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

2023-12-13张盛楠王红艳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敖汉旗旱作小米

张盛楠,王红艳

(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202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公布了6批16个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景观、传统知识技术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诸多文化遗产中的“新生儿”,还存在传承后继乏人、外源开发动力不足、生产性保护不能适应社会结构性要素的变化等诸多问题。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使之促进乡村振兴,如何使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与文化”实现“双起飞”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学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大体分为三个研究取向。第一种是结构取向,从现有社会体制出发,围绕乡村村民的主体参与性,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力,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发挥三个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种是功能取向,从农业文化遗产自身出发,寻找农业文化遗产自身资源性特点,试图从内源性角度寻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路径;第三种是“结构—功能”取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考虑社会结构要素和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变化,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将外源性和内源性力量相结合,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根据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三个研究层面,①以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为个案,对敖汉旗考古发现取得重大突破到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和发展的“结构—功能”变迁过程展开历时性考察。敖汉旗依托当地考古发现,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积极申遗,寻找发展契机,同时探索乡村振兴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独特地方智慧。一方面,敖汉旗从本体结构层面,肯定和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在外部结构变化下的传承困境和发展机遇。在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构建协作机制,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乡村振兴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将其成功经验升华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的缺陷,也为其他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地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机遇

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三个维度,在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本体结构具体形态可视为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即旱作农业耕作技术和遗址文化;外在结构的具体形态可视为旱作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生结构的具体形态可视为相关杂粮企业、小米协会和农民。

(一)本体结构层面

第一,开展“农耕记忆”保护工作。敖汉旗政府积极引资引技引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同开展农耕记忆讲述活动。遴选70岁以上农耕记忆讲述人15人,对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描述,专业人员做好录音、存档、入库工作。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于农耕活动的了解程度,与教育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及本土农耕文化知识,降低农耕文化失传风险。

第二,建立非遗保护中心。敖汉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底,敖汉旗已有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其中自治区级4项,市级15项,旗级5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人,其中自治区级4人,市级15人,旗级57人。与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有密切关系的敖汉拨面、小米制作工艺和黄河灯会等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

第三,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以黄河灯会为例,敖汉旗民间称其为“跑黄河”,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传入敖汉地区,传承200年至今,黄河灯会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幸福的朴素愿望。每年正月举办的黄河灯会,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交流了农耕技术,沟通了乡民间的情感,对于维护邻里和谐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9月“跑黄河”被赤峰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重点保护。

(二)外在结构层面

第一,强化外在保护机制建设。组建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保护和管理农业遗产。同时,出台专门文件,编制了《(2018—2027)敖汉旗谷子产业发展规划》《敖汉小米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敖汉小米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制定敖汉小米地方标准《敖汉小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管理规范》和《内蒙古绿色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第二,利用数字经济创造红利。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开启,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密不可分。2017年,敖汉旗政府主导开设的“敖汉小米官方旗舰店”登录网络平台。至今,敖汉旗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十余亿元,代销户3000家,为数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时任敖汉旗旗长的于宝君同志直播带货,为敖汉旗荞麦、小米代言,促进销售,提高了敖汉杂粮在网络空间中的知名度,提升了品牌效应。

(三)内在结构层面

第一,激活农业主体力量。自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成功申遗以来,敖汉旗委旗政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集结乡村振兴“主力军”。“主力军”大致可分为原有在耕农民、返乡农民及新农业公司中农业工人三类。一是激活原有在耕农民生产动力,善于运用非遗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活态传承,原有在耕农民作为活态主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政府挖掘原有在耕农民生产生活智慧,指定专门非遗传承代表人,提高他们的担当意识,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机会,并开展周密的生产知识资料收集活动,将流传至今的农谚等登记在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激活返乡农民的生产动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乡贤回归。三是激发新农业公司中农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实施后备人才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弥补原有在耕农民消息闭塞,农耕技术更新不及时的短板,从源头上改善乡村人才素质与结构。

第二,注重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地不仅是农业空间,还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新尝试,亟待利用乡村振兴计划寻找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新路径。要加强保护发展农牧区文化,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典型村落利用,大力保护农耕文化遗迹。

第三,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史前文化博物馆、中国小米博物馆、红山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步伐,突出“古色谷乡”“玉根国脉”的特点,把历史文化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生产力。加强以旱作农业为依托的农家乐、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小米小镇建设,有效解决遗产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遗产地农民个人收入,由此提高当地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正逐步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指标实现的重要依托。然而乡村振兴战略若想依赖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实现新的突破,从本体结构、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角度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本体结构层面

第一,以旱作农业系统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德格沁为例。好德格沁是一种集歌、舞、戏剧等多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专家称其为“蒙古族戏剧的起源”。当地文化与旅游局工作人员调查研究发现,尽管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好德格沁面临后继无人、资金短缺、市场萎缩、精品难见等诸多困难,逐渐走向式微。由于缺乏资金和有效管理,许多珍贵资料和艺人表演记忆的保存难以开展。

第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受阻。旅游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敖汉旗旅游季节一般为6—9月,一年中多半年是旅游淡季。淡季旅游资源闲置浪费,不利于专门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规模化生产。同时,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较短,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各部分运作机制均未成熟,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品”之路亟待探索。

(二)外在结构层面

第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健全。保护农业遗产是乡村振兴重要手段。敖汉旗已经建立旱作遗产保护中心,但未能将其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联系。从工作安排角度来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成为敖汉旗的重点工作;从组织机构建设角度看,需要成立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门推进小组,通过保护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遗产地发展缺乏创新途径。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打造的敖汉小米产业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各地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各农业文化遗产地涌现出一批像敖汉小米一样的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敖汉旗小米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范畴不应限制在狭义的农业,而应该向广义的大农业的全域拓展。

(三)内在结构层面

根据实地调研可知,以A村为代表旱作的农业系统村落,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文化传承后继乏人。A村居民现多为60岁以上老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文化水平较低,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亟待提升,不能满足创新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新需求。A村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少,对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对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接受度低,生产积极性和热情不高。A村留守儿童较多,儿童教育和医疗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目前大量土地以承包方式承租给有关合作社,进行机械化种植,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作物粟和黍失去有利地位。

结语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自从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敖汉旗一方面挖掘当地旱作农业系统自身潜力,通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等措施积极开展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将引资引技引智三者相结合,利用外部力量帮助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当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开发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注 释:

①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三个研究层面:本体结构的本质为文化资本,具体形态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在结构的本质是场域和结构,具体形态为国家、地区、城镇、乡村、历史文化街区;自生结构本质为结构遗产,具体形态为国家、民族、地区、产业、组织、企业和个人.

猜你喜欢

敖汉旗旱作小米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传递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每一片绿叶都有黄金的质地——内蒙古敖汉旗绿化大地三十年
杜小米的夏天
2018中国BMX自行车联赛第四站在敖汉旗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