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3-12-13唐旭东
唐旭东
(深圳市宝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广东 深圳 518100)
1 我国布病发生现状
20 世纪初期我国对布病开始有确切的记载,建国以前,对人畜间布病的发生情况了解的很少,建国后50 年代开始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间布病调查,发现我国有29 个省市有不同程度的布病感染,而且1970 年以前布病的感染程度严重,人畜间布病的感染率高达16.4%,患病率高达7.17%[1],尤其畜牧业比较发达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病情非常严重,为疫情高发区。为了做好防控,党和政府将布病作为重点消灭的疫病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布病暴发流行的情况已经基本消失,只是在个别的乡镇仍然存在着散发和小范围的流行。但是从1994 年开始,由于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布病的感染率又出现回升,疫情也从乡村向城镇扩散,疫区数量逐渐增多,而且随着从国外引进牛、羊数量的增多以及自由贸易的发展,病原的流行范围扩大,输入型布病的流行也增多。同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对乳肉等畜产品的检验监督不到位,导致因食用被布氏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人发病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疫苗、制药等生产企业消毒不规范,也会导致疫情的暴发流行,如2019 年11 月,兰州兽研所出现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导致3 245 人感染,就是因为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生产兽用布鲁氏菌疫苗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已经过期,导致对生产发酵罐排放的废气消毒不彻底,布鲁氏杆菌以气溶胶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导致人体感染,出现抗体阳性,万幸的是废气中排放的为减毒菌株,其致病性要比野生菌株弱,否则后果严重。
2 布病的诊断
对于布病的诊断,先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的诊断,然后再根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2.1 临床诊断。布病的分布范围广,寄主也非常多,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等60 多种动物都可以感染,其中牛、羊、猪的易感性最强,发病率也较高。感染动物和带菌动物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杆菌的类型较多,有6 种19 个生物型,传播主要在同种动物之间传播,引起健康家畜感染发病,但是也存在不同种动物之间的转移,如羊种布鲁氏杆菌也可以感染牛、猪等,牛种、猪种布鲁氏杆菌也可以感染山羊、绵羊等动物。布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畜产品、饮水就可以引起发病,也可以通过接触经皮肤粘膜感染,接触了感染动物的粪便、阴道分泌物以及流产胎儿的羊水等都可以感染,此外,吸血昆虫也为布病的传播媒介。动物的易感性也和年龄、性别有很大的关系,性成熟后的青壮年期,易感性最强,随着年龄越老,感染率逐渐降低,而且母畜的感染率要高于公畜。布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是在母畜的妊娠季节为布病的高发期,而且呈现点状暴发流行。人类的布病感染情况也和职业有密切的联系,和动物接触较多的养殖人员、兽医、屠宰工、畜产品加工人员的患病率较高。根据布病的流行病学,可以对布病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家畜感染布病后,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1 ~3 周,但是也有的会长达数月,甚至1 年。感染后大多表现为隐性,症状不是很明显。早期典型的症状为流产、乳房炎、睾丸炎、关节炎等,母畜流产前食欲降低、精神不振,阴道粘膜出现炎症,潮红且肿胀,从阴道内流出灰褐色或黄红色的黏液,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大部分的母畜流产后经配种仍然会怀孕,但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不孕不育的比例会增高。养殖场如果母畜流产率比较高,就可以考虑是否患有布病。动物感染布病后,很少会导致死亡。如果出现死亡病例,病变的主要部位为生殖器官,患病母畜的子宫内有黄灰色的渗出物,其中含有布氏杆菌,公畜的睾丸和附睾出现增生或坏死。肝、脾、淋巴结等器官出现水肿和肉芽肿,有的患畜会出现关节炎。流产的胎儿多为败血症导致死亡。
2.2 病原学诊断。从患病动物的阴道分泌物、流产胎儿血液以及羊水、患病公畜精液中无菌采取病料,做涂片镜检可以观察到布鲁氏杆菌。也可以采集这些病料应用胰蛋白大豆琼脂、血清葡萄糖琼脂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的生长特性,然后采集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或者用凝集试验来鉴定是否为布鲁氏菌感染。布鲁氏菌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比较严格,而且分离培养需要的时间长,一般为1 ~2 周,病原学检测诊断的成本较高。
