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宜昌彩陶传承路径研究
2023-12-13李艳
李 艳
(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世间万物都有其兴与衰,都有其产生、发展、兴盛、衰败、消亡的过程,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如此。[1]宜昌制陶历史悠久,不仅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北宋至明清时期的陶器也有出土。宜昌彩陶曾经作为宜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制陶技艺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宜昌彩陶厂解体后,逐渐淡出市场,制陶工艺也逐渐没落。在现代化工业的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机械批量生产以及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对其的发掘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宜昌彩陶的发展境遇与传承现状
(一)宜昌彩陶发展历程
宜昌彩陶的兴起离不开宜昌彩陶厂,清末宜昌已有经销瓷器的店铺;民国时期,宜昌城区与枝江市之间长江边的白洋、马家店镇是当时有名的陶器产区;解放前,宜昌瓷器业形成固定的“三帮一行”,都以经销瓷器为主;解放后宜昌彩陶厂的成立让宜昌彩陶制作技艺达到高峰。[2]辉煌时期的宜昌彩陶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产品远销亚、欧、美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镶嵌在武汉黄鹤楼上的陶板壁画《白云黄鹤》、人民大会堂辽宁厅的陶版壁画《满族风情》以及1979 年开始历经两年才完成的彩釉陶版壁画《楚乐》以及生肖主题系列等至今熠熠生辉。遗憾的是,宜昌彩陶厂于 1996 年改制失败后倒闭[3],自此,宜昌彩陶逐渐没落。
(二)宜昌彩陶的传承困境
1.对宜昌彩陶的重视度较低
宜昌彩陶在2018 年才被确立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同省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昌彩陶确立时间短且层级低,资金支持不足。当初宜昌彩陶厂之所以能发展起来,离不开时任宜昌市市长王重龙的大力支持,当时王重龙听闻周国桢大师的名气,就下令成立新潮陶艺实业公司,聘请周国桢为公司名誉经理,并委托彩陶厂领导驱车前往景德镇接周国桢教授。周国桢教授曾先后两次来到宜昌彩陶厂,亲自设计的动物陶艺达六十多个品种,并开始将匣钵土用于动物陶艺的制作,有了名师的指导,宜昌彩陶后来的发展才一路青云直上。
黄冈市蕲春县管窑镇也是老制陶基地。从20 世纪80 年代起,这个全国著名的陶器之乡同样举步维艰,面临市场、人才的流失。直到5 年前,管窑镇的制陶厂还是厂房紧闭,基本属于停业状态。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全局谋划下,帮忙引进外流人才,创新传统原料,对接市场所需,原有老厂不仅在近些年全部复苏,不仅复兴了传统手工艺,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
对于当下一些发展困难,但具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手工艺,单靠手工艺人自己的热情难以做出成就。不重视让传承人没有固定的收益保障,难以激起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宜昌彩陶作为20 世纪为宜昌增光添彩的门面,如今却只是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支持,宜昌彩陶作为一个市级非遗项目只能小范围发展,而且仅依靠几个老师傅力量弱小,发展速度极其受阻,长此以往会让其他制陶地后来居上。可以专辟场地,帮助设立专门的大师工作室,给师傅们以充足的地方创作。
2.小作坊生产,不成规模
宜昌彩陶厂自从1996 年解散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场地,没有彩陶厂做依托,发展起来也就格外吃力。宜昌彩陶成为市级“非遗”后,仅在“七一五”有一个工作基地,是原宜昌彩陶厂工艺美术大师柏元朝师傅的徒弟徐康老师带头组建的,现在团队的核心制作人仅有四人,原来彩陶厂的其他老师傅负责辅助,给予技术和造型上的指导。这个小团队除了参加各种地方举办的制陶比赛以外,主要是搞彩陶研发,以工艺陶为主,朝着文创产品发展,例如彩陶车摆件,彩陶手机支架等,因为工艺陶不同于日用陶,对场地、设备、原料有极高要求,没有专业的设备和多样釉色原料,难以发展。现有的工作室规模小,缺乏专业设备和齐备的釉色原料,所以难以大批量生产。
