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传承与国风热潮下的非遗影视研究

2023-12-13袁晨昕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敦煌影视创作

袁晨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可追溯至19世纪末,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影视工作者融合中国传统文艺创作出大量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作品,前人的研究证实了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同时暴露出影视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遗传承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国风热潮推动下的影视作品作为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也急需发掘新道路。因此本文将通过桌面研究的方法,以现有非遗影视作品为例分析,阐述非遗传承与影视化创作的融合问题,最后从创作的前中后期具体提供敦煌文化的影视化思路,找到非遗文化的创新型影视化策略,开创非遗影视化创作新局面。

一、影视媒介下的非遗文化现状

由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之道以及国民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增进,国潮热作为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流行,而在优秀传统文化被媒体不断挖掘的同时,非遗文化冲出重围成为影视IP 选择的对象,国风热潮也因此出现了一条新的分支—非遗热潮。自影视艺术诞生,主要由电影电视作为媒介承担文化宣传的功能,而近年来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手机短视频、直播、广播等媒介成为主力军也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播的队伍中。

(一)电影艺术下的非遗文化

根据对非遗文化的诠释与展现,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电影本身主旨、题材与非遗无关,而内容或场景涉及到非遗文化的;另一类是讲述非遗故事影片,或原滋原味描述非遗技艺的纪录影片。

在电影中融入非遗是向观众传播文化的第一步,在一般的故事片里适当加入应景的非遗元素,既有利于提高电影画面的丰富程度,也在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非遗具象的文化内涵,比如电影《活着》中的皮影,《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土家客楼建筑。而将非遗直接搬上电影荧幕的方式,则能更完整地表现非遗,更直观地宣传非遗。一些电影故事从非遗中的民间文学提取,如电影《嘎达梅林》改编自蒙古族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则直接拍摄京剧选段,电影《百鸟朝凤》讲述唢呐艺人在技艺难以延续的困境中坚守传承的故事,表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热忱以及他们保护非遗的传承精神;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天工苏作》同样描述非遗本身,更将视角转向非遗传承人,讲述着他们的匠心故事。

电影源于摄影术的发明,因此电影也更注重镜头的艺术性,一些巧妙的镜头运动、角度设计,方便让观众发现影片中非遗艺术的美。电影《黄土地》中就有一段安塞腰鼓的拍摄,成百上千的百姓在黄土高原上表演,远景的场面宏伟大气,近切的特写富有细节与力量,迸发出原始的、无限的,生机与力量。无论何种类型,电影都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起有重要作用,也正是电影用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刻画下这些经岁月沉淀后的古老文明。

(二)电视艺术下的非遗文化

电视艺术可分为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片、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及电视纪实艺术,近几年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电视艺术受到极大挑战,近年依旧被观众所接受的电视栏目主要是电视剧、综艺和纪录片。为改善电视行业现状,各地电视台及主流视频平台谋求创新之路,跟随席卷影视行业的国风热潮,联手非遗文化,制作出一系列国潮剧、国潮综艺并顺利出圈。

如果说电影源于摄影,那么电视剧则源于戏剧。非遗文化在电视剧里的体现与电影类似,以剧中出现非遗元素与讲诉非遗故事两种为主,而两者不同在于电视剧更注重故事性与可看性。如电视剧《当家主母》讲述了竞争关系的对手携手传承缂丝工艺的故事,《敦煌》讲述莫高窟背后的未解之谜。除此之外,还有因绒花发饰被表扬的《延禧攻略》,《梦华录》中的茶百戏,这些细小的非遗元素在剧外也能引起热烈讨论。

非遗的影子同样映于电视综艺节目中,趣味性与探索性并存的栏目能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展现。如央视与文化部联合打造的《非遗里的中国》,综艺频道推出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有河南卫视集结刺绣、剪纸、皮影、泥塑、舞狮、火龙等非遗元素,打造了一场《中秋奇妙游》综艺节目;更有网络综艺《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带领观众一览非遗风采。

结合近年的电视艺术现状,可以说非遗文化推动了电视改革,同时电视传播了非遗文明。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非遗文化

新时代的互联网媒介有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社会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等便捷的移动工具,其中的应用与资讯就能满足观众需求。2021 年天猫国潮特别联合CCTV—6 电影频道推出主题晚会“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进行7 小时的融媒体直播,展示了国潮联合非遗的魅力。

而短视频平台同时吃到网络发展和非遗热潮的红利,有关非遗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以戏剧类非遗为例,抖音平台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非遗戏剧视频累计播放600 亿次,累计获赞22 亿次,共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而随着自媒体发展,非遗的相关影像不再只有官方制作,人们不局限于站在观者的立场,也加入到制作的队伍中去,比如2020 年的全线上推广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收到了8 万多个用户上传的视频内容;在某短视频平台,每3 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有超1500 万个非遗内容创作者,产出高质量作品,获得了超2245 亿的视频播放量。

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创作将非遗文化的传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利用时效特点全面撒播非遗的种子,也在网民互动中有效提升了大众审美,为人们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夯实基础。

