都是对各自理念的分有与摹仿。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这些具体的事物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世界上具体的客观事物各有缺陷,但是理念却是最完美、独一无二的。先有具体事物的理念,才有现实的具体事物。

柏拉图将自己哲学中的理念共分为六种,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理念世界。从低到高,依次是不同的理念,而这些理念从低到高排列,依次趋向于比自己更高的理念。原始物质趋向于感觉世界,感觉世界趋向于理念世界,低级理念趋向于高级理念,高级理念趋向于比自己更高级的理念。原始物质、可感世界、理念世界,这三分世界便构成了柏拉图哲学的整个世界观。

柏拉图的思想推进了古希腊哲学对客观世界背后的主观世界的探索,他把感性存在与主观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是对自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汇总。除此之外,柏拉图哲学的意义还在于他的理念论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对共相的名实之间相关问题的讨论。柏拉图的“理念”,即种属,它作为共相,究竟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还是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由一争论而推导的波菲利问题,曾经在欧洲12 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中引起了普遍讨论。其中持实在论观点的学者,即认为种属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便是继承了柏拉图思想的衣钵,而另一派唯名论的观点则与柏拉图的思想相反,即认为种属与实在是一体的,不可分离。而这一思想上的分歧导致了后世无数西方哲学家进行研究争论,因此也奠定了后世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基调。

种属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本文接下来要提到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之间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有所区别。二者之间在哲学理论上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特点上的不同。

二、名家的“名实之辩”

名家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之一,又称“讼者”“辩者”“刑名家”。名家学派是中国严谨逻辑思想开创者,其研究内容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实”与“名”关系的诠释。而作为名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的思想可以说是集中反映了名家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在当时以善辩著称。他在我国思想史上的理论贡献莫过于“白马非马”和“坚白石离”这两个辩题。在这两组辩论之中,他突出强调事物的“名”之重要性,使得他获得与柏拉图“理念”相似的观点①。

在公孙龙的著作《白马论》中,他详细阐述了“白马非马”这一知名论题。他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用今天的话语来说,第一,“马”“白”“白马”三者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指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指白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上一种颜色,因此,白马非马;第二,“马”的外延与“白马”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包括所有的马,“白马”的外延仅仅指的是白马,因此白马非马;第三,“马”的理念和“白马”不同。所有的马都具有“马”这一理念,但并不包括颜色,白马仅仅具有“白马”的理念,与马的理念不同,因此白马非马。

在他的另一篇著作《坚白论》中,公孙龙对“离坚白之辩”这一论题也进行了相关解释。他认为,坚硬和白色作为石头的两种属性,是分开的,“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抚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得其坚也,无白也”。用手摸可以感受石头的坚硬,却不能感受石头的颜色;用眼观察,可以看到石头的白颜色,却不能感觉石头的坚硬。公孙龙还进一步认为,“坚”与“白”作为共相,可以在任何的坚硬和白色的东西中表现出来。即使世界上不存在坚硬和白色的事物,“坚硬”和“白”的共相还是存在的,这种脱离具体物质形体的共相是独立存在的,而这一解释与柏拉图理念论有着相似之处。

名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则是惠施。惠施出生于战国时期的宋国,其著作在历史长河中已不幸遗失,他的思想现今只能从《庄子》中窥知一二。在《庄子》一书中,他关于事物相对性的思想主要有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合同异之辩”。“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人与兔子都是属于动物,这是大同;人是动物,但不是所有动物都是人,人与人有人的相似性,兔子与兔子有它们的相似性,这是小同。每类事物有共同点,而事物中不同种属间又各有其共同点,惠施的“小同异”就是指这种相同性与差异性。但是,天下万物都相似,都各自为一种客观存在物,这是“毕同”;把万物作为各自的个体去看,它们又有自身的特性,使自身与他物相区别,这是“毕异”。因此,通过“大同异”与“小同异”可以看出,惠施在强调万物之间既相似,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异同永远是相对的。

与公孙龙不同,惠施更多强调现实的相对性,两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例如,当我们说“这是一只兔子”时,“这”在汉语中无疑是指具体的事物,具体的兔子,它处于运动变化中。“兔子”是一个从具体兔子中抽象出的概念,它无疑是不变不动的一个“名”。惠施的学说则是更多强调“这”的,而公孙龙则是注重“兔子”的。但总的来说,作为名家思想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惠施与公孙龙的思想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名实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由此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明辨思潮,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三、二者思想之分析比较

(一)名家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的相同点

在上文通过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对公孙龙、惠施思想的相关介绍,不难看出,名家的“名实之辩”与柏拉图“理念论”有着相似观点。在对待“名”的问题上,公孙龙进一步认为,共相不能作为经验的对象而被人认识,人可以看见白色的东西,却不能看见“白色”这一概念本身,所有名词指向的共相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在那里,共相本身就作为共相而存在。这无不体现着公孙龙与柏拉图二人在思想上的契合。

而在对待“实”的问题上,与柏拉图认为可感事物可生可灭的观点一样,惠施则认为具体的可感事物不是固定静止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事物性质和关系会发生变化,这突出体现了惠施思想中特别注重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倾向。从整体上来看,把公孙龙和惠施两人的思想汇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与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思想已经并无太大差别了。

(二)名家思想与柏拉图理念论的不同点

在古代世界中,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与文化氛围,而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古希腊与古中国的哲学必然也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与形式。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名家关于“名实之辩”的思想固然有其相同之处,但是双方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双方的差异,首先是在关于“名”的问题上。惠施对于“名”并没有投入太多注意力,而公孙龙虽然对于“名”的问题虽然进行了不少讨论,但是他关于共相的理论,并不像柏拉图一样。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体现了名家一贯的学术风格,即更多的是着眼于逻辑上的辩论,而不是像柏拉图那样力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以此来构建一套世界观和认识论。惠施关于“实”的论断也没有柏拉图理念论中对于可感事物和可感世界的轻视态度,也更多的是一种在逻辑上的辩论。而公孙龙与惠施这种在辩论中注重逻辑论证的思想特征,也正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所不具有的。这一差异,与名家学派的特点有关。名家学派特点是重视辩论之术,注重逻辑上的严谨。

双方思想的差异关键在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目的与学术风格的不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重实践,学以致用,突出务实主义;而西方哲学主要重思辨,学以致知②。固然中国哲学也探究共相与实在的问题,但探究的原因说到底是为了实际的现实生活,其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也是为现实的人伦修养、社会关系、道德规范所服务。而希腊哲学重思辨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只局限于人的头脑思维之中,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今。柏拉图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没有说清楚事物如何具体进行对理念的“分有”与“摹仿”,从这点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仅仅是思辨哲学,并没有中国哲学注重实用和现世的特点。

所以,究其深层次原因而言,中西方哲学与文化特点、社会与文化氛围的不同,是柏拉图理念论与名家思想差异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柏拉图理念论与名家思想的内容值得更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略作探索。双方思想存在契合的同时,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学术风格不同以及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不同而导致的。柏拉图以“理念”与“实在”二分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而名家思想虽曾一度成为显学,但后来随着中国哲学以儒家思想为导向发展而逐渐走向没落,其过多重视辩论之术也被荀子称之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力还是历史地位,二者也有着巨大差异,这更加值得我们日后继续进行详细探究。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

②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公孙龙惠施柏拉图
惠施与船家
名辩逻辑家公孙龙师承渊源儒家的逻辑明辨
话说公孙龙过关
公孙龙巧辩扬名
柏拉图之灵魂观
文 人 抬 杠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庄子说》(十)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