而作为宜昌彩陶的前身的善溪窑,目前状态也不太乐观,它主要是以生产日用陶以及建筑用陶为主,很少生产工艺陶,生产品种少,所以订单量也少。由于管理松散,虽有窑厂,但依旧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除主要负责人外,制陶的窑工基本来自周边农村,无固定工作时间,计件生产,若长此以往,窑厂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3.宣传力度弱,方式有限
宜昌彩陶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全国乃至国外都享有盛誉,而如今,别说国内甚至连宜昌本地人都对宜昌彩陶鲜有耳闻。究其原因,是因为打开网页,搜索“宜昌彩陶”,与它相关的字眼寥寥无几,而市场上也几乎看不到和宜昌彩陶相关的史料书籍、纪录片和人物访谈等宣传的形式与渠道,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正式的、翔实的彩陶陈列馆来对市场开放。尽管非遗传承人徐康老师不遗余力地在整理和收集与宜昌彩陶相关的史料并撰写文章,对外宣传宜昌彩陶,但终因一己之力太过单薄,无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其他陶瓷产地都不遗余力地做宣传的时候,宜昌彩陶却无人问津,宜昌彩陶的身影只见于网上的各大拍卖网站。宜昌彩陶传播和推广的主要以线下为主,通过参加各类相关手工艺竞赛以及举办彩陶展览等来宣传,由于它是一门手工技艺,进行技艺的展演比产品本身的展示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但是线下的面对面活动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产品无法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4.传承人稀缺
宜昌彩陶厂因改制倒闭以后,大量彩陶艺人散落于民间,掌握技术设计的技师去了其他陶瓷厂当顾问,普通工人只能转行另谋生路,也有部分员工离开宜昌去他乡发展,还有些年事已的高技工已经离世。到如今掌握宜昌彩陶制作技艺的艺人少之又少,宜昌制陶技艺及泥釉料配方已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宜昌彩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西陵区的云集街道和夜明珠街道,其传承人主要依靠原宜昌彩陶厂的退休技工,并在这一群体中传承。宜昌彩陶不仅见证了他们曾经奋斗的岁月,更是这群老技工集体记忆的凝集。“传统技艺只有与社会生活需求相联系,个人经验才能被社会认同和接受,转化为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是以个体传承者为纽带和载体的集体记忆的再生产过程。”[4]这些人之所以在宜昌彩陶厂解体后依旧坚持着对宜昌彩陶的传承创新,是因为个体经验情感在体验中转化为集体记忆,从而让他们捆绑在一起。扎根宜昌创作彩陶,实现了集体记忆的价值重构。这些技工又带了徒弟,在宜昌城区制作宜昌彩陶。宜昌彩陶厂留下的陶艺师傅现在仅剩7、8 人,其中被确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有3 人,被确立为西陵区非遗传承人的有3 人,他们都年事已高,主要传承人杜建国师傅已七十多岁,柏元朝师傅也六十多岁,所以急需壮大制陶队伍,培养新的传承人。
曾经的彩陶虽然是工艺品,但注入了每一个工匠师傅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遇到困难时的不放弃,是全厂上下团结一致办大事的凝聚力,精益求精,严格按照标准办事是老匠人师傅们所共同具备的特点,质量过硬是宜昌彩陶的另一大优势,1989 年宜昌彩陶厂获得过轻工业部颁发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证书。“匠人精神,源自对生活的极致追求。”[5]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取代了人力,成批量的生产满足了人们量的需求,但对质的追求逐渐降低,机器的精密无法与匠人纯手工的制作相比。人们追求快速、高效、新奇,年轻人无法静心去雕琢一件工艺品,匠人精神的失传,可供培养的继承人难以遇到。
二、宜昌彩陶技艺的传承路径探索
(一)与高校合作,引进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人”,关涉不同的群体。[6]宜昌彩陶厂当时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大高校老师的鼎力相助。
虽然目前宜昌市第一中学和夷陵中学开设了陶艺课,并聘请“非遗”传承人徐康老师亲临课堂教学,但是与高校合作并不紧密,高校平台广阔,尝试把宜昌彩陶工艺与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或将制陶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选取有意向的学生重点培养,为宜昌彩陶的长远发展培育和积蓄人才。建立彩陶传承培养机制,培养彩陶文化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选一些从业人员到艺术院校进行专门培训,又或是邀请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宜昌来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实力。只有整体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就像70、80 年代宜昌彩陶厂派专人去其他地方学习,或是请各高校老师来此创作,当年受到培训和大师指点的技工也逐渐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宜昌彩陶的创新与发展。
