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3-12-13刘瑞娟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桃小食心虫枣树

刘瑞娟

(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 河南 驻马店 463218)

驻马店是河南省重点小杂果生产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枣果的需求,枣树栽培面积由80 年代的1.5 万hm2至今已发展到3.8 万hm2,特别是山区发展较为迅速。大多数的果农在枣树栽培过程进行粗放管理,并没有按照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去进行有效的防控,结果造成满树花、满树果,有1/4 的枣树果实在未充分成熟前脱落(虫果所致),导致枣果质量差,产量低,直接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和栽培枣树的积极性,为此,于2019 年~2021 年对枣树桃小食心虫进行了综合防治,效果良好,现将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林业科研工作者和果农借鉴参考。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全身灰白色或浅灰褐色,雌成虫长7 ~8 mm,翅展16 ~18 mm,雄成虫体长5 ~6 mm,翅展13 ~15 mm。前翅近前缘中部处有一蓝黑色近乎三角形的大斑,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 簇黄褐色或兰褐色的斜立鳞片,前缘凸弯,顶角显著。雌雄颇有差别,雄性触角每节腹面两侧具有纤毛,雌性的触角无此种纤毛;雄性的下唇须短,向上翘,雌性的下唇须长而直,略呈三角形。后翅灰色,缘毛长,浅灰色。

1.2 卵。深红色,呈竖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粘附于果实上。卵壳上具有不规则略呈椭圆形刻纹,端部1/4 处环生2 ~3 圈“Y”状刺毛。

1.3 幼虫。末龄幼虫长13 ~16 mm。全体为桃红色,幼龄幼虫体色为淡黄白色。前胸气门前具毛2 根。第8 腹节的气门较其他各臀节的更靠近背中线。腹足趾钩排成单序环。无臀栉。

1.4 蛹。体长6.5 ~8.6 mm,蛹体淡黄白色至黄褐色,体壁光滑无刺。翅、足及触角端部不紧贴蛹体而游离。茧有2 种:一是扁圆形的越冬茧,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作成,十分紧密。另一种是纺锤形的“蛹化茧”,亦称为“夏茧”,但也有由幼虫吐丝缀合细土粒而成的,质地疏松,一端留有准备成虫羽化的孔。

2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枣,以幼虫蛀果为害。幼虫蛀果后由蛀入孔流出白色黏液,黏液干涸后在入果孔处留下一点白色蜡质物,随着果实的生长,入果孔愈合成针头大的小点,其中心为白色(干涸物质)周围有一圈红色。点的四周有半径为1 mm 左右的绿色部分,其外缘部分很快就变为红色,并略呈凹陷,所以显得入果点及绿色部分稍稍突出,最后绿色部分也逐渐变红。

幼虫蛀果后,一般先在果皮下潜食一段时间,在果实外面可以看到浅褐色的潜食痕道,不久即停止前进,固定于一点再潜食几圈后,即直接食至果核处,咬食果肉,并排下虫粪。若将被害果剖开,可见到果核四周充满虫粪,这就造成所谓的“豆沙馅”,果实不堪食用。

