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义视角下的汉英浸渍类词汇对比研究

2023-12-13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汉英本义介词

潘 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引言

浸渍类词汇包括了“液固体渗入、排除内部水分,吸收外部成分”的基本语义。随着之后的语义演化,能完成“浸渍”的动作施事不仅是盐、米粉等的调味品,也可以指糖、水、碱、汗水等有强电解质作用,能渗入物质之中的成分。而汉英在表达这一相同概念时认知隐喻的方式不尽相同。而典型的隐喻思维又将抽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的源喻,即浸渍类词汇的本义。从而在汉英惯用表达中能够发现其语义的延伸,能够用来表示更为抽象的概念。

方位隐喻相对于结构隐喻来说不通过另一种概念来构建,而是组织一个互相关联的概念的完整系统①。用亚里士多德列举出的第四类隐喻形式来说,也就是类推关系,通过两两的比例关系获得一个事物之间关系。

莱考夫(1980):“同时,空间化隐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经验中,它们不是随意安排的。隐喻只能通过概念的经验基础来帮助理解概念。”方位隐喻则更多地需要人们对于物理具象意义上的系统性理解,从而达到理想的形式。用浸渍的动作形容其他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思维方式的重要隐喻。“用A 包裹、覆盖B,达到A 渗透进B 的内部”的语义已经分析出了浸渍的动作,其公式就是A1:B1:A2:B2。

原喻A1 是具有渗透作用的液体,而在语境中就是目标域A2:蜜糖、氛围、气氛等。原喻B1 是指食材或客观事物,在特定语境下成了目标域B2:抽象的思想、环境、人群等。浸渍类词汇利用具有渗透性、影响力的事物来渗透另一物体或空间环境,也是在两两事物的对照关系中获得了交互性的关系,其语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进入了人际交往和复杂动作行为领域。

本文将采用认知对比的方法对汉英浸渍类词汇的语义做对比。从三个角度如数:(1)形式入手:语义的体现有赖于语言的形式;(2)语义为本:变化多样的形式的内在理据;(3)思维为标:语义概念化的过程与方式体现了思维的方式与过程。②尝试从汉英相似的表达中探寻此类词汇的理据性与应用性。

一、汉语中浸渍类词汇举例

本文从《汉语大辞典》中选取语料,找取了汉语中有关浸渍类的词汇,同时介绍在四川方言中有特殊语义的浸渍义词“鲊”,并且就其本义与引申义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其特殊用法下的隐喻思维。

(一)泡

“泡”作动词时,本义为“用液体浸物品”,如泡茶。“泡在蜜罐子里”语义已经超出了语素的意义之和,将蜜糖作为浸透包裹的物质,引申出养尊处优之意。

而后经其本义演化深发出“较长时间地呆在某处消磨时间”的语义。“消磨”义也在完成一种概念投射,将某处的环境氛围甚至时间看作实在、可以渗入的物质,并且能够使人产生倦怠疲惫之感。如:“大家陪着泡一天可受不住呢!”除此之外,还有相关意义惯用语例如:

泡病号:借故长期称病不来上班,或者小病大养。

泡蘑菇、泡汤圆:故意东拉西扯或者纠缠来拖延时间。

(二)浸

“浸”从语义方面来看,与“泡”的基本意义相似,都有液体浸透某物品的意义。而“浸”在浸泡的时间和速度上也会更加缓慢。“浸”字的组词也从“浸透”的语义中延伸出了“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如浸想(仔细深入地观察思考),浸涵(沉浸涵泳)。而后又有了“浸染熏陶”之意,如浸洽(浸润熏陶),浸熏(浸渍熏灼,逐渐败坏)。以上的词汇均为偏正结构,将“浸”作为描述动作状态的修饰语,将其缓慢渗透、影响某种动作的语义凸显出来。

(三)渗

“渗”本义为水往下渗透。扩展词组渗沥(滴漏)、渗泄(小便)、渗涸(渗漏而干涸,又指液体慢慢地透出或漏出)。而后“渗渗”一词(因畏惧而冷汗直流)也作为对于恐惧描述的形容词。这是“渗”在形容水往下渗透的认知投射,将冷汗直流滴垂的样子用“渗渗”来描述。“渗”同时可以用来表示“人从空隙中挤进、穿入”,此处将人作为渗入进入的行为主体,空隙成为了可以进入的行为受事。如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那儿正中围集着一大堆人,渗进去一看,原来也就是打诗谜的。”此外还有“香渗渗”一词,意为香气散溢,说明含有香气的气味弥散在空气中,渗入了当前环境的内部,更增添了气味的动态感觉。

(四)腌与鲊

“腌”,形声字,从肉,奄声。本义为“用盐浸渍食物”。《说文解字》解释“腌,渍肉也。”通常的组词与腌制类食品有关。组词有腌陈(盐渍久贮的食物)、腌肉(指用盐浸渍肉块)、腌胙(盐腌的胙肉)、腌造(用盐或酱等浸渍加工鱼肉蔬菜瓜果等)、腌菜、(用盐浸渍的蔬菜)、腌藏(腌渍储藏)。与上文的4 个词不同,“腌”的本义是由固体的盐作为动作施事的。

而在四川方言中,则习惯用“鲊”来表示腌肉义。《四川古代方言词典·蜀语校注》中将“鲊”释为:“以米灑鹽椒釀肉魚曰鮓。《說文》:南方謂之䰼,北方謂之鮓。劉禹錫以苦茗換鮓蘆菔。凡菜亦可作鮓。”③有关“鲊”的方位隐喻,主要是“浸渍”的动词义 ,“浸渍”可以拆解的语义就是用A 包裹、覆盖B,达到A 渗透进B 的内部。

