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2023-12-13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5期
关键词: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朱 凯

(檀国大学,京畿道 龙仁 16890)

引言

现今流行的美声唱法最早兴起于16 世纪的意大利。16 世纪,意大利歌剧开始兴起,其独有的美声唱法获得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并在此后的发展中独树一帜。此后多个国家音乐唱法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美声表演艺术家。这些音乐家的演唱对于现代西方音乐的形成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声流派自此开始形成。美声唱法从兴起到现今的广泛流行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促使演唱者在假声和真声之间有效转换,能在语言掌握基础上,控制气息,产生共鸣,让表演更加具有灵动性。从专业层面上来讲,普通人在呼吸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上胸式呼吸,此种呼吸吸入的空气量是非常少的,且无法有效把握容易导致喉咙和颈部肌肉的紧张,如果使用此种方法表演美声将会缺乏弹性。第二种呼吸方式主要为腹式呼吸,此种呼吸方法主要是在借助演唱者小腹进行控制,由于其吸气一般较深,其音色区是非常沉闷的。第三种呼吸的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此种呼吸方法只要是在胸腔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其发出的声音宽广、雄厚,是最为适合美声唱法的一种呼吸方法。且如果演唱者使用此种呼吸方法,能促使演唱者在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之间实现全面的转换,对于音色的把握也是较为全面的。在我国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中,美声唱法获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正是由于此种唱法能在语言掌握和气息控制上实现协调,以此产生共鸣。美声唱法演唱者在气息掌握基础上,精确吐字,保证音色的控制的合理性,在共鸣掌握基础上既能保证美声唱法的“纯真性”,又能保证美声唱法和其他唱法融合应用的科学性对于实际音乐教学工作落实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声唱法在演唱中的融合应用分析

(一)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应用

现代化演唱体系主要包括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等多种唱法。这些不同的唱法向观众传递的听觉感受是不同的,同时带来的演唱效果也是不同的。而在声乐教学中积极促使不同唱法实现融合应用对于音乐教学创新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多种唱法融合应用中首先体现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应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最为根本的区别则是对语言的把握和应用。一般而言,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在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而语言不同也决定了唱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需要“另起炉灶”,在借助西方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将中国语言中包含的“十三辙”和“四声”的语音状态完美的表现出来。此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咬字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京的金山上”这几个字的演唱中美声唱法会失去中国味道,而应用民族唱法则能体现出中国民族的精神。再如,应用民族唱法针对同一个字所表现态度和传递的情感也是极为不同的。郭兰英唱“花篮的花儿香”的“香”,王音璇唱“苦菜花”的“苦”,一唱,听者都能闻到那个气味。

在现代化的音乐体系发展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取长补短的,并没有主次之分。正是在不断的交融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塑造了和谐共生的局面,塑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氛围。”因此能发现在现代化的演唱中可以越来越多的欣赏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为听者带来了多样化的演唱效果。

(二)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随着各种网络短视频软件的兴起,通俗唱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因此在现代演唱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成为诸多人选择尝试的模式。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应用能在保证音乐韵味的基础上同时吸引人们的听觉视线。通俗唱法也叫做流行唱法,主要用于演唱流行歌曲。通俗唱法的演唱主要是通过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三种进行表现的。而从演唱类型上来讲,通俗唱法又可以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在现今的演唱中,通俗唱法主要表现为轻唱,多是演唱者通过自然的呼吸控制声音,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喉咙打开和声带打开。但需要注重的是此种唱法对情感表达要求较高,虽然整个表演具有随意性,但是其情感的表达却是非常深刻的。大型民族史诗歌剧《文成公主》多次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该演出主要讲述的是16 岁的文成公主为了完成国家使命历经三年到达西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为汉藏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总导演梅帅元告诉记者,文成公主的故事曾被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过,但此次歌剧版将以藏民的视角来看待这段传奇,塑造出藏民心目中的“女神”。在该歌剧中饰演“文成公主”的是青年歌唱家王莉。为了塑造“文成公主”这个历史人物,王莉在戏里的唱腔也分为三个层次:少女“文成公主”采用通俗唱法,“文成公主”进藏后则采用美声与通俗融合的唱法,到最后采用美声唱法。在剧中饰演“松赞干布”的是90 后男孩四郎贡布。四郎贡布从未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排练中他未加修饰的纯净嗓音令所有人惊艳。正是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下,《文成公主》这一个歌剧在新时代重新展现了全新的形象,获得了来自广大受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在演唱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广泛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演唱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且在现代音乐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二、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分析

正如上述所言,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中得到了融合应用,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能积极立足于这一发展趋势,就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教学进行分析,对于培养综合型的、专业化的音乐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融合教学分析

声乐教学中需要从呼吸、共鸣等方面实施具体化的教学。因此在促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教学中,同样需要从以上等方面落实。