2.3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的方法较多,应用较多的有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检测方法适合任何情况下的布病检测。养殖场进行布病筛检常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偏振试验,但是这些检测方法,会出现假阳性反应,阳性病例还需要用试管凝集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复检。
3 防控措施
3.1 做好预防免疫措施。目前对于布病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通过综合措施加强预防管理,其中利用疫苗进行预防免疫是防控布病的重要措施。对布病进行免疫,要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以免漏免。布病免疫常用的疫苗有布鲁氏杆菌猪型2 号弱毒疫苗(S2 株)、布鲁氏杆菌羊型5 号弱毒冻干苗(M5 株)、布鲁氏杆菌羊型19 号弱毒冻干苗(S19 株)等,这几种疫苗都可以预防牛、羊等动物的布病,S2 株通过口服免疫,猪、羊每只免疫100 亿活菌,牛每头免疫500 亿活菌,免疫期为1 年;M5 株和S19 株都通过注射免疫,牛每头注射250 亿活菌,羊每只10 亿活苗,免疫期为1 年。S2 菌株免疫后产生的应激较小,常用来对猪、奶牛、羊进行免疫,S19 菌株的毒性强,常用来对肉牛进行免疫。接种布病疫苗要避免和牛口蹄疫疫苗同时进行,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2 定期对畜群进行监测,做好净化工作。要定期对畜群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了解疫情动态,对发病和带菌动物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疫情的进行一步扩散。对于种畜群采用普检的措施,每年的3 ~5 月和9~10 月各进行1 次血清学检查,其他的动物根据当地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一般非疫区每年至少进行1 次抽检,疫区每年要普检1 次。对于奶牛场可以采用乳汁环状试验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了阳性病例,再对全场进行1 次血清学检查。对于检出的阳性家畜要全部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病畜和病畜肉进入市场销售。阳性家畜所在的畜舍要按照要求彻底消毒,确保牛群的净化程度。
3.3 加强引种管理。引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畜禽管理条例》、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的要求严格引种制度,以防引进病畜和带菌畜。引进的种畜要有布病检疫健康证明和防疫证明,引进后要向当地的畜牧兽医部门进行报检,并隔离饲养30 d 左右,经血清学检测为阴性后才可以混群饲养。
3.4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规范消毒。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对牛舍、运动场、料槽、水槽等进行规范消毒。一般地面、墙壁、畜栏等用10%~15%的石灰乳涂刷消毒,也可以用2%的氢氧化钠、0.5%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水槽、料槽等用具可以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3% ~5%的来苏水进行喷洒消毒。母畜分娩以后其胎衣,被污染的垫草以及其他污染物等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还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每个养殖场的门口、畜舍的门口都要设置消毒通道、消毒间,经过彻底消毒后才可以进入。外来车辆、外来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养殖场,要经过消毒后才可以进入。另外,家畜的粪便、草料等要经过发酵以后才可以用作肥料。只有做好消毒措施,才可以将病原菌杀死,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3.5 加强检疫力度。布病为我国二类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因此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做好防疫检疫工作。动物防疫检疫属于政府行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的防疫检疫工作负总体责任,要改变原来畜牧兽医部门一肩挑的局面,提高对布病的重视程度。各基层单位要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将布病的防控落实到人。加强产地检疫力度,对动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处理。
3.6 加强防疫队伍建设。要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对布病的防疫检疫水平,提高布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有些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对布病的流行新趋势以及疫情防控形势认识不足,导致对疫情判断不准确,做好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非常有必要。同时,还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此外,还要做好布病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养殖户以及有关的从业人员认识到布病的危害,提高思想意识,配合防疫员的工作,提高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