作为袍哥隐语的“鲊起、鲊墙子”,也可写作“扎起”“扎墙子”。现不仅限于隐语,日常会话也已广泛使用,意为坚决支持。还有“扎口子”“扎场子”“扎雨班”等,都是捧场、撑腰的意思。从“鲊”到“扎”的变化,其实体现出人们在“浸渍”这个认知域上的认知方式。就像“鲊”这样的食物制作方式一样,把肉片包裹在米粉和调味料的内里,被包裹和覆盖是它典型的形象特征。投射到人群聚集的认知域上就是人像是米粉和盐巴一样覆盖着场地,浩荡的人势一起围合、渗透,就成了捧场、撑场面的最好方式。

二、英语中浸渍类词汇分类

(一)浸渍类词汇举例

本次有关英语语义的收集均源自牛津词典(OLD),为保证意义的准确,直接列举英文原文解释以供参考。

1.filter (v)

Filter 作为动词的基本语义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物体过滤掉不想要的东西,而后还有一层语义为声音或是阳光等缓缓进入一个处所或者事物中。其深层语义就是声光色等能够渗入物体之中。例句:Sunlight filtered in through the curtains.

2.soak(v)

Soak 的基本语义液体的进入使得物体变潮湿。之后引申出了 (of a liquid)to enter or pass through something 的 意 义。这 里 的enter 和pass 就更进一步接近于渗入的意义,介词through 表明了穿透、进入的含义。如:Blood had soaked through the bandage,through 一词就将液体穿过进入的含义解释出来。

此外,soak 还有非正式的表述:He was accused of soaking his clients.soak的吸纳与渗透含义进一步具像化。从某人手里吸走、夺走某物是在完成了取得某人信任之后渗入了他的财务状况内部,而后又再让受害者交出更多的钱。

3.Steep (v)

Steep 的本义解释为:将食物放进液体中使之柔软,并且包含了液体的味道。例如:Steep the fruit in brandy overnight.有关steep 的习语也继续深化了这个液体的浸入义。如:steep yourself in something.意为沉浸式的学习某件事情,投入且自然的状态,与汉语中“沉浸式”的意义相同。

4.immerse

Immerse 的基本义为某人或事被液体包围,是完全性的包裹。也有引申为专注或者沉迷的意义。immersive learning 可译为“沉浸式学习”,也是在强调一种在完全的环境之中受其影响。

5.infuse

Infuse 的语义为让某人拥有某种品质。一般需要两项事物进行搭配使用的,结构为infuse A into B | infuse B with A

6.pickle

Pickle 的含义更加接近于腌渍及腌渍类食物。有关pickle 的惯用语in a pickle,意为一种不适、尴尬的处境。所以能够看出当遇到棘手困难时,会倾向于用盐浸渍的感受来表达困境。这与四川方言中的“鲊”的差劲、不好的语义演化类似。

7.seep

Seep 解释为液体缓缓穿过某物。常见词组也是与介词into 搭配。也能与回忆、往事等其余抽象事物等搭配,例如:It can seep into areas of our lives where we do not want it.

8.permeate

permeate 本义为气液体扩散在整个空间中。如:The smell of leather permeated the room.也可指一种观念等的抽象事物渗入了社会当中。

(二)包裹覆盖的语义特征

在英语的浸渍类词汇中其基本的隐喻结构是类似的。源喻是可以包裹、渗入的物体,目标喻则是具体或是抽象的事物。而表达出进入物体的语义时通常需要介词in/into/through 等等来强调外来事物进入物体之中的意义。在表达沉浸在某种事物或者情感之中或是受到某种氛围熏陶的时候,通常需要词组来完成其语义表达。

三、汉英浸渍类词汇语义对比分析

在汉语中用来表达浸渍的基本义与英语中的表达基本类似,在语义上是基本相等的。

(1)“泡”做动词时能够与steep/soak 等词的语义对等。

(2)“浸”做动词相比于“泡”等突出过程的时间长、过程久,也与immerse/soak/steep 的语义对等。

(3)“渗”做 动 词 与seep/permeate 等更加表示渗入义的词语义对等。

另外,“腌”与pickle 的语义演进过程也能够看出在汉英语言思维方式中的共同之处。首先都是作为一种腌渍类的食品出现的名词。而后也正是因为强电解质腌渍带来的不舒适感受使得人陷入一种类似于被盐腌渍的难受困境之中。

在英语中需要准确表达出具有隐喻思维的沉浸于某种氛围、专注于做某事时,通常需要动词与介词的搭配构成短语。例如soak into sth/be steeped in sth 等等。

在英语中表达出此类语义的词组多样且丰富的,而汉语的结构通常采用传统的构词方式,例如浸想、浸涵、渗涸、渗渗、香渗渗等偏正或重叠。这也说明在汉英两种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英语更习惯于使用具体的新词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注重个体与分析。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差异不会简单地采用一个概括词来概括。④如同样作为浸渍义的动词,在需表示两事物关系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介词的搭配。而汉语的表达更多是分析性的,利用一个具有主要意义的语素或者是单字构成更为细化和复杂的意义。

综上,本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可以得出汉英浸渍类词汇所体现出的差异。汉语中表达浸渍意义的时候会与单字的造字法有所关联,并且在表示具有深层含有方位隐喻概念的时候会采用常见的构词法组成新词。而英语在表达浸渍意义的时候会采用不同形态的新词,而表达深层方位隐喻的概念是则需要与介词搭配形成新的词组。

注释:

①(美)乔治·来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②刘正光,李易.认知语义对比:理论、原则、目标与方法[J].外语教学,2019(4).

③吴欣.中國古代飲食中“鮓”(鮺)與鮺的源流考辯[A].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 杭州·亚洲食学论坛论文集[C].2011.

④张芫.汉英“说”类词语构词法与语义对比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汉英本义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