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现状与未来高质量农业发展对策
2023-12-13高晓宇
高晓宇
摘要 由于毛乌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为此,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2个方面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成因,阐述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理论依据,并根据毛乌素沙地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以期实现对毛乌素沙地的改善。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S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03
受到气象、环境、人口等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目前正受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严峻的环境危机,这已被认定为世界上最严峻的挑战,既危害了人类生存环境,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根据对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全面评估和测量,全球荒漠化的土地总面积高达3 600万km2,占全球总干旱土地面积的1/4,且所覆盖面积每年在逐渐增长,目前被荒漠化所困扰的人口比例高达16.7 %,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高达423亿美元[2-3]。
荒漠化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还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荒漠化土壤覆盖率高达263.62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这意味着大量的土地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农产品的供应。据统计,1/4的农村人口发展受到荒漠化的不利影响,荒漠化地区的农民往往面临粮食和经济收入的双重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都受到了限制。每年受到荒漠化影响而损失的农业经济值达642亿元[4]。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农业产值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是西北地区,在内蒙古地区流动沙丘的面积就达到9 289 145 hm2,是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5]。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和陕西省榆林地区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该地区荒漠化情况尤为严重,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毛乌素沙漠的影响,定边县城北峰沙滩区、靖边县长城沿线等地都已经列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区划,但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地表土壤结构不稳定,植物群落分布不全,使得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区域的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影响了该地的经济,也给该地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一些地方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加之大量的风沙不断侵蚀着这些地区,使这些地方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峻,这也是阻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6]。经过系统的评估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合理规划和使用耕地,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保护和改善耕地的措施,从而保护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
1 毛乌素沙地成因
1.1 自然因素
毛乌素沙地位于内陆深处,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40 mm以下,一些地方的年平均降雨量甚至低于200 mm。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60%~75%,而且昼夜温差较大,导致蒸发量也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和风暴等自然灾害,使得大部分的土壤和植物遭遇严重的损失。尤其是那些降雨稀缺的干旱地带,由于缺乏足够的地下水,使得土壤的含水量无法得到补充[7]。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植物根部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而逐渐衰退,甚至出现死亡,土地在植被衰退后也逐渐受到风蚀破坏,进而出现荒漠化现象[8]。土地荒漠化受到风灾的影响,地表相对松散的颗粒在风的动力下被吹起,逐渐演变为风蚀劣地,被吹蚀物逐步形成风沙流。遇到障碍或降速的风沙流下落堆积,由于受到各类风向的风的影响,沙子逐渐成为沙丘,进而演变成沙漠。
1.2 人类活动
唐朝以后,出现只注重军事控制和开荒种田,忽视了经济效益与多种经营的不合理开发,尤其是那些自然环境较好、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地区,开发过度,甚至出现竭泽而渔的情况,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在动荡的年代,当时的政府还会强行拆除农民的家园,毁掉耕地,将农田改造成牧区,开垦草场,将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的粗放开发方式,加速了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进程,出现了“榆林三迁”的惨痛教训[9]。此外,滥用水资源也是造成土壤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榆林和鄂尔多斯的一些城镇原本自然植物茂密,农业发达且经济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逐渐影响了周围的河流等生态环境,使得土地的荒漠化更加严重,不利于人类生存[10]。
2 毛乌素沙地治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荒漠化防治面临“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
经过多年对毛乌素沙地的防治和开发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荒漠化的土地情况被逐渐改善,许多地区已经逐渐形成绿洲、牧场等生态环境。虽然当地群众坚持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扩大绿化面积,但目前我国荒漠化防治仍面临着“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从土地荒漠化的历程来看,毛乌素沙区荒漠化呈现出加快的趋势,荒漠化的土地范围仍在逐渐增大。尤其是沙尘暴的频率、规模和强度都很大,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的严重性,以及土壤沙化程度的日益加深[11-12]。
2.2 生态建设和农业灌溉中存在的問题
第一,生态建设方面,没有投入大量的经济支持。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政府在防治防沙工程方面的财政受到较大的限制。加之榆林沙区群众经济较为困难,地方财政较为拮据,无力开展投资。地方财政和个人能够集资造林的能力有限,导致生态建设投资不够充分,持久造林的后续工作也面临困境[13]。
第二,由于未合理地监管和保护改造后的土地,导致一些土地逐渐变回荒漠。加之无法有效对已改造好的土地实施禁止乱砍滥伐的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第三,由于榆林地区每年的干旱期较长,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变化较大,给植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为保证植物正常生长,使用深井灌溉的方法进行土地荒漠化改造,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的水量减少,最终使得植物根部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而逐渐衰退,从而制约了土地的荒漠化改造[14]。
3 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榆林毛乌素沙区的灌木生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由于该地区的沙地覆盖面积较大、水分储存能力有限、气候较为干旱,因此,该地区大多生长着耐风沙与干旱类型的灌木。依据这一特点,在当地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应选择耐风沙与干旱类型的灌木对当地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15]。针对毛乌素沙地可适宜种植的树木的测量和评估结果,表明这一类型的土地由于土地内所含的水分和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较少,因此种植灌木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更高[16]。
第二,荒漠是毛乌素沙地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乌素沙地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存在的基础,由于此类型的土地对周边的沙地能够形成良好的渗透和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周围的水系和生态环境[17]。一个地区绿色植物增多,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也在逐渐增大,而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是最为稀缺的,因此当地部门应根据地区的设计需要和适应量设置这一地区种植绿色植物的数量,以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系统。
