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及优化措施探究
2023-12-13陈楠
陈 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6)
引言
中央企业普遍规模大,实力雄厚,具备完善的内部运营机制,而地方国有企业规模不一,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许多地方国企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现象[1]。近年来,地方国有企业逐渐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增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用以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然而,虽然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信息沟通不畅等,需要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提高经营效率。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将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要点,以此优化内部环境,推动目标落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较低,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大楼,随时面临崩塌的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还会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国有企业稳步运行的基础,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改善管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在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良好的内控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员工的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为完成工作任务夯实根基。在应对风险方面,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防范解决风险干扰,有助于各部门分析风险,做出精准科学的决策,加强企业的聚合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相对薄弱
地方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治理结构,普遍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健全、董事会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管理缺失。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的高管认为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开拓市场和创新产品,忽视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管理理念导致地方国有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部分地方国有企业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执行不力、监督不严等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出相关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三)内部控制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落后,未实现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此外,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无法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
(四)员工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制度的支持,更需要员工的参与配合。然而,许多国有企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滞后、缺乏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首先,许多地方国有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增加了经营管理风险。其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不够完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此外,还存在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力度不足等情况,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
(六)缺少内部控制管理人才
首先,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僵化情形,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国有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其次,因组织架构复杂、决策过程缓慢,影响了内控管理人才的发展和成长。此外,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薪酬结构也给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一)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地方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尤其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因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操作规范,导致内部控制流程不畅,产生漏洞和风险。
二是国有企业因存在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出有效监督和约束的作用。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普遍缺乏市场化经营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和防范风险。
三是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其运营和管理应受到有效监管。然而,当前的监管机制存在着职责不明确、手段不灵活、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导致监管效果不佳,企业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二)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地方国有企业往往强调政治性、执行力,而忽视了市场竞争和效益导向,导致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导向和竞争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地方国有企业中的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他们享有较大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导致内部控制松散、不规范,容易滋生权力滥用与腐败现象。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缺陷,地方国有企业的员工往往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容易出现怠工、浪费和贪污等问题。
(三)员工专业能力存在不足
一方面,由于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导致地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相对僵化,缺乏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导致员工往往缺乏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的能力。
(四)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由于监管部门人员不足、资源有限,难以对所监管的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其次,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审计、检查等传统手段,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此外,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和指标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只注重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监管。最后,由于监管效果难以量化,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导致监管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改进。
四、优化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应从经营理念、人才引进、组织机构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应加强董事会职能,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决策机制,确保董事会能够对重要事项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决策。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地方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明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提高效益、防范风险、保护财产和利益。此外,可以通过明确的流程规范,确保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流程工作,减少内部控制中的随意性;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全面审核、监管、评价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从而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2],以便查漏补缺并进行改正。
(三)规范内部控制流程
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可以使业务操作更加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以通过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从而建立完整的流程框架,促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信息传递和沟通更加通畅。还可以通过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完善内部控制流程,使决策和行为更加合规。同时,也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披露和内外部审计的依据来增强审计的透明度,提升企业信誉和形象。
(四)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人才是国有企业保持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现代化人才,并利用有效手段进行管理[3]。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责任感。另外,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励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还需要增强内部控制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促进信息流通和共享,提高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五)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首先,地方国有企业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监督机制内容应全面细致,包括财务、资产、人员等各方面。其次,应建立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审计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审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最后,监督人员是内部控制监督的核心力量,直接影响着监督工作的效果,要加强对监督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创新监督方式,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强化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和预防性,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增加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整体监督效果。
五、结语
地方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解决现有问题,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也应加强对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关注和支持,为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改革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助力地方国有企业全面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