二、非遗传承与影视化创作的融合问题

多角度、多媒介的影视创作让非遗文化被更多观众看见,非遗在各领域的全面开花也让影视作品更丰富,在观感上更精彩,但同时也暴露出非遗传承与影视化创作融合中的许多问题与不足。综合上文所收集的数据,说明当下非遗影视化创作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相关题材少、受众面小的问题,而是如何将非遗文化融于影视作品具体创作过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影视创作同质化。同质化最初定义于品牌商品中,而在影视市场也存在着作品类型、制作手段、制作流程和传递内容上大致相同的问题,它们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如流水线下的产品,角度单一、失去特色。这不利于创作质量的提升,甚至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起反作用。

第二,非遗内容表面化。媒体抓住爆点后停滞不前,特别是对某一非遗技艺进行影视化呈现时,往往停留于“定义”阶段,即表现这是什么,或如何展现这一技艺,而对于非遗文化背后的内涵并未深入,部分作品片面追求视觉美感,却忽略其精神之丰富。

第三,价值取向模糊化。对于非遗传承而言,其文化需要“出圈”,主要诉求是非遗的文化传播,而在鱼龙混杂的利益圈子里,出现了打着非遗旗号吸引观众,而内容本身无实质非遗元素的作品,这样的价值观不可取。

第四,创作资源不对等。因创作者观念的不同,导致真正愿意深入传播的团队得不到响应,而宣发大于内容创作的作品广为流传,比如敦煌研究院在各平台建立账号,积极产出知识科普类视频,而由于没有更精良的制作队伍与宣发团队,推广度相对低平。

以上是基于影视创作大方向的问题,而对敦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样拥有参考价值。创作者只有不断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后做出相应策略,才能更有效地传播非遗文化。

三、敦煌文化与影视艺术转化的创作思路

非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融合仍需基于现实的研究,本节将以敦煌文化为例,从前期开发、中后期制作技术、宣发等角度具体阐述敦煌非遗与影视艺术融合的策略,为实现文化向影视的转化提供思路。

(一)让“敦煌+”思路融入影视创作

首先,进行以某一主题的影视创作时需要深入了解该文化,比如敦煌有哪些话题值得探究讨论,哪些文化能够引起观众兴趣,哪些非遗技艺更适合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来展现。敦煌文化类型多样,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各具特色,敦煌文化的影视制作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为观众打开新视野。比如央视出品节目《一馔千年》,从敦煌的饮食角度出发,锁定壁画上的佳肴,为观众呈现胡炮羊、胡羹、环饼馃子等菜肴,展现民风豪放的敦煌;“行走的声音”团队则从声音角度出发,记录敦煌曲子戏,将传承人阎光福老师弹唱的《八仙过海》永远保存下来。

像这样敦煌+饮食、敦煌+音乐的方式被叫做“敦煌+”思路,实际从“非遗+”思路转化而来,借鉴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电商等方式道路。同时敦煌也可适当联合品牌、明星效应来进行创作,比如的喜马拉雅FM 曾推出的自制节目《如果“非遗”会说话》,就邀请公众人物与家乡的非遗对话,达到吸引听众的效果,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结合敦煌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

影视创作主要分为前、中、后期制作,除了反复打磨的前期构思之外,中后期的拍摄剪辑制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科技进步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也让影像表现更具活力与生气,这对于非遗技艺的呈现是十分有利的。

国家大剧院十四周年的线上特别节目首次使用XR 技术,将舞蹈置于特定场景,使得舞台更具空间效果,给观众带来强大视觉冲击。同理此技术也可用于敦煌舞蹈的拍摄制作中,将石窟壁画做成数字背景,代入环境、进行动作交互,使壁画中飞天、乐舞伎等造型更易还原。还有敦煌研究院利用3D 技术打造的IP 形象敦煌仙子伽瑶,演员与AI 技术创造人物共舞的视频等,都是数字媒体技术运用于影视制作的成果,也是敦煌文化展示的重要策略。

(三)建立全面的敦煌非遗影视化体系

目前敦煌相关影视作品的一个问题是内容分散,有广度而欠缺深度,这就需要建立起全面的敦煌影视化体系,通过关联电视剧电影、综艺、短视频,覆盖敦煌各个分支,让人们可以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敦煌文化的框架,只有使观众对敦煌的思考不光停留于技艺表面,才能真正有利于敦煌的传承。

同时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要转化思想,抓准定位并坚守定位。最初的敦煌的影像主要来自于为了建立数据库而进行材料采集的现场,后来观众审美与媒体对细节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敦煌文化至影视的转化思路应是由“记录”到“美学表达”。在创作中不忘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如镜头语言、服装道具等,同时深入追求影像价值取向,做到“三个传”,即文化内容传播、非遗技艺传承、精神决心传达。

四、结语

今天的非遗艺术已不是人们最初印象中的模样,而是被赋予了当代的审美,在国潮热度下开始了跨界与融合发展的新道路,非遗与影视创作的融合是时代潮流所趋,更是人类文明水平提高所致。现阶段创作者不仅认识到非遗艺术的商业性特征,也注意到非遗影视艺术的探索创新,影视作品各种样式风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但非物质文化的影视化创作仍需大量的工作研究来探索和尝试,需努力规避创作趋同性、表面化问题以及资源分布上的不足,坚持道德理想与价值观标准。以敦煌文化为例,影视创作需要借鉴“非遗+”思路,打造“敦煌+”的新方法,结合数字技术,建立起全面的影视化体系。结合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与形式,在美学与流行的交叉点上将非遗文化遗与现代影视语言融合,继而呈现出非遗的民族气派与风格,在社会传播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猜你喜欢

敦煌影视创作
影视展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视风起
影视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