4 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沙地的治理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程,在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还需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人们收入。在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进行生态改善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调动人们对土地保护的积极性[18]。因此,当地部门应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改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方法,并根据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整治荒漠化[19]。
4.1 加强植被的合理种植和水资源管理
首先,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当地部门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绿色植被的种植,包括对荒漠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保持荒漠地的面积和数量,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当地部门需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确保种植绿色植物的需水量与当地水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匹配,有效避免水资源过度利用和浪费的问题。
最后,当地部门还需要大力保护目前改造情况良好的树木和植被,加大对树木和植被的培育力度,逐步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多种治理沙地的方法如人工种植、植被覆盖、护坡绿化等,扩大绿地面积,以达到对生态改造的目的。
4.2 以绿洲为中心,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设绿洲防护体系是防沙治沙和保护绿洲稳定的有效措施,对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粮食生产稳定、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地部门应高度重视绿洲防护体系建设,重点治理受到人类影响的地区,保证绿洲的功能和稳定性。在保证人类生活生產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促使防沙治沙工作的正常进行[20]。
4.3 建立生物隔离带
在已经有较大改善的沙漠、戈壁和沙丘的边缘,建立生物隔离带,以缩小流沙的活动范围。生物隔离带的建立可以有效控制沙地对周边土地的侵蚀,并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减轻沙尘暴的影响。当地部门也可以采取固化、采用人工种植灌木的方式建立生物隔离屏障,促进沙地的环境改善,遏制沙地的进一步扩展。
4.4 以防沙为主、以治沙为辅
在实际沙地治理的过程中,尽量以防沙为主、以治沙为辅,重点保护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沙地,防止其再次荒漠化,将防止沙地的继续扩展作为主要目标。当地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沙地防护措施,如建立防风林带、人工遮沙网等,减少沙尘暴的发生,稳定沙地的状态。同时,也要结合治理措施,通过固定沙丘、改变水土流失等手段治理已受损的沙地,从而更好地控制沙地的扩展和恢复已受损的生态环境。
4.5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造林治沙的积极性
当地部门应全面落实加强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面向社会承包土地使用进行治理改造。通过划分治理区域和范围,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将沙地的治理交给当地群众,并根据所治理的效果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进一步调动群众对沙地治理的积极性。
4.6 加大对沙漠治理的经济、科技的投入
在已经取得一定改善成果的沙地上建设复合型生态经济农牧业,在保证土地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使土地能够达到较好的生产力,有效恢复荒漠化土地。还可通过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资形式,拓宽防沙治沙的投资渠道,为沙地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7 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更好地利用沙区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特殊地理优势和自然地理环境,种植一些当地特有的杂粮、豆类、薯类等,并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以企业为导向引导农民参加果蔬的种植,通过多种不同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其他行业,提高作物的附属价值,从而实现治沙防沙、以沙致富。
5 结束语
在进行毛乌素沙地的实际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依据当地沙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治理手段和方式,优化协调处理好农、牧、能源开发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各行业的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以防护为主的生态结构、以节约为主的种植结构、以发展为主的畜牧结构、以增加收益的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紫晨,刘树林,康文平,等.2000—2015
年毛乌素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J].中国沙漠,2018,38(5):1099-1107.
[2] 北京大學地理系.毛乌素沙区自然条件及其改良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 吴薇,王熙章,姚发芬.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遥感监测[J].中国沙漠,1997,17(4): 83-88.
[4] 包含,张国彪,侯立柱,等.毛乌素沙地地下水浅埋区田间水分动态[J].地球环境学报,2018,9(4):372-382.
[5] 梁田田,张永福,范宏,等.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83-87.
[6] 杨屹,胡蝶.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204-1217.
[7] 郜超,赵晓彬,朱建军,等.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4):45-46,58.
[8] 张佩云.毛乌素沙地中部地表水体1999—2015变化及驱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9] 王佳璇,寇再兴.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农业与技术,2023,43(14):105-108.
[10] 图娜拉,巴音青克乐,莫日根,等.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S1):63-64,72.
[11] 宋献方,王仕琴,肖国强,等.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 145-155.
[12] 王云强,邵明安,刘志鹏.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J].水科学进展,2012,23(3):310-316.
[13] 郝宝宝,艾宁,贾艳梅,等.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5):196-200.
[14] 郭小丽,高雪峰,牛瑞霞.毛乌素沙地柠条植苗造林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48(14):135,138.
[15] 刘建康.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16] 包含,张国彪,侯立柱,等.毛乌素沙地地下水浅埋区田间水分动态[J].地球环境学报,2018,9(4):372-382.
[17] 王健,蔡焕杰,陈凤,等.夏玉米田蒸发蒸腾量与棵间蒸发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49(11):108-113.
[18] 张军红,侯新.毛乌素沙地油蒿植冠下土壤粒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1):95-102.
[19] 许文豪,尹立河,贾伍慧,等.环境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旱柳树干液流的影响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45(2): 102-108,116.
[20] 张财,查天山,贾昕,等.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叶面积指数动态及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3):75-8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Maowusu Sandy Land and Future
Gao Xiao-yu (Yulin University,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Due to the scarcity of precipitation, loose surface soil,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Maowusu sandy land, coupled with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desertification phenomenon in the region wa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o this end,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aowusu sandy land wer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owusu sandy land was elaborated, 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owusu sandy l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Maowusu sandy land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owusu sandy land
Key words Maowusu sand; Land desertifi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