首先,呼吸融合。在美声唱法训练中,其本身具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尤其注重在呼吸层面上。因此演唱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是应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的,保证气息的顺畅和完整性。民族唱法一般讲究使用横膈膜呼吸。但通过观察当前我国的多维民族歌手,主要还是应用胸式呼吸,很少使用横膈膜呼吸。从这一方面来讲,堪称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中国演唱体系中的完美融合。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对呼吸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促使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融合中掌握正确的呼吸规律,把握呼吸节奏,加强主观意识的应用,科学控制。

其次,胸腔共鸣的有效融合。美声唱法非常要求共鸣的应用,也就是通过共鸣效果的发挥将整个歌曲的情感深厚的表现出来,以此要求演唱者必须实现声区统一。而在音区的转换中,需要不露痕迹,保障穿透力的增强。民族唱法一般使用的是局部共鸣方式,演唱者在使用此种方法中可以进行中间换气,演唱者非常容易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因此,在针对歌曲进行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对歌曲的美声部分和民族演唱部分进行科学的区分,在前期熟悉歌曲基础上,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共鸣的正确性。

市级声乐教学工作进行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全面理解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合的共同处,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强化联系,通过多次示意,让学生切实体会,内化吸收。如,《玛依拉变奏曲》这一歌曲在学生声乐练习中非常适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应用。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声乐教师在面向学生教授该曲目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质疑“这首歌曲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诸多的思考之后,认为该曲目是一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融合的歌曲。正是该曲目应用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美声唱法中的塑造出了遇强先弱、遇断先连的效果,而在民族唱法中的声音靠前,把字音唱得清晰有力,语句之间的停顿这些方式糅合在一起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能够生动的塑造出来。美声和民族的双重融合让该曲目更加具有生动性,同时在演艺的过程中融合了部分误导性的风格,整体变得更加具有“渠道”。

从这一方面而言,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玛依拉变奏曲》中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该曲目背后的魅力,通过对歌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在文化的调动下深刻理解该曲目的音乐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在练习该曲目的过程中能准确把握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融会贯通性,在呼吸和共鸣的有效掌控下,一气呵成,以此能够形成你、我和谐共生的局面。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双重理解下,加强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切实让每一位观众将自己当做十五六岁的豆蔻少女哈萨克族姑娘玛依拉,在最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获得情感上的辅助,以此能打动每一位听众。

以此正是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应用下,《玛依拉变奏曲》演奏获得了来自诸多观众的喜爱,成为当前声乐教学中学生领悟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关键曲目,实际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分析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促使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实现融合,同样需要从呼吸和共鸣两种方向进行分析,以此保证声乐教学进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009 年宋祖英和周杰伦的合作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两者的合作正是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有机融合。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中实现有效的变通,要掌握两者之间的共同性。

首先,发声的技巧性。正如上述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发声都是稍微靠前的,都必须将每一个字清晰的表达出来,能让观众切实聆听到每一个字眼。

其次,气息科学化的把握。在声乐联系中,演唱人员一方面需要进行唤起的准备,而在唤起过程中如果未能精确掌握,换气过于明显,将会对整个歌曲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唤起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胸腔进行呼吸,以此才能保证呼吸的平稳性。这样才不会破坏整个演唱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要明确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需要保证呼吸的平稳性,在通过共鸣器官基础上实现共振效应。从这一方面而言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最后,较高的音乐素养。从专业层面上来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对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引导学生研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首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这一方面尤其避免学生受到当前各种短视频非主流音乐的不利影响。音乐素养的科学化形成必须是正统的,具有专业引导的,不可扰乱学生的学习方向。正如宋祖英和周杰伦的合作可以作为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教学的代表,宋祖英作为我国走向世界的杰出演唱家,其每一首作品都堪称教学的经典曲目,理应受到来自学生的重视。

(三)多种融合共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促使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民族唱法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多种融合共同,教师切实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但要做行为上的表率,而且要通过对公众号的应用,通过曲目的分享,及时督促学生接受科学的音乐文化熏陶。此外,教师能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不同的唱法融合教师能有效找到共同点,并且在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积极回应,合理引导,让学生能高效参与到声乐练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多种唱法融合是一项专业性的、技巧性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教师秉持教学责任感,强化实际引导,注重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现代音乐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

(四)学校氛围有效塑造,合理引导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的共通性,且能对不同唱法融合应用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塑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合理化的引导。在学校氛围塑造中,一方面,通过大型演唱节目的自我创办,吸引不同学生参与到节目表演中。在节目参与中学生通过自我参与能切实体会到不同唱法之间的区别以及共通性,此种效果是非常突出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氛围的塑造中,注重文化的熏陶。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发展时间长,起源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形态。通过文化形态的影响,让学生能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不同音乐融合中实现创新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演唱中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三者融合教学工作落实中,教师要针对各种唱法的具体区别,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层面上相互理解、相互贯通,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同时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此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培养专业的、高水平的音乐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通俗美声唱法唱法
Sumo Wrestling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