3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枣树桃小食心虫在驻马店每年发生1 ~2 代,以1代为主,以老熟幼虫结扁圆形茧在土中或紧贴枣树根颈部越冬。越冬茧在枣树树冠下皆有分布,但在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程度的集中现象,即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距树干半径50 cm 范围内的茧数占63.4%。在枣树行间间作作物种类不同的情况下,略有差异,在间作高秆作物的情况下,越冬茧分布范围较为分散;而间作矮秆作物时,仍以靠近树干周围茧数较多。在山区栽培的情况下,因地形复杂,而冬茧分布较为分散。越冬茧在土中垂直的分布是愈接近地表密度就愈大,0 ~10 cm 占90%左右。在山区紧贴在枣树根颈部周围的越冬茧的密度也非常大,通过定点调查得知,在46 株枣树根颈部有越冬茧6 342 个,而最多的1 株枣树有越冬茧668 个,最少的是5 个,平均137.8 个。越冬幼虫自6 月上、中旬开始渐段性出土,一直可延续到8 月上、中旬结束,盛期在7 月中、下旬,长达2 个月左右,在调查中发现,连续出土的时间为1 个月左右。越冬幼虫出土时间与年降雨次数及年降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越冬幼虫出土后,88%~93%在9 ~11 月羽化,平均历期约为10.4 d。第1 代幼虫脱果后92% ~94%在10 ~12 d 羽化,平均历期为10.8 d 左右。成虫白天不活动,静置于枝干上及叶面等处,受惊扰后可短距离的飞动,夜间甚为活跃。成虫一般在夜间23:00 ~凌晨1:00 交尾。成虫寿命3 ~4 d。雌雄性比约为1∶0.75,产卵期平均1.3 ~2.1 d。雌虫平均产卵量约为27.9 粒(越冬代)和40.5 粒(第1 代),最多可产154 粒。在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占73.3%),产在果实梗洼的占23.3%、胴部的占3.3%,其他部位尚未发现。在田间卵自7 月末开始发生,至9 月上、中旬结束,盛期在8 月中、下旬,第1 ~2 代卵期分别平均为6.8 d 和8.4 d。卵孵化率分别为92.3%和89.5%。幼虫在果内生活期最短为9 d,最长为26 d,平均为17 d 左右。幼虫扎果期自8 月初~9 月下旬枣采收,第12 代扎果期在8 月上旬~8 月下旬;幼虫脱果期自8 月中旬~9 月下旬枣采收,高峰在8 月中、下旬~9 月中旬。扎果部位在近果顶(占43.1%)和果实胴部(占35.1%)最多;脱果部位在果实胴部(占31.8%)和近果顶部(占32.9%)最多。有虫的果实落地以后,其中幼虫绝大部分在2~6 d 老熟脱出(占80.4%);此外,在果实采收后有一部分幼虫尚未脱出而被带到晒枣场上,在晒枣的过程中脱在晒枣场上,因此定期捡拾树下落枣和及时处理晒枣场上的越冬茧,可以作为防治此虫的一种措施。脱果的幼虫落地后有一定的避光和寻觅阴蔽场所结茧的习性。第1 代幼虫脱果愈晚,进入滞育的数量愈多,8 月下旬脱果的幼虫,其滞育率为92.5%。由此可知,第2 代发生数量的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着密切的关系。枣树物侯晚,越冬的幼虫出土也晚(6 月中、下旬),第2 代发生的数量一般较少,而以1 代为主和部分的第2 世代为害。

4 防治技术

为害枣树的桃小食心虫具有发生期晚和产卵隐蔽的特点,另外因为枣树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叶片及果实光滑不易着药等特点,不能单纯依靠树上喷药进行防治,应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综合防治措施,来压低虫口基数和控制第1 代幼虫的发生。

4.1 生物防治。在枣树桃小食心虫发生期喷0.5 亿~1.0 亿/ml 的Bt 乳剂,不仅能杀死害虫,而且还可以保护天敌;管理人员要经常观察枣园,捡走虫果;利用甲腹茧蜂来消灭桃小食心虫效果也十分理想。

4.2 树下作诱虫带。根据幼虫背光和寻找荫蔽场所越冬的习性,可在树下作诱虫带,将越冬幼虫诱集到比较集中的范围内,便于翌年进行土壤施药消灭。

4.3 人工挖越冬茧。在枣树树干周围,特别是树干根颈部位,贴附着不少的越冬茧,只要在越冬幼虫出土前,组织人员进行挖茧,压低虫口基数,可减轻桃小食心书的为害。

4.4 定期捡有虫枣果。从第1 代幼虫脱果开始,每隔5 ~7 d 捡拾有虫的落果,进行集中深埋,这项工作若定期进行,可有效的减少虫源,对控制后期桃小食心虫为害,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4.5 化学防治

4.5.1 铲除虫卵。要经常观察产卵的数量,在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盛期7 月上旬~8 月下旬,树体均匀喷洒辛硫磷乳液1 500 ~2 000 倍液或桃小灵2 000 ~3 000 倍液,杀虫卵效果可达95%以上。

4.5.2 除治幼虫。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关键时期是老熟幼虫出土期和初孵幼虫蛀果期,其次是老熟幼虫脱果越冬前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及时掌握好这3 个时期,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消灭幼虫以蛀果之前为佳。具体做法是:①在老熟幼虫出土前,用塑料膜在树干周围45 cm 处覆膜,并压紧四周,消灭出土老熟幼虫于塑料膜下。②在5 ~8 月于树干基部堆土30 cm厚,使越冬幼虫不能出土。③越冬幼虫出土盛期在树冠下及时喷洒50%辛硫磷液700 倍液,消灭出土幼虫。

4.5.3 成虫期防治。在成虫发生期或卵的孵化期,用20%杀灭菊酯2 000 ~2 500 倍液或用25%灭扫利3 000 ~3 500 倍液连续喷洒2 次,每次间隔7 ~10 d,2 种药液交替喷洒,可完全控制枣树桃小食心虫的发生。

猜你喜欢

桃小食心虫枣树
大枣树
苹果免套袋栽培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桃小食心虫成虫化学感受蛋白CSPs的基因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桃小食心虫对桃树的危害及无公害防治
枣树绿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枣树桃小食心虫的预防与治疗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门前的枣树
性诱剂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测报中的应用
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