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中民俗符号的提取技巧及实践
2023-12-13张茜
张 茜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符号学是一门以图形、图像为基础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图形、图像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1]。20 世纪80 年代,知名学者格雷马斯创造了民俗符号学,其目的是将民俗元素转换为抽象元素后融入符号领域之中,将与符号相关的传统、神话、艺术等元素进行高度的整合,进而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递[2]。民俗符号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传递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多元性。舞蹈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艺术形式,它源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艺术载体。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植入民俗符号对更好地提升舞蹈文化内涵,优化舞蹈文化品质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符号的概念及特点
符号是一种象征物,它可以将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效的联系,进而通过指称的方式将其它事物概况出来[3]。符号属于一种文化载体,它其中承载着多元的文化信息。民俗符号是符号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与其它符号相比,民俗符号更加局限于对民俗文化的提取与融入。民俗是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民俗文化的元素进行提取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后就形成了民俗符号[4]。
民俗符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概括性,这是符号共有的特点。民俗符号将民俗行为、民俗事物、民俗文化整合在一起,再通过高度概括的方式将其融合在一个符号之中,进而更好地传递民俗本身的文化价值。第二,多样性。对于不同民族来讲,其本身的文化发展促生了对应的民俗符号的形成和发展。换句话说,不同民族的民俗符号的产生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战争祭祀、婚丧嫁娶等风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民俗符号的内容涉及很多,如食品、服饰、建筑等,从不同的文化元素中提取元素,并将其融入符号之中。这些民俗符号本身都是从社会文化中提取出来的。第三,传播性。民俗符号能很好地对传统民俗进行有效的传递,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播性的特点。在针对不同的民俗文化进行传递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取民俗符号元素,并借助符号本身的能指、所指来对信息进行传递,便于人们更好地感知不同的民俗文化内容。
二、民俗符号融入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分析
舞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舞蹈在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时期,尽管现代舞蹈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在舞蹈的传承这一工作上仍有很多路要走。对于民俗符号来讲,将民俗符号融入舞蹈创作之中,对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提升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丰富舞蹈艺术形式,提升舞蹈整体品质
就舞蹈创作过程来讲,创作者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舞蹈主题、舞蹈文化、舞蹈音乐、舞蹈节奏等。但在创作之前,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舞蹈艺术形式,即通过何种方式来将舞蹈的主题表现出来。因此,舞蹈艺术形式是提升舞蹈文化品质的关键。民俗符号是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晶,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将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符号的方式融入舞蹈之中,不仅会在舞蹈中植入一些文化元素,更能将舞蹈艺术形式的特点概况出来,因此对提升舞蹈品质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传递舞蹈文化价值,实现舞蹈快速传播
对于一件舞蹈作品来讲,要想让其更好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受众群体。换句话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只有当更多观众了解舞蹈、观看舞蹈、欣赏舞蹈时,才能更好地推动舞蹈传播。在舞蹈传播过程中,观众不仅要欣赏舞蹈本身的美,更需要体现舞蹈内部所包含的文化。当观众通过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受到舞蹈内部蕴藏的文化价值时,自身对于舞蹈的理解度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进而对更好地推动舞蹈传播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俗文化元素,实现民俗文化创新
民俗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最近几年,我国更加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人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与古代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导致民俗文化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现代人无法理解这些文化,也就很难对其进行传承。相反,将民俗文化通过符号的方式融入现代舞蹈之中,能让更多现代舞蹈爱好者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分析、理解民俗舞蹈文化,因此对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元素的传承与 创新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舞蹈创作中民俗符号提取原则
(一)受众感知原则
感觉是人类最为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真实反应。当人们通过观看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到舞蹈背后的民俗文化服装、物品特点后,自然会对这些舞蹈形式本身所传递出来的文化价值有所感知。在将民俗文化符号融入舞蹈创作之中时,创作者需要考虑受众者的感知度,将民俗符号的代码转换为生活元素,并将其转换为外界识别或了解族群文化符号的重要方式。创作者可以将民俗文化转换为符号,再引导民众更好地感知民俗符号的具体含义。比如在“火把节”为主题的舞蹈时,创作者可以对“火把节”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将“火把节”民俗文化元素中的各种事物具象化处理后,再通过舞蹈动作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通过舞蹈感知其中的文化符号。
(二)受众认知原则
知觉的产生与感觉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个人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反应。知觉本身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的特点。社会认知本身是对不同信息的解释和分析,个体认知是对社会中不同信息的一种解释、分析和运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认知活动的分析、加工和提取,就能更好的提升认知的深度。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民俗文化符号进行合理的传播,合理的使用强化、保留和改变等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受众者需要对信息进行认知,通过将不同的民俗文化信息进行处理后,将其转换为对应的变卖,并通过控制系统的方式将其进行处理,从而更好地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民俗符号的传承过程是民俗符号构建的过程,受众需要根据感知系统主动的接受民俗信息,再在头脑中对其进行编码、筛选和处理。因此,创作过程中,就需要对民俗符号背后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判断符号对个人带来的影响,促进其展开注意、理解、记忆等活动,进而加深观众的印象。
