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视角下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探讨
2023-12-13田素霞
田素霞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德力源分公司,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提质增效是指企业为提高经营质量而提升效率的举措。在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提质增效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不断凸显。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使命,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发展质量、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需要深刻认识到提质增效的重要性,全面剖析改革领域存在的深层次困境,继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一、深化改革视角下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意义
(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客观要求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规模高达300多万亿,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庞大,要做到保值增值难度较高。如果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比较差,经营质量不高,必然会导致资产贬值,这种贬值不仅仅是企业效益、利润下降,还有企业自身价值大打折扣。国有企业应充分意识到提质增效与国资保值增值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潜力的内在需要
有的国有企业在发展质量、经营效率等方面还有差距,与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短板,发展潜力不够强,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将会让更多的发展潜力不足的国有企业出现倒闭。鉴于此,国有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提质增效,让企业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
国有企业在众多国计民生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有的国有企业发展质量不高、经营效率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这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此,国有企业需要围绕提质增效来进一步深化改革,确保国有经济、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治理结构不完善
当前,有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及制衡机制不健全、股东结构不合理等情况非常突出。从股权结构来看,有些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滞后。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国有企业高管实际控制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投融资权、人事权等都由少部分高管决定,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可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损失。有的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权责划分不够明晰,缺少必要的制衡机制,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出现风险。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与政府官员激励有太多的相同之处,高管激励的市场化水平偏低,国有企业高管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相对于民营企业高管的高薪,其对于薪酬激励的不满较多,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一般员工激励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论资排辈的情况更加明显,员工薪酬激励、晋升激励等并没有完全做到能力导向、绩效导向,这导致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热情不高。
(三)经营效率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即同样的投资、投入或者同样的事情,国有企业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消耗更长的时间,这导致了企业发展潜力不足。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很多内容被搬到了国有企业管理领域,出现了决策过程繁琐、层层审批等问题,拖累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二是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与企业管理者的奖惩挂钩不够充分,无论是高层管理者也好,还是普通员工也好,缺少高效工作的压力以及动力;三是经营管理粗放有余、精细化不足,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结构调整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存在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能源、石化、通信等自然垄断行业,这些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高端制造、战略新兴等产业方面缺少布局,这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负面影响颇大。另外,国有企业在部分竞争性行业权重过高等,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使命、功能发挥。从国有企业产品结构来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很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企业发展更多依靠政策支持、扩大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缺失。举例来说,很多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导致国有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足,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
三、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提质增效是未来国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完善治理机构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在治理架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基于国情、企情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架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明确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监管人,国资委要切实履行好出资人的职责,扮演好所有者的角色。国资委应完善委托代理机制,要求国企高管切实做好相应的工作,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引入民营资本、外资作为股东,同时赋予出资人相应的话语权,让不同性质的资本能够取长补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三是解决好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管理层要有良好的制衡机制,权责划分科学合理,董事会、监事会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要求管理层详细披露经营管理信息,主动接受监督,避免其利用自身职权控制企业。
(二)优化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应优化激励机制,提升激励的实效性,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干劲、热情。完善激励机制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高管进行有效激励,打破将国企高管按照政府官员进行激励的模式,引入市场化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国企去行政化改革。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应与市场薪酬逐步看齐,高管的选择要尽量市场化,而不是行政任命。国企高管的政治待遇、行政晋升等激励应弱化,同时强调对高管进行长期激励,避免其在任职高管期间做出有损企业发展的短视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员工激励,需要广泛调查员工的激励需求,重点解决薪酬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以及晋升发展领域的论资排辈,设置更多的晋升发展路径,提供更多的晋升发展机会,拓展员工晋升发展空间。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需要充分做到绩效导向、能力导向,让有能力、绩效卓越、贡献大的员工获得更多的薪酬,体现出来薪酬分配的导向性,从而让员工愿意积极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提升管理效率
国有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方面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行政化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决策机制进行优化,对于决策流程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经营管理决策速度。举例来说,减少审批层次,限定每一个审批流程的时限,这样能够提升决策效率。二是要做到严格考核,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态度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充分挂钩,给员工施加一定的工作压力,敦促其做好本职工作,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对于工作绩效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强化其积极工作的行为,继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在考核工作中,需要加强沟通,强调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充分发挥考核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以及权限,权责一定要匹配,同时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确保能够在制度约束下规范有序地开展每一项工作,继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快结构调整
国有企业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重点是要逐步从落后产业、竞争充分产业等领域逐步退出,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环保产业、低碳产业以及社会资本不愿进入的产业,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国有企业的公益性。国有企业不应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而是要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经营宗旨。国家应加强国有企业产业布局的顶层规划,逐步引导国有资本从一些产业退出,国有企业应有大局意识、责任担当,尽量减少“与民争利”。例如,国有企业可以从房地产行业、建筑业等竞争充分,且没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尽快退出,给民营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国有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需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努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权重,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需要注重研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信息化建设、物联网建设等为重要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给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培育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继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的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国有企业应对信息产业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资本聚焦科技创新,而不是无序扩张。
四、结语
提质增效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提质增效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具体包括完善治理机构、优化激励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以及加快结构调整等。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引导国有企业走正确之路,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需要总结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经验教训,尽量让每个企业都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提质增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