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2023-12-13罗均裕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群众融合传统

罗均裕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化馆,福建 龙岩 36620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发展至今,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而群众文化则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特点,在提升人们文化素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实践中,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持非遗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性,如何平衡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何在融合中实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实践和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从融合、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1)融合。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例如,民间艺术家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吸收了群众文化的一些元素,令非遗文化获得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元素,也让传统艺术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群众文化也可以通过融合非遗文化的元素,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形式,从而使其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1]。

(2)传承。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在传承方面互为补充。非遗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群众文化则传承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生产生活文化,来源于基层群众,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相互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展。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在发展方面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非遗文化可以通过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也可以通过借鉴非遗文化的创新思维和文化元素,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发展,让群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总之,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

二、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中的问题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在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传承方式的转化问题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形式,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这种传承方式的特点是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和改变传承方式,增强非遗文化生命力同时,保证非遗文化的持续传承。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数字化和网络传播方式逐渐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接受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相比较而言,群众文化则更多地采用数字化和网络传播方式,这种传承方式的转化可能会导致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某些细节和技巧的丢失,也可能会使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3]。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问题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这一点在当前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非遗文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而群众文化则更注重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现代性和时尚感。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出现误解和冲突。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依赖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但是在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许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难以接受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和规范,这就给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个性、自由、创新等方面,这与非遗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有所冲突,导致非遗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4]。同时,由于群众文化的大众化和商业化,许多人会将非遗文化作为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导致非遗文化的纯粹性和传统性受到破坏。

(三)融合方式不合理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方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融合方式并保证其真正的融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前二者融合现状来看,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如何平衡存在不足。在融合的过程中,即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较为重视,并注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特色,但却忽视了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审美趋势,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融合后的文化形态并不符合非遗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此种情况下将极大地弱化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甚至导致很多特色非遗文化濒临消失。与此同时,还存在简单粗暴的民间加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是降低总体开发和推广成本,一些非遗文化被简单地加工成群众文化产品,导致非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和失去其传统价值,原本的文化特色消失殆尽,沦落为同质化的流水线产品。

(四)市场化问题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后,如何平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商业化的利益,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对其传承和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非遗文化丧失原本的特色和魅力,并且为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诚然,非遗文化的市场化也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蜡染、扎染等非遗文化市场化非常成功,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分关注市场需求,却忽视了非遗文化原本的文化传承需求。市场化中,还会影响到非遗文化产品品质,选择低廉材料去加工非遗产品,或是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以至于非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影响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路径

(一)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非遗文化大范围传播和弘扬,吸引更多人关注,并投身于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最终真正地将非遗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在此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加强了当地的非遗文化挖掘和保护,并围绕非遗文化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新旧媒体多途径宣传和推广,以此来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吸引群众的关注和重视。地方部门对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如,《关于开展非遗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工作的实施方案》,将非遗传承常态化,与乡村、社区工作融合在一起稳步推进和落实,旨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同时,促进非遗文化的大范围传承和发展。又比如,福建省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一种代表性的传统音乐艺术,传承至今,已经纳入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当地大力组织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进景区、社区和农村参加演出活动,致力于将十番音乐作为当地的明信片推广开来。从中可以看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合非遗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形式和内涵,还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推动各级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教育传承和推广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融合。教育融合是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它可以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普及,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校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支持。首先,学校课程融合。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各级教育课程中,包括语文、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各个学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非遗文化意识和审美素养。其次,校外活动融合。在学校校外活动中,鼓励开展各种非遗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如非遗文化体验营、文化创意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再次,教师培训融合。加强教师对非遗文化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教师的非遗文化传承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非遗文化培训和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的非遗文化素养,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后,社会组织融合。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强非遗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和传承。例如,邀请非遗文化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举办讲座和授课活动,或是组织学生参加非遗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提高非遗文化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通过教育融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福建省省级非遗项目“连城拳”大力开展进校园活动,就是教育融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三)加强引导和支持

无论是群众文化发展还是非遗文化传承,都离不开政策导向。因此,新时期推动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可以通过设定规则、措施等手段,引导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发展。政策融合是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奖励非遗传承人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在群众文化方面,鼓励群众文化的创作、宣传和传播,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艺术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协调和整合,建立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机制,设置专项经费,强化各级文化机构职能,促进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相互融合。如,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花灯因制作精美,出游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刚柔并济、协调统一,颇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蕴含独特的人文内涵而享誉全省。相传,燕山公告老还乡时,曾将苏州花灯制作技艺带回芷溪。他的后裔又对芷溪花灯进行了创新性的改进,不仅传承了苏州花灯的元素,而且融入了当地客家民俗文化特色。最终,芷溪花灯历经几百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名扬四方的芷溪花灯文化。芷溪花灯更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极大地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的说来,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各地深挖特色文化非遗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融合,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群众参加,在丰富群众文化体验同时,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群众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多让群众咧嘴笑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老传统当传承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