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来凤县旧司农园三产融合模式创新探析
2023-12-13喻洲林彭建凯于文浩
喻洲林 彭建凯 于文浩
摘 要 为了增强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实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档升级,立足乡村振兴大视角,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旧司农园作为研究个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当地产业融合现状,挖掘堵点,总结经验。同时针对其产业融合过程中的融合环节衔接粗糙、产业融合模式老旧、利益联结程度偏低等问题,从提高村民收入、巩固振兴成果、实现利益联结3个方面切入,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通过“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园,打造完整预制菜生产流水线,打造文化深度体验式旅游区”创新模式,探索多元产业发展增强吸引力,突破农村产业传统格局,打造新时代产业融合的“旧司农园样板”。
關键词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利益联结;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旧司农园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7.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板块中提到了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强调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1]。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农村区域的产业振兴,离不开特色三产融合等一系列农村新业态的发展。2022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色优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民宿经济等新业态[2]。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旧司农园(以下简称旧司农园)位于鄂西山区腹地,于2020年授牌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近年来,旧司农园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在鄂西山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视域,在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新的重大时代议题下,对旧司农园三产融合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偏远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发展与创新特色三产融合模式提供发展样板与可行思路。
1 来凤县旧司农园三产融合模式发展现状及突出优势
1.1 产教并济: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旧司农园位于恩施州来凤县旧司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州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展示基地、农业农村部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自园区建设初期,人员教培工作就是园区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并在逐年完善与经验总结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职业农民培养方式。
旧司农园开创了“教育+产业”乡村振兴模式,带领学员学习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现代园区、省级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等理论知识。同时开展实训实习,带领学员现场观摩参观交流。农园累计培训、培育各类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1万余人。目前,旧司镇已建成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校聘有专兼职教师25人,其中国家级培训师3人、国家级培训讲师4人、农业技术专家4人、经营管理类专家14人。校区拥有0.3 hm2高科技智能温室大棚教学基地,3.33 hm2水果种植教学基地,13.33 hm2绿茶红茶教学基地,66.67 hm2藤茶教学基地,1.33 hm2蔬菜教学种植基地和200 m2水产教学基地。农园先后培训农民10 853人次,帮助234名农户顺利脱贫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2年,农园已有入园农户203户685人,入社农户每年户均
增收3 500元。
产教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职业农民,减少农园产业未来细化延伸中布局落实的阻力,提升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化率;又可以有效吸引一大批高级人才入驻园区,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园区的产业质量显著提高,促使园区和农户的收入增加,从而使园区有资本进一步加大教培投入,并推动人才反哺,形成更加稳定的双向利益联结与互惠机制。
1.2 精细布局:三产融合,板块嵌套,形成区域性集团模型
旧司农业园区的经营模式中,最核心的经营理念是创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全景产业链,同时进行人才、资本、科技、设施等配套建设,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农园布局包括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及延伸产业等一系列产业,构建了融合三次产业的全方位产业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产业结构的限制,突破三产融合的壁垒,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文创与科研紧密贴合,实现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数效应。农园目前已经完成农业板块、农产品销售板块、培训板块、乡村游板块、“三农”咨询管理板块及康养板块共六大板块的布局,初步形成了集团模型,构建了第一产业打基础、第二产业提效能、第三产业促发展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3 文创赋能:本土挖掘,灵活改造,打造地方性特色内核
旧司农园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园区自建设初期就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从民族特色服饰(土家族西兰卡普、苗族银饰等)、风俗(土家族哭嫁文化、苗族拦酒文化等)、建筑(土家族吊脚楼、苗族风雨桥等)、文化(土家族摆手舞、山歌、南曲等)等方面提炼创意、打造内核,当地独一无二的鄂西土司文化也是农园进行文创选择时的主要着力点。
旧司农园突破传统中国乡村的农业孤立式生产理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文创转化农业,催生了大量的特色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兴产业形态,凭借良好的社会效益,集聚了大量企业和投资商入驻与注资,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整体实力[3]。传统农业的“粗糙单调”形象逐渐发生改变,“文创、现代、舒适、生态”成为当地农业的特色标签。
2 存在的问题
2.1 融合环节衔接粗糙
当前,旧司农园发展模式中最大的问题是产业融合的各环节衔接度偏低,重点不突出,部分产业之间呈现割裂现象。例如,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是旧司农园发展的主要依托,但其生产成果并没有在农副产品加工环节得到充分转化,如地方特色“马尔科”小土豆、富硒葡萄等园区生产质量与规模居前列的农产品,并没有在当地开设配套加工厂实现优势的就地转化,反而大量输出到其他地区加工,中间环节的对接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一产业的资源浪费,第二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得园区产业融合协作度较低,综合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
2.2 产业融合模式老旧
虽然园区三次产业均依托有利地势、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因素进行了合理布局,但是各类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缺乏创新、不够灵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农业结合式旅游体验项目上,仍然以传统的农家乐、篝火晚会、农产品体验式种植与采摘等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长时间受城市快节奏文化影响的城镇受众群体“猎奇”需求,更难以得到追求“特种兵式”旅游体验的年轻一代的追捧,使得园区的吸引力呈现走弱趋势。
2.3 利益联结程度偏低
旧司农园61%左右的农户家庭主要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7%左右的农户为自由耕作的孤寡老人家庭,这些农户均未参与到园区的利益分享链条中,其生产要素与生产基础依然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除少部分劳作能力丧失的老年人将土地承包给园区以外,大部分农户没有享受到园区带来的技术、硬件、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便利,同样园区也没有得到较低成本的土地与当地劳动力加盟,双方之间的利益联结通道不畅,需要更为成熟的成果共享及利润分配机制來推动园区与当地农户实现共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3 对策建议
3.1 整体统筹,擘画科学振兴蓝图提高承载力