(三)受众情感原则
当一种符号被人们接受或认同的时候,说明人们对于这一符号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了符号本身的形式,相反,这件符号作品已经能够很好地深入受众内心,并产生对应的反应,从而引起相对应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心理学家Jan Assmann 提出的,认为当个人对某一种文化产生一种记忆,并逐渐转换为一种情感牵系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记忆。在进行舞蹈创编过程中同样需要结合受众情感记忆的原则展开设计。探寻民俗文化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受众从观看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舞蹈内部蕴藏的精神情怀,进而让观众在看到某一舞蹈时就能联想到某一民俗文化。
四、舞蹈创作中民俗符号设计实践策略
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深入分析民俗符号的具体内涵,借助符号学中的编码、解码方法对其进行创作。具体创作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可以从如下几点出发展开工作。
(一)将民俗文化转换为文本,实现文化制码
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舞蹈创设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本文设计的过程。根据本文设计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分为词汇、结构两部分内容。其中词汇就是符号。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本质就是对两个不同的内容进行设计。一方面,舞蹈创作者需要使用借喻的方式进行符号设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符号本身的内在含义进行变异处理。根据符号学中能指、所指的具体要求,可以将舞蹈本文的动作拆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其中能指是指原生的场域,即舞蹈动作。
在确定舞蹈创作过程中的能指和所指后,就需要对舞蹈的结构进行设计,进而确定民俗符号元素的具体内容。在符号学中,结构是指不同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或骨架,只有当舞蹈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时,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感知文化符号背后的含义。个人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传递、接受两个环节展开。人们在对不同的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民俗符号进行编码,进而形成对应的结构。此时,创作者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解码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舞蹈创作之中。
(二)分析民俗文化符号特点,优化舞蹈结构
在完成了素材及动作的提取工作后,创作者就可以将提取好的民俗符号元素融入舞蹈之中。融入过程中可以按照符号学中的三角关系法则对其符号进行优化,结合主题性(认知)、结构性(交际)、语言性(陌生化)的原则对舞蹈文化元素的价值进行分析。对于舞蹈创作来讲,其核心是舞蹈的主题,创作过程中需要对民俗符号的架构进行设计,将不同的元素融入舞蹈作品之中,从而创作出艺术典型形象,最终以独特艺术风格呈现在舞台上。
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舞蹈的作品类型划分为情节式、情绪式两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舞蹈内容,将舞蹈背后所要传递的情感进行挖掘。创作过程中,舞蹈创作者需要对民俗符号进行编码,将解码后的符号进行组合,从而优化舞蹈作品的结构,降低观众的理解难度。在这一过程之中,编码的目的是更好地对舞蹈结构进行优化,更好地体现民俗符号的内在价值,解码则是对符号的结构进行具体化处理,充分展示舞蹈作品中民俗符号的具体含义。在解码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将服饰、道具、灯光等形式我元素与民俗文化进行结合,让更多观众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民俗舞蹈的基本特点,满足个人审美需求。
(三)围绕民俗符号展开编码,强化文化深度
在进行符号的编码和解码工作过程中,由于舞蹈本身的独特性致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制码与发码本身的多维性和立体性。第一,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民俗符号本身是一种通过艺术符号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的编码过程,对于观众来讲,就必须在对这些符号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民俗符号转换为解码信息,通过将编码过渡到解码,进而达到符号交际的基本目标。《喜鹊衔梅》是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个民间舞蹈,在创作过程中,编舞者从海洋地区民间秧歌中道具扇子提取出来并展开制码工作。随后,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将提取出来的扇子符号解码为喜鹊扑动的尾巴,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民俗文化符号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此外,创作者还将梅花拟人化,通过将民俗舞蹈凳子戏融入舞蹈之中,将那种随风飘逸的视觉效果融入舞蹈之中,传递民族舞蹈文化品质的同时将民俗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提升舞蹈质量。
(四)将民俗符号融入现代气息,提升观众接受度
就民俗文化本身来讲,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化积累后才逐步形成的。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多的转变,进而导致现代人对于民俗符号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民俗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太大联系时,现代人对民俗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考虑符号本身的民俗特点,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民俗符号中融入现代气息,进而更好地提升观众的接受度。第一,将提取的民俗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将其转换为文字或图形。第二,在转换好的文字、图形中加入一些现代文化气息,便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第三,将提取好的符号元素转换为舞蹈动作,完成制码、解码相关工作。
五、结语
总之,民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将民俗文化融入舞蹈之中,不仅能很好地提升舞蹈的文化品质,还能更好地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由于舞蹈本身属于一种动态立体艺术形式,直接将民俗符号融入舞蹈之中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创作者来讲,需要在遵循受众感知、受众认知、受众情感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围绕将民俗文化转换为文本实现文化制码、分析民俗文化符号特点优化舞蹈结构、围绕民俗符号展开编码强化文化深度、将民俗符号融入现代气息提升观众接受度展开创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