(二)依托企业支持,将彩陶产业化
宜昌彩陶厂解散后,厂里的老师傅们曾经自己尝试过在家里继续制作彩陶,但由于单独制作成本高,没有专业机器可供生产,仅靠几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整个彩陶的生产,所以后来也就停止“单打独斗”。
目前,宜昌彩陶规模小,专门的彩陶工作室少且不成熟,生产量少,不能大量投入市场,所以不能赚取资金供彩陶的创新和研发。所以应积极寻求资金雄厚,有意愿投资彩陶的企业。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的经验,投资经验,能精确地把握市场动向,定位客户需求;企业拥有专业的团队和人力来为彩陶做宣传,专业性强节省了陶艺师傅们的精力,让他们专心做研究。“非遗”依托企业来发展已不是个例,各出所长,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还能让企业获利。企业承担文化造血职能,将非遗彩陶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通过打造彩陶文化品牌和稳定的生产销售渠道,形成非遗彩陶传承的内生动力。企业可以作为承接社会资源与非遗文化资源间的牵引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进入非遗彩陶保护项目,不仅可以让彩陶与市场更好的对接,也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在企业的规划引导下,在保证宜昌彩陶原真性的同时,让宜昌彩陶规模化生产,实现自我供养。
(三)以陶为本,创意先行
现代人除满足物质生活外,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享受,所以“文化创意+”模式已在各行各业得以应用,建创意文化园区,制作文创产品依旧适用于宜昌彩陶的传承和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想要整体地、‘原汁原味’地保留显然是不可能的。文化的保留或传承从总体上看,只能是文化符号和文化因子的保留或传承。”[7]宜昌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到的旅游资源,宜昌的窑炉、码头、商铺、水路通道等极具特色的陶瓷生产空间,多样化的陶瓷产品,独具一格的陶瓷风俗,精湛的陶瓷技艺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积累了丰富的元素。陶是土与火的艺术,它的成型与用途完全取决于制陶人的创意,让陶“活”起来,融进人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收藏品,扩大陶的受众范围,才是宜昌彩陶以后发展的立足根本。
对传统的复兴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时代与人都在变化,一味地复兴传统是不符合当下发展规律的。从烧制方式看,传统的制陶方式是火烧,这已与当下所提倡的生态环保理念有所不符,所以改进烧制方式,采用电烧方式既节能又环保;从造型艺术看,宜昌彩陶多“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为源头创造出一系列造型,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添加一些与现代相符的元素或对稍微改变原有造型,让它变成创意用品,例如:彩陶笔筒,彩陶手机支架等。
三、结语
传统手工艺是一代代匠人智慧的汇集,不能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发展中没落。在新的环境下,宜昌彩陶面临着新的时代考验,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有见证过宜昌彩陶辉煌的师傅们以及宜昌彩陶的广大爱好者们,都对宜昌彩陶未来发展信心满满,都希望宜昌彩陶可以重振荣光。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以及我国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支持下,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人才;与企业合作,寻求资金支持;以陶为本,创意先行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分析来看,宜昌彩陶的传承发展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每个业内业外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