3.1.1 各类产业有效连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旧司农园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优质环境资源为依托,做到立足大农业、拓展小工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三产深度融合,构建“城市+农村”的区域间内循环格局。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扩链、补链、强链,向上延伸到种苗研发,向下拓展到农副产品包装、运输、营销等环节[4]。当地茶叶、水果种植业与相关深、粗加工业有很强的工序承接性,旅游业和种植业又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则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1.2 配套服务保障支撑
长时间的城乡二元发展机制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多落后于城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产业面临内输外销困境,第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缺乏,第三产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建立起稳定有序的经济体系。由于产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广,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至关重要。1)针对第一产业,着力提高园区公路硬化普及度,完善蔬菜大棚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冷库布局,加强农产品运输中转站建设,覆盖农业种植、储存、运输等重点环节,打通农产品“点石成金”利润转化的通道。
2)针对第二产业,加强园区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对应产品加工生产线的购进。3)针对第三产业,补齐景区的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短板,完善游客咨询中心、指示标识、绿道、公共卫生间、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景区与城区之间的有效联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开通公交线路、专车线路,点面结合修建停车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服务,提高园区的可进入性
和通达性。
3.1.3 各类主体多元共融
在旧司农园三产融合的中间阶段,必然会出现融合主体在资源、布局、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这时应以实现共赢为准则,充分调动各个主体自身积极性,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1)在三次产业融合起步发展阶段,当地政府要担当好引导人角色,系统制订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制度及体系,在农村土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利好措施,协调好产业各部门、上下游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协调人”“好管家”。2)龙头企业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营销及相关技术研发和文旅项目开发落地,实现资本的良性流通。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土地盘活,有效增收;集资入股,合享收益;守家创业,经营致富”,有效解决“三农”相关问题。
3.2 创新模式,探索多元产业发展增强吸引力
3.2.1 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园
地方土特产是区域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所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深厚、条件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因此,打造地方特色应作为地方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5]。
旧司农园可以依托当地特产进行选择培育,打造种植园区,如藤茶种采体验茶园、“马尔科”小土豆种植园、富硒西瓜种植园等地方特色种植园;同时依靠种植园资源优势,创新生产和加工方式,完善营销模式,形成覆盖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环节的单一化小型全产业链条,进而多链结合、多产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在提高园区综合实力的同时增强市场吸引力。
3.2.2 打造完整预制菜生产流水线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饮食安全和质量愈发重视。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扶持的重点产业,预制菜市场大有可为。旧司农园拥有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水果种类丰富,除了一部分进行包装直接进入周边农贸市场外,另一部分由于成熟时间、市场周期与吞吐量等无法及时外销从而导致库存积压。应对进入库存的这一部分蔬菜进行深加工,单独开辟一条完整的预制菜生产线,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减少库存损耗,从而进一步降损提收。打造的生产线将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员回流。
3.2.3 打造文化深度体验式旅游区
旧司农园作为特色农园,目标受众多为受城市快节奏和现代文化长期熏陶的城市居民,其体验追求的首先是农村特色文化。旧司农园可对土司文化、乡土文化等进行大力挖掘,改进原先现代文化嫁接式体验项目,打造本土文化深度体验“一条龙”。
以旧司农园为中心,与周边地区进行协作,因地制宜布局土司文化展览体验馆、土家族苗族服饰销售实体店、少数民族服饰摄影馆、农耕文化亲子游体验基地等,力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文化深度体验区域集群。
3.3 利益联结,实现成果惠及农民激发战斗力
3.3.1 提高农民收入
旧司农园产业融合的每一项措施和要求都体现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租给龙头企业,农户获得一部分租赁收入;2)通过产业融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岗位和社会福利。农民既可以在农忙时节进行农业生产,又可在其他时间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文創旅游等环节,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3.3.2 吸引青年返乡
园区所在地旧司镇是典型的外出务工型城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返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吸引在外务工青壮年返乡,国家的宏观政策、当地的积极扶持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旧司农园拥有一系列教培场所,本地有大量的科技工作者指导当地农民栽培,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在外务工人员。年轻人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有助于在农村的创业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条件对于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大有裨益,同时要求乡村提供容纳这个人才的平台。园区企业要大力完善与延伸产业链,提供更为丰富的岗位;当地政府要在满足园区企业要求的基础上提供人才公寓、财政补贴工资、税收减免、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大当地对青壮年的吸引力。
3.3.3 改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旧司农园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上。应坚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生态和谐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既着眼当下,又长远考虑,切实担负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看得见山、看得清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旧司农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 崔逾瑜,方亚飞.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公布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湖北日报,2022-03-31(01).
[3] 杨译娴,秦绪虹,刘铭婷,等.武陵山片区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基于湖南乾坤生物科技公司发展经验[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2):74-77.
[4] 周芳玉.“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院东头镇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2):106-108.
[5] 宋福杰,符特.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发展新思路:以罗定市豆豉鸡三产融合产业园为例[J].新农业,2023(11):74-76.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3-07-13
作者简介:喻洲林(2001—),男,湖北宜昌人,在读本科生。
E